雷山縣黃里村

雷山縣黃里村

黃里村,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於雷公山西北麓,海拔884米。該村位於西江鎮東南部17公里處,距雷山縣城15公里,處於縣城與西江鎮中間。東與丹江鎮相鄰。該村交通主要是雷西公路(886縣道)、凱雷高速(黃里收費站),向北通往西江鎮,向東通往雷山縣城。村里主幹道、串戶路為水泥路(其中886縣道穿村而過),村道寬3米,路面平整,兩邊布有排水溝,但是,村民的生活垃圾,給排水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阻礙。村內產業路大多為土路,路面質量較差,無排水設施,雨天會有大量積水。黃里自古以來有大寨、小寨、甘能松三個相鄰的自然寨組成,2010年末總戶數為360戶1288人。2017年有16個村民小組,317戶,1489人。至今也有444戶人家,1689人。村裡的老年人較多,呈老齡化趨勢。人口男女比例中男性略多於女性。村里絕大部分適齡學生能及時入學接受義務教育。但村民78%為國中及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當地經濟支柱產業是茶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里村
  • 別名:“翡里”
  • 行政區類別:貴州省
  • 所屬地區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鎮
  • 電話區號:0855-3349XXX
  • 郵政區碼:557106
  • 地理位置:雷公山西北麓
  • 人口:1489
  • 方言:苗話
  •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
  • 車牌代碼:貴H
基本介紹,地理位置,道路交通情況,對外交通,村內交通情況,村莊情況:(村莊戶數、組數、人口等情況),產業結構:,雷公山景區黃里服務區,房屋現狀,公共設施,黃里國小,基礎設施,綠化環境,村民居住水平,鄉村驛站,土特產品,

基本介紹

黃里村,東鄰腳堯村、陶堯村,西接中寨村,南鄰烏擺村,北鄰大龍村。當地的苗民稱該寨為“翡里”。房屋為小青瓦蓋頂的木質吊腳樓,具有苗族獨有建築風格。民房沿山而建,樓群呈鱗次櫛比狀。從遠處觀看,十分壯觀。村寨兩旁有層層梯田,往山上堆疊。田野外圍被常綠的青山包圍著。桃、李、梨、板栗、楊梅等果樹和青翠的竹林遍及房前屋後、路旁、溪河邊。村中和村頭還有高大的護寨林,中有楓香樹、香樟樹、松樹、杉樹等飽經滄桑歷經數百年的高大古樹。樹林、田園和吊腳樓群繪成一幅十分靚麗的天然風景畫。座落在雷公山西北向深山峽谷下的黃里黃寨,緣於固有山象的原始之由,其具居域之美,成為苗嶺群山中最具耀眼的一個苗寨。
雷山縣黃里村
2013年8月,黃里村入選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2016年該村得到中央財政投入300萬元傳統村落獎補項目資金,用於扮靚傳統村落建設。建成200盞太陽能路燈,讓大道小巷都燈火通明,在一束束燈光的照耀下,構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鄉村風景;在村內部分大道路陡險處,安裝了仿藤護欄,讓人畜行走安全;為了保護兩條源自雷公山麓的清澈小河,安裝了排污水管道,把全寨污水排入管道到排污處理場,使兩條小河乾淨清亮;村內每隔50米距離安裝一個消防栓,防範傳統村落消防安全;在甘能松寨旁也遮松風景區建起一座風雨橋、兩個閒涼亭供遊客來往享受。這裡風景樹保護完好,古木參天,遮陰擋陽,是夏日風景秀麗的好去處。
雷山縣黃里村
黃里的絕秀特色,在於兩條清澈小河,它們源自雷公山麓,一條叫“歐松河”,從大小兩寨中間穿過;一條叫“歐遞河”,繞流新寨旁匯入甘能松寨旁匯入流經下游——中寨—羊吾苗寨下游匯合烏堯小河直流排樂河而後匯入巴拉河,再匯入清水江。經漫漫長途,最終融入洞庭洞。這是重要的長江水系的一源頭之一。
黃里苗寨戶居,全是清一色的吊腳木樓,家家房屋覆蓋青瓦。各戶置納明窗、寬敞明亮,二至三層樓房,上層樓裝糧食,中層住人,下層養牲畜。每戶在中層樓的中堂外邊安裝休閒長型坐凳,裝上圍欄豎條,以稍向外凸出的靠背欄桿,既富有藝術性又清爽乾淨衛生。村里,戶居排列有序,於隔河兩面偏坡從下而上布展開去,極其雄偉壯觀。黃里,在雷公山苗寨群里,是富有苗族居住特色的一個近450戶的苗寨,也是西江鎮的第三大苗寨。
黃里自古以來有大寨、小寨、甘能松三個相鄰的自然寨組成,寨邊山林蔥蘢,綠樹蔭蔽。有趣的是,大寨對面的小寨村邊,有一堵高聳百餘尺而又凸出的陡峭大懸崖,崖上長著翠松、樟木、楓木、栗木與柏梓木等珍稀樹種。由於村邊林木密集,終年蒼翠,駐林鳥眾,築巢長居,鳴叫不休,呈現世代人鳥和諧態勢。大寨下的甘能松自然寨之鄰,橫向聳立著驚險而又顯美麗且陡峭的一堵巨大長型岩山,猶如一巨獸鎮山,威風凜凜。岩山覆蓋著青松、楓木、樟木等組成的綠林帶,名叫也遮松。這一綠林岩山,是村人的遊樂重地,是每年舉行苗年節、吃新節、爬山節期間,男女青年縱情的集會之地。屆時鄰村、鄰縣的青年也相繼湧來,除了青年“遊方”對歌之外,還在也遮松遊方場下河沙灘舉行牛王爭霸賽,在寨中球場舉行籃球比賽活動,節日裡的景況,熱鬧異常。
雷山縣黃里村
黃里是一個古老的苗寨,自建寨千餘年來,人居和諧,全村有楊、侯、張、顧、梁、李、潘、王等八個姓氏,楊姓祖先開闢黃里,至今也有444戶人家,1689人,原全村耕地面積963畝,其中稻田面積829畝。農業,是該村主目,糧食作物除主產的水稻外,輔以種植玉米、紅苕、洋芋等糧食作物。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單一的經濟模式營造向“短、平、快”效益轉化,將部分陡土坡耕地、山坡冷爛銹田進行退耕還林種植茶葉,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以稻田養魚、家庭養殖解決日常生活需求,再加近年諸多勞力外出打工,經濟收入不斷增長,村民一派豐衣足食情勢。每逢年過節,這裡熱鬧非凡,吸引了八方遊客前來觀光。
黃里苗寨,是苗嶺群山中的一個大寨之一,從縣城到千戶苗寨西江的公路經黃里寨而過,凱雷高速(黃里收費站出入口)繞行西邊通往縣城,交通十分便捷。黃里民族風情濃郁,一年一度的節日有吃新節、苗年節、爬坡節、十三年一輪迴的鼓藏節,還有不定期的“抖仙單洋”即防寨火的掃寨節。最隆重且節日期長的是十三年一次的鼓藏節(十二生肖的兔年),屆時舉行祭祀活動。節日中,各家成年人都講“鼓藏節忌語”,比如殺豬叫“哐甘蘭”(意思敬拜官);酒足飯飽後苗語叫“巴如巴欄簡”,漢語叫“滿倉滿庫了”。意思是糧食豐收堆滿倉庫,意味著未來十三年當中年年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
鼓藏節期間,全村都要舉行祭祀活動。鼓藏頭家為節日首領,凌晨四時先宰自家的大肥豬。之後,各家都相繼宰殺自家鼓藏年豬,各家根據客處多少就殺豬多少,總之,每處客贈送一支腿腳30一40斤不等的重量。其間,各家兼以雞、鴨、魚,這是少不了的祭祀祖宗食物,亦是節日的主要佳肴。整個節日活動為7至9天或13天時間。節日期間,家家鞭炮轟鳴,彰顯節日氣氛。有趣的是,鼓藏節期間,舉行隆重的蘆笙盛會活動。其間,寨上姑娘以及鄰寨的和來寨里做客的姑娘都銀妝素裹,穿著節日盛裝,在寨腳下的蘆笙坪圍圈隨笙聲拍節起舞。在隆重的蘆笙盛會中,還舉行既隆重且莊重的傳統“討花帶”——青年男女公開場面傳遞愛情的活動,把蘆笙會盛況一再推向高潮。在場跳蘆笙的某一位做客姑娘榮幸被本寨吹笙郎選中後,應對的隨笙再邁舞步向前,姑娘當即知笙郎選中,心裡暗喜,即掏出應對的贈物,小品的即銀手圈,再價值大點的是銀項圈,或銀亞領之類,誠意而又禮節的給吹笙郎掛上蘆笙或小伙子頸項。蘆笙會的主持人當場據物論價,“討花帶”的小伙子用以超出價格的份額銀元或人民幣當即應對付出(姑娘的母親或大嫂當場代收)主持人當場公布,以示公正與道喜的見證。蘆笙會後,這對情人再次約定會面,雙方有誠意的終成雙結對,若萬一一方有異議而結對不成,即退物還禮。可往後日子仍相往來,仍在“遊方”對歌,以承襲古禮古節而為,代代相傳。
自古以來,黃里村民重注傳統寨容,時時保持村寨整潔乾淨、美觀。在歷代寨老、村幹部以及黨團工作的作用下,村里凸現著現代文明,苗寨建設很有起色。如今,一棟棟具有苗家特色的吊腳樓鱗次櫛比,從山腳延伸到山頂,在綠樹叢中顯得蔚為壯觀,每年的夏天,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都要到這裡體驗一下,現在,隨著交通的便利,到黃里來的遊客更是火爆。
黃里村歷史以來,村民重注傳統寨容,時時保持村寨整潔乾淨、美觀。在歷代寨老、解放後的村幹部以及黨團工作的作用下,村里凸現著現代文明,苗村建設很有起色。尤其改革開放以來,經常接待國內外佳賓觀光考察,也曾有多次的重要接待。尤其上世紀的1983年9月30日這一天,時任國家共青團中央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在貴州省、黔東南州領導的陪同下專程到了黃里村,進行基層團工作的調研工作,這是我省我州苗族地區唯一首選調研地。當胡錦濤書記的到來,村里全體共青團員,村幹部、駐地的公社黨政領導以及村民熱情接待,並與村團組織進行座談,了解基層團組織的工作。座談完畢之後,黃里村共青團支部還邀請胡錦濤書記一行在寨中蘆笙坪上歡跳古老的苗族蘆笙舞,即與民同樂,偉人的風範一直以來鼓舞黃里村人。蘆笙舞畢,在場的眾人與胡錦濤書記一行用餐後,要道別時,黃里村團支部還向胡錦濤書記一行贈送了一對新制的苗族蘆笙、兩張精繡的苗族繡花圍腰作紀念,還贈送了一把約一斤重的雷公山野生芨骨茶品飲。在當天下午胡書記一行臨別時,村民們於村頭的公路邊熱烈歡送。事到如今,已是26年之久,現黃里村民還記憶猶新。在胡錦濤書記與黃里村乾、團乾的座談中,了解到了基層團工作的情況,最後還鼓勵大家,口頭作了“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一步提高民眾生產生活水平”的教道,這一名言,成了當時村里黨團組織的工作動力,一再鼓舞全村人民戰天鬥地,建設家園。自那以後,全村工作在縣、鎮黨政的領導下,一直緊湊、有序的健康發展。
黃里歷史以來,人傑地靈、精英輩出,閃亮著出類拔萃之星。解放後,出在國家機關、企業的幹部職工共有120人,平均每3.5戶有一人在外工作。有在省城貴陽任職於省廳級幹部的,也有的在省城、縣城當了縣級幹部和鄉鎮級科級幹部的。其中出生於本村的楊啟雲同志,早年畢業貴州大學,後在省輕工廳任職為廳長;畢業於貴州農學院的楊春富同志,本村出生人士,現任職於重慶直轄市,在重慶任貴州駐重慶辦事處主任,為副廳級幹部;本村出生的青年楊文,在凱里民族高中讀書畢業,是學校班級的尖子生,於2004年7月高考考入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畢業後被分配 進入國家重點科研部門工作,竟是“80”後的新生代,是一顆出類拔萃新星。驚人的是,他竟是出生於普通農民家庭——沒能識幾個字丁的老輩(父母和爺爺奶奶),一流學子的楊文,是名冠全縣的苗家村寨第一人。
諸上所屬,黃里因此而名聲遠揚,於是成了有關專家熱衷的入村了解之地。對重注了解黃里苗寨山水與苗民居住條件以及苗村歷史及農耕文化及其民族風情、生活習俗文化為題的首選苗寨之一。隨著時代的推進,黃里與雷公山地區的其他苗寨一樣,並肩行進在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上。
--(2010年)人口總數:1571人 農業人口:1555人 非農業人口:16人
(2017年)人口總數:16個村民小組,317戶,1489人。
(2018年)人口總數:16個村民小組,444戶,1689人。
--行政區面積:15.12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963.0畝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 發展方向:茶葉,鄉村旅遊,雷公山景區黃里服務區(正在建設)
--所轄組:16
--主要經濟產業:茶葉,農業 名特產品:茶葉 辦公所在地:黃里村

地理位置


黃里村,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於雷公山西北麓,海拔884米。該村位於西江鎮東南部17公里處,距雷山縣城15公里,處於縣城與西江鎮中間。東與丹江鎮相鄰。

道路交通情況

對外交通

主要是雷西公路,向北通往西江鎮,向東通往雷山縣城 。 還有黃里至腳堯的鄉村公路。雷山至凱里的凱雷高速途經黃里,並在黃里處分有出路口交通方便 。

村內交通情況

村里主幹道、串戶路為水泥路(其中886縣道穿村而過),村道寬3米,路面平整,兩邊布有排水溝,但是,村民的生活垃圾,給排水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阻礙。

村莊情況:(村莊戶數、組數、人口等情況)


黃里自然村分有三個自然寨、共有16個小組,至今也有444戶人家,1689人。村裡的老年人較多,呈老齡化趨勢。人口男女比例中男性略多於女性。村里絕大部分適齡學生能及時入學接受義務教育。但村民78%為國中及國中以下文化程度。
黃里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產業結構:

當地經濟支柱產業是茶葉。農業,是該村主目,糧食作物除主產的水稻外,輔以種植玉米、紅苕、洋芋等糧食作物。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單一的經濟模式營造向“短、平、快”效益轉化,將部分陡土坡耕地、山坡冷爛銹田進行退耕還林種植茶葉,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以稻田養魚、家庭養殖解決日常生活需求,再加近年諸多勞力外出打工,經濟收入不斷增長,村民一派豐衣足食情勢。
(村莊的歷史沿革、當地的風俗民情、歷史文化、建築特色、風景名勝等資料。)

雷公山景區黃里服務區

正在建設
雷山縣黃里村

房屋現狀

黃里村整體布局相對集中,房屋建築多沿道路兩側分布、河道兩側。從整體住宅狀況來看,沿道路兩側住宅較好,村莊內部的較差。村內房屋以三層木房為主,占90%,質量較好;村民住房面積80-120平方米的占45%,住房面積120—200平方米的占47%。70%以上的村民住宅的廁所都是在房屋外壘砌一個1—2平方米的旱廁。

公共設施


村內有國小一所(黃里國小),村裡有幼稚園,交通停車設施缺乏,主要停放在道路兩側,因經濟水平提高,車輛增多,節假日經常堵路。村委會三層小樓,狀況一般。村衛生所(黃里村、中寨村、大龍村三村衛生室)占地幾十平方米,2010年新修建改善,醫療條件一般。商業服務設施方面,小賣部、小餐館各有4家,基本能滿足村民需要。文化體育娛樂設施缺乏,公共活動場所--黃里文化活動場還未修建完善。

黃里國小

黃里國小地處雷山縣城麓,西江千戶苗寨西南角,距縣城17公里,距西江千戶苗寨19公里。黃里國小是一所片區完全國小,始建於1944年9月,教學服務範圍涵蓋黃里、中寨、大龍、腳堯四個行政村,35個村民小組,672戶,3138人(人口數據為2017年度數據)。其中,黃里村,16個村民小組,317戶,1489人;中寨村,8個村民小組,128戶,604人;大龍村,8個村民小組,194戶,889人;腳堯村,3個村民小組,33戶,156人。(人口數據為2017年度數據)黃里國小坐落於黃里村的寨中央,中寨距學校約0.8公里,大龍村距學校約2公里,腳堯學校約10公里。學生分散,路途遙遠,給學生上下學存在安全隱患。縱觀四個村經濟情況,黃里、中寨、大龍較腳堯村想對落後一些,腳堯的經濟較為發達,特別是茶葉產業是腳堯村民一筆客觀收入,是全國小康示範村之一。
黃里國小現有教學樓2棟,教師公租房1棟,學校占地面積1054平方米。教學班8個,273人(含學前班63人),教職工15人,其中專任教師15人。教學規模屬西江鎮第二大國小。學校教學建築,在四周吊腳樓的映襯下,很有民族風格。校園環境優美、整潔,被評為環境育人學校,“兩基”先進單位等稱號。
學校目前的辦學條件現狀和困難主要體現在:學校占地面積局限,規模擴展空間有限,教師少,師資想對薄弱,師資專業結構不夠合理,辦學條件想對落後,與現代教育的發展不相適應。面對困難,我們永不退縮,面對薄弱環節,我們查找原因,找準差距。近幾年來,我曉辦學條件逐漸得到改善,教學質量呈上升趨勢。我們堅信,在上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黃里國小的明天將是一所辦學條件優越,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業績顯著的片區完全國小校。

基礎設施


水:生活用水主要是自來水。電:生活電網已建成,輸電線已經入戶。通訊:個別家庭裝有電話。手機、小靈通等網路已鋪設,信號靈敏。燃料:當前以電器為主,柴火為輔。

綠化環境


綠化:主要是農田、種植白楊樹和菜園地,沒有其它觀賞性花木。乾能松(小寨名)處有大片高、大松樹林,並剛建設完成休閒便道和2座涼亭。 環境:村內有兩條小溪,河內扔有不少生活垃圾。
雷山縣黃里村
雷山縣黃里村

村民居住水平


近幾年翻修或新建住房相對較多,部分原因是年青人結婚、分家等。村民住宅面積相對富足,平均150-180平米。村民認為新建住宅必須考慮農機具的存放。

鄉村驛站

每年古歷七月十三日,是苗嶺山區、清水江畔苗族人民歡度"論戛先"(吃新節的日子)。
相傳古老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才有穀子,人們只好在深山老林里打野獸、獵飛禽、討樹果、摘野菜吃,日子苦得很。為了得谷種,苗族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去調換得九斗九升九碗谷種,放在木板倉庫里,等翻春播種哩!沒想到,一天晚上,。手桿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借著天燈,踩著石礁,不停地舂著蕨粑根,一時不小心。碰倒了天燈,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起了火,越燃燒越大,沒法撲滅。穀子在倉里亂蹦亂闖,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火煙一飛上天,跑回告呼家去了。
告勞經過三三管九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哪曉得告呼死活不認帳。硬講谷種沒上天。沒法子,告勞又和告呼商討: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一嗓子說幹了九壇水,不通情理的告呼還是死活艱答應。告勞只好動了九天九夜的腦筋,想出了一條秘計,等穀子成熟時節,一隻狗到谷田裡去打幾個翻滾,讓谷顆顆粘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正要出發時,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桿桿有五尺高,穩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狗因忙於取谷種,心情太急,走到南天門坎下,不小心絆倒石頭,跌了一跤,。打了好幾個滾。待狗起來時,卻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狗跑到一塊穗穗只有五寸長的谷田裡便趕忙打幾個滾就往回跑(今天的谷穗也只有五寸長與此有關係哩!)。沒想到,秘計已被告呼識破。當狗回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把守在橋頭,把狗打落天河裡。武士們都以為天河寬,深得沒底,狗只有死路一條,量它有十二條命浮過河回去,穀子顆顆也早被水沖洗光了。這樣一想,都樂哈哈地向告呼報功領賞去了。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高高地翹在水面上,,然後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浮過了天河,回到了人間,尾巴上恰恰還粘有九顆谷種。
有了谷種,告勞歡喜得不得了,便把原先準備拿去換回答種的所有珍禽異獸給狗吃,以作酬謝(狗吃了九年才完,傳說從那以後,狗使學會吃肉食了)。告勞趕緊犁田撤種,他用山坳做牛軛,山嶺做犁腿,岩山做犁柱,石頭做犁腳,山頭做犁把;捉來旋風做犁索,架著犀牛,犁東又把西,犁了九天九夜,犁遍了天下樹林角角。播種後,告勞日夜細心管理,那隻狗也一直守衛在田坎邊,不準天上飛的麻雀鳥類,地上跑的耗子等挨邊。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谷穗,一個月後,谷穗變成金閃閃、黃澄澄、脹鼓鼓的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樂融融地摘了九升穀子,剝了殼殼,煮了一大鍋白米飯,一嘗,很實香。這時,告勞想到谷種是狗冒著性命取來的,便先舀了三大碗給狗趕前吃,自己才趕後嘗新。剩下的穀子,告勞把它留做種,年年撒種栽插,年年繁植,使天下樹樹角角都有了谷種,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七月十三日前後穀子已成熟了。為了記住這個日子,告勞便把這天定為吃新節,一直相傳下來。在這天,人們總記住先給狗吃趕前:穀子是狗尾粘回來的,谷穗長得很象狗尾巴,現在的狗只要一落水,總是記住保住穀子種籽,尾巴一直翹在水面上哩。
· 苗族苗年
居住在貴州苗嶺主峰雷公山下的苗族同胞,至今仍然保留著“以十月為歲首”的周代紀年法,每到陰曆十月,五穀入倉的苗家山寨一派歡騰。蘆笙聲、銅鼓聲、酒歌聲,此起彼伏。苗族的新年就在這聲震山谷的歡樂聲中開始了。
苗年延續的時間不盡一致。有的村寨過五天、九天,有的村寨過十三天,取單數。每年陰曆十月上中旬的卯(兔)日開始過苗年,卯(兔)日的前一天屬虎(寅),村民說虎克豬是殺豬的好日子。當天早晨,村民家家戶戶殺豬過年,主賓吃湯喝酒。
第二天屬卯(兔)日,家家蒸糯米飯,打糍粑,一來自家吃,二來饋贈親友。當天以糍粑和糯米飯作主食,相信吃糍粑,可以堵鼠洞。這天被視為舊年的最後一天,相當於除夕,到了夜間,神秘的祭祀活動開始…… 雞叫時分,已進入第三天的辰(龍)日凌晨,當家的男人起床、殺雞、煮飯,並用錢紙貼在室內的岩爹、岩媽、祖靈、保爺、門楣、爐灶、豬圈、牛圈、犁耙、碓磨以及村外的保爺橋、保爺凳、岩菩薩、保寨樹等物上。特別還要由一老一少帶上錢紙糯米飯摸黑出門祭果樹。小孩爬到樹上,給樹貼紙、餵飯。大人站在地上敲擊果樹問道:“今年結不結?”小孩在樹上大聲回答:“結!”“大不大?”“大!”“甜不甜?”“甜!”“落不落?”“不落!”儀式結束,孩子就近撿塊鵝卵石,用事先預備的草繩捆綁好,當做牲口拉回家,放在堂屋東壁下,虔誠地供起來。 做完上述一切,當家的男人喚醒家中女性,梳洗用餐。此時天已蒙蒙亮,掛在屋檐下的畫眉嘰嘰喳喳叫了起來。被叫醒的姑娘和年輕媳婦起床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登上木梯梳頭。向上登三級,背朝樓梯面向樓板,向下梳頭,落下的頭髮要細心撿起來,捆好備用。據說:如此頭髮才能長得好,便於綰髻插銀飾。
天還沒有亮,主人把已做好的熱飯菜先“唧擔(苗語:敬祖先的意思)”敬祖先,把“唧擔”的飯菜和酒擺在火塘邊鋪著的稻草的地上,餐具全是土陶乃至葫蘆、蚌殼之類點上香燒好香紙,邊念邊把酒飯、雞、鴨、豬、魚肉丁點的撒在地上敬祖先。據說:”這樣做,祖先才得吃。”這天也是苗族過年的第一天,相當於漢族的大年初一,(苗年節也就是從這一天算起,直過到五天、九天、十三天不等)。“唧擔”結束後,天剛蒙蒙亮,開始放鞭炮,放完鞭炮,當家的或長輩宣布吃飯時,全家開始過年(吃飯)了。苗寨里,這天哪一家鞭炮響得最早,哪家年(吃飯)過得最早,哪家最勤快,哪家就發財。因此當家的都紛紛搶時間起早做飯菜,“唧擔”祭祀,爭取搶“龍”神,以示來年風調雨順,發財發富。可這一早上的勞作要注意,不掃地,不倒水,吃飯時也不能泡湯,不準吹氣。如果泡湯、吹氣,新的一年裡,就會山水衝垮田地,山風吹倒莊稼。男主人凌晨殺雞、殺鴨、開始做飯菜時,姑娘婦女急著起早抬水,起得越早,抬水越早的婦女越勤快。 這天早上因是辰(龍)日,先在自家吃飯後,開始喝“串寨酒”這也是必須遵守的,喝“串寨酒”時,男主人先登門(先從本房族親兄弟開始),一來兄弟祝賀新年,敘之一年來的勞動所得,二來是加強兄弟之間與寨鄰間的團結,以示來年家庭五穀豐登,全寨團結和睦。“串寨酒”男主人先到,“唧擔”祭祀後,女主人隨後參與,可以一起喝串寨酒。從前,串寨不唱酒歌,原因大概是同一家族互不嬉戲。可如今改革開放了,不唱敬酒歌,酒興上不來,也就破例了。他們唱歌敬客人,彼此也互唱互敬,但敬嬸子與敬兄弟姊妹還是有些不同,敬前者似乎活躍一些。敬酒可有規矩,由家中女主人先從最老的輩份最大的或客人敬起,敬到最後一個人,那個人得站起來與敬酒的女主人一起喝交杯酒,否則,你就失禮了。 第四天已(蛇)日開始鬥牛,又稱“牛打架”,也有鬥雞的,即是家族、寨鄰都拉牛(或雞)到規定的場地進行鬥牛(鬥雞)。男女老少都集攏於此看熱鬧,親朋好友也集中於此,共敘情誼,互邀喝酒(不限於親兄弟),一派喜慶豐收,團結和睦景象。 申(猴)日是苗年第7天,活動有了新內容。前幾天主要是吃喝,往後轉為娛樂了。“猴”日午後,保管銅鼓的“文化寨老”,用香紙、鞭炮、米酒、鯉魚等“唧擔”祭祀“醒鼓”,先在舊鼓坪上跳幾圈,後移至新鼓坪上繼續跳。他們家人跳過後,全寨男女老少、寨外來客才能跟著跳。眾人身著節日盛裝,在芒筒、蘆笙伴奏下踩銅鼓的節拍,圍著鼓柱跳舞,這叫“踩銅鼓”。入夜,寨中姑娘與寨外青年在寨邊、村頭或河邊寨子規定的遊方場上對唱情歌,苗話叫“遊方”。踩鼓、遊方,延續到子(鼠)日才結束。
“子”日傍晚,外寨青年陸續返家,至遲在晚上雞叫,即醜(牛)日(過五天或十三天節的寨子不一定是這天),以前必須全部離寨。因“牛日”示意舊年過去新的一年開始了,春天到了,該勞動去了。雞叫以後,寨中當家的男人星夜用簸箕端著油、鹽、蔥和牛糞、芭茅草、楓香樹支等祭品外出祭田、祭土,其間不能碰見生人及婦女,否則不吉。祭罷,回家做飯。飯菜做好之後,喚醒女性享用,如同“龍”日那天一般,這是苗年的最後一天。本寨房族再聚一聚,“鬧”至深夜方告結束。苗年過完,牽牛、抬糞、上山挖土、種地幹活了。為著新的一年的新生活奔波勞作……
鼓藏節又叫祭鼓節,是苗族屬一鼓(即一個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靈的大典,俗稱吃鼓藏。鼓藏節12年舉辦一次,每次持續達4年之久,現在改為持續3年。苗族聚族而居,雷山苗族以血統宗族形成的地域組織"鼓社"為單位維繫其生存發展。"鼓"是祖先神靈的象徵,所以鼓藏節的儀式活動都以"鼓"為核心來進行。

土特產品

茶葉
圖為雷山縣聘請黃里村苗族婦女進行田間整地培育茶苗的情景。
折耳根楊梅
梨南瓜
草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