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省黔東南中部,地跨雷山台江劍河榕江四縣,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於1982年6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47300公頃,有林地面積為35098公頃,灌木林地面積4167公頃,活立木蓄積24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83%。是以保護台灣杉等珍稀生物為主的自然資源,具有綜合經營效益的亞熱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雷公山自然保護區較好地保存了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原始面貌,是難得的科研教學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保 護 區 級:國家級
  • 批 準 文 件:國辦發200145號
  • 管 理 機 構: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 地理位置:貴州省黔東南中部
地理環境,地理域境,地質地貌,氣候溫度,水系,土壤,功能區劃,保護對象,植物資源,動物資源,旅遊景點,保護價值,管理機構,

地理環境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域境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省黔東南中部,地跨雷山、台江、劍河、榕江四縣,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08°5ˊ~108°24ˊ,北緯26°15ˊ~26°32ˊ。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北起台江縣的南刀寨,南至雷山縣的開屯、高岳山,西抵雷山烏堯、烏東、貓鼻嶺一線,東達台江縣烏迷寨、劍河縣大坪山、榕江縣小丹江一線,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形狀不規則,總面積47300公頃,其中雷山縣占總面積的75%,台江縣、劍河縣和榕江縣分別占總面積的8.9%、8.5%和7.6%。

地質地貌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大地構造上屬揚子準地台東部江南台隆主體部分的雪峰迭台拱,地層由下江群淺變質的海相碎屑岩組成。岩性主要為灰色板岩、粉砂質板岩、夾變余砂岩和變余凝灰岩;下部有千枚狀鈣質板岩和團塊狀大理岩;中上部有大量復理石韻律發育良好的凝灰岩。這類岩石的塑性極強,抗壓強度及彈性模數較小,易於風化,難以產生裂隙,在地貌上形成緩坡、丘陵。然而經過區域變質作用之後,風化裂隙帶發育良好,淺層地下水極為豐富,利於綠色植物生長發育。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雷公山複式背斜組成區域構造的主體,軸向呈北北東向,由若干次級背斜及向斜組成,自東向西有雷公坪向斜及新寨背斜等。雷公山地形高聳,山勢脈絡清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山脊自東北向西南呈“S”形狀延伸,主峰海拔2178.8米,主脊帶山峰一般大於1800米,兩側山嶺海拔一般小於1500米。位於雷公山東側的小丹江谷地海拔650米,是本區最低的地帶。該區河流強烈切割,地形高差一般大於1000米。

氣候溫度

雨量充沛、降水日和雲霧日較多,日照少。年均溫因海拔高度而異.山麓為14—16℃、山腰為11.7℃、山頂為9.2℃,年均溫14.3℃,1月均溫3.6℃。7月均溫23.5℃,大於等於10℃的天數為197天,無霜期230天以上,有結冰現象,結冰期約20天;年降水量1400—16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

水系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黔東南地區的重要水源區,有數十條溪流由此流出,匯集成巴拉河、五迷河、太擁河、平江河排調河等,成為清水江、都柳河的主要支流,也是長江水系珠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嶺。

土壤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地土壤垂直帶明顯,自山麓至山頂分布有山地黃壤、山地黃棕壤和山地灌叢草甸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質地良好,土體濕潤,土壤有機質含量達5%以上,土壤肥力水平高,適宜於各種林木的生長。

功能區劃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按其功能區劃為三個分區:
核心區:核心區位於保護區的中部。核心區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研究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演替規律和植被恢復途徑的良好場所,同時也是中亞熱帶唯一的天然禿杉林和保護、科學研究和繁殖培育基地;它也是珍稀瀕危生物物種基因庫,有19種植物和26種動物屬國家級保護對象,特別是禿杉屬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孑遺種,爬行類動物資源豐富全國著稱;它還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極為明顯的分水嶺,也是源於此地的清水江、都柳江的主要補給源。區域範圍:由雀鳥村至新寨、乾茶西、熊遷坡、九眼塘、木樟坳頂、雀鳥坳頂、雷公山、野得坡、冷竹山、白當、橋水溪口、大毛坡、七里沖。面積17334.0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6.6%。
緩衝區:緩衝區是核心區與實驗區的過渡地帶,對核心區起保護和緩衝作用,擴大和延伸被保護物種的生長和活動區域。其主要特徵是:主要保護對象分布較多,自然生態系統較完整,以原生生態系統為主,也有少量次生生態系統存在。其範圍是:由白蝦至別正非、陡寨、石灰河、長水平、野躲牛、三灣、屋角、雙溪、涼風洞、新寨。面積9504.7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0.1%。
實驗區:實驗區是保護區內人為活動相對頻繁的地區,自然生態系統不完整,次生生態系統已占較大比例。其主要功能是對核心區起到更大的緩衝作用和與周邊地區的聯繫紐帶作用。面積20461.3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3.3%。

保護對象

植物資源

植物已經鑑定的共有1390種,分屬273科679屬。其中,種子植物825種,蕨類249種,苔蘚112種,真菌203種。保護區共有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鐘萼木、異形玉葉金花、白辛樹、禿杉、馬尾樹、水青樹、金佛山蘭鵝掌楸福建柏十齒花香果樹、半風荷、柔毛油杉、翠柏木瓜紅等列入國家一、二級瀕危、珍稀重點保護植物20種。特別是重點保護對象—禿杉,起源古老,僅在中國雲南的怒江、瀾滄江流域,湖北的利川和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有分布。雷公山的禿杉林群落面積較大,保存較完整,原生性較強,現尚保存完好的禿杉天然林有35片,面積約15公頃,最大一片面積約2公頃,是中亞熱帶唯一的天然禿杉林的研究基地。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動物資源

已經鑑定的共有518種,分屬39目132科。其中:鳥類121種,獸類54種,兩棲類36種,爬行類56種,魚類29種,昆蟲類202種。另有蚊相29種,分屬4個屬。特別是爬行動物物種非常豐富,占貴州爬行動物總種數的52.8%。保護區內共有豹、白頸長尾雉、大鯢鴛鴦獼猴穿山甲、黑熊等23種一、二級保護動物。另外,還有兩棲類尾斑瘰螈、棘指角蟾和雷山髭蟾3個新種。尾斑瘰螈為貴州特有種,僅雷公山和梵淨山有分布,雷山髭蟾為雷公山特有種,僅發現於雷公山。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旅遊景點

穿衣樹:雷公山海拔1600米以上生長著玉蘭、杜鵑等樹,因常年低溫,空氣濕潤,古樹枝上長滿了一些黑色的毛,稱之為穿衣樹。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苗皇城:在雷公山苗族人相傳中,雷公山東北側海拔1850米的雷公坪曾建有皇城一座,住戶上千,名叫“展細雨”王國。至今,在這寬達400畝的高山坪地上,還常掘出瓦礫、陶具、鐵器及屋基等;在方圓百十里的原始森林中或荒嶺邊、山谷旁,有古墳古墓幾百座。清雍乾義軍首領張報九,鹹同義軍首領張秀眉、楊大六也曾以此為根據地,反清抗暴。
八卦林:在雷公山黑水塘一帶,人進入此境,猶如走進八卦陣,分不清東西南北,不知迴路,罕有人跡,即使是當地的山民獵戶也少有人進入。
猴嘯谷:雷公山多猴,雷毛公路約32公里處有岩石猴子岩,常有群猴棲穴,稱為猴嘯谷。
千角場:在雷公山黃羊主峰北側下約十里有一深谷,相傳為張秀眉、楊大六18年抗清義舉,在被清軍圍剿時的最後大元帥府第中藏兵上萬,建有糧倉、兵庫等。義軍在與清軍決一死戰前,曾在此攜家眷跳銅鼓,鼓有12面,戴500對銀角,故有“千角場”之稱,跳鼓三天三夜後,將銅鼓土埋,印璽等一乾珍品藏之洞中交將洞品炸塌,砍伐樹梯,最後突圍。百年後的今天,曾有村民挖得銅鼓一面,並發現藏谷洞穴,得炭化灰谷若干擔。

保護價值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中亞熱帶森林植被資源比較豐富的重要地區之一。這些森林有些雖然受到一些人為的干擾和破壞,但它的群落種類組成、數量特徵、空間結構、群落動態以及它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在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中的功能等方面基本處於自然狀態,並具有珍稀種、孑遺種與特有種三者兼備的優勢,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原始面貌,是難得的科研教學基地。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此外,由於雷公山自然保護區自然地理條件複雜、地貌及地質構造條件特殊,特別是由於森林植被的大面積覆蓋,不但對黔東南地區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環境改善及生態平衡的維持起著支柱的作用,而且是清水江、都柳江兩江流域水量的補充和調節的源泉,也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水資源的重要維持者。
保護區內可以合理利用的自然資源,較為突出的還有水資源。水質優良,無污染,水力資源豐富。氣候的垂直分異,可用來配置各類經濟植物的種植。此外,本區有中草藥625種,有些可以擴大栽培。加之山勢雄偉、瀑布多級、山花遍野、森林蒼翠,苗族風情濃郁和歷史遺蹟,具有旅遊價值。

管理機構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現下設7個科室、5個管理站、1個實驗場、4個林業派出所、3個檢查站。全局人員編制156人,其中保護區92人,實驗場64人。現在職職工97人,其中保護區74人,實驗場23人。文化結構:大專以上文化33人,占34%,中專41人,占42.3%。中級職稱9人,占職工人數的9.3%;初級職稱25人,占職工人數的25.8%。現建有職工宿舍和辦公樓10326平方米,專家接待室830平方米,動物馴養場一個1000平方米。為保護區開展科研等工作創造了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