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春望

零陵春望

《零陵春望》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首四句寫望中春日美景,近看平原綠草,瀟湘洲渚;北望岣嶁高峰,南眺蒼梧萬里。後四句發思古之幽情,由眼前零陵的春景,忽而思接千載,想到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的大舜。聖人不可見,世途太艱險,詩中對現實的不滿和內心的悵惘若失情緒是很明顯的,但表達得又很委婉。抒發了作者為江南明媚春光所吸引的喜悅之情和待罪南荒的鬱悒與感傷。這首詞情景自然,意境諧和,清麗蔥鬱。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零陵春望
平野春草綠,曉鶯啼遠林
日晴瀟湘渚,雲斷岣嶁岑
仙駕不可望,世途非所任
凝情空景慕,萬里蒼梧陰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零陵:據《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漢建零陵郡。隋文帝滅陳,統一南北,廢零陵郡,置永州總管府。零陵即永州。
②曉鶯:清晨啼鳴的鳥兒。曉:一作“晚”。
③瀟湘:湖南瀟水和湘江的合稱。這裡應是指湘江的中上游水段。渚(zhǔ):水中間的小塊陸地。
④岣嶁(gǒu lǒu):衡山的主峰,故衡山也叫岣嶁山。岑(cén):岑崟(yín),山高峻險的樣子。司馬相如《子虛賦》:“岑崟參差,日月蔽兮。”此為岣嶁山之高峻。
⑤仙駕:這裡指舜和禹。駕,特指大禹的車。《辭源》:“古代神話傳說,禹在此(岣嶁峰)得到金簡玉書。”
⑥世途:人生道路。任:堪、勝。
⑦凝情:凝,凝聚,集中,這裡指懷著深情。景慕:崇敬景仰。
⑧蒼梧:山名,即九嶷山,在今湖南永州。陰:通“蔭”,被雲遮住。

白話譯文

空曠的平野春草萋萋,黃昏的鶯鳥在遠處的樹林中啼叫。
陽光晴朗地照耀著瀟湘的洲渚,白雲截斷了衡山的峻岭。
神仙的車駕無緣望見,世途的官職無力承擔。
含情凝想只好白白地仰慕,萬里曠闊的蒼梧平野上片陰雲密布。

創作背景

柳宗元於永貞元年(805年)被貶為永州司馬,永州治所在湖南零陵,這首詩作於元和六年春(811)詩人永州司馬任上,時年三十九歲。當時朝廷有規定,凡是員外以及攝、試官,均不得干預朝政,因此,柳宗元這個員外司馬的職務實際上是個閒官,正如他自己所說“俟罪非真吏”(《陪韋史君祈雨口號》)。他不僅無實權,甚至沒有官舍,只得寄居在瀟水東岸的龍興寺里。龍興寺是一座年久失修的古寺,位於偏僻的城郊,環境荒涼,香火冷落。但好在它建在土崗之上,視界開闊。柳宗元住在西廂,他讓工匠在牆上開了扇軒窗,憑窗可眺望遠處的山水,略抒胸中鬱悶。此篇即是一時遊興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平野春草綠,晚鶯啼遠林。”這兩句一是眼中所見,一是耳里所聞。春天來了,大地復甦。放眼看去,平坦的原野草色如茵;到了傍晚,百鳥投林,從遠方樹林裡傳來清脆、動人的鶯鳥的啼囀聲。對於久住南方的人,這種草綠鶯啼的自然風光也許覺得平常,但對於久居西北長安從未到過江南的柳宗元,感受就大不相同了。他張開多少有幾分驚奇的眼睛和耳朵,充分感受大自然的色彩和聲韻,充分領略江南春光的明媚與動人之處,表現出十分敏銳的對自然美的觀賞力。
“日晴瀟湘渚,雲斷岣嶁嶺。”在晴朗的春日,憑眺遠方,不僅可以看見那自西南方蜿蜒而來的一脈湘江,而且能見到江中那些露出水面的小塊陸地——它們在春光里也都染上了新綠。還有更遠處那座傳說中虞舜“陟方而死”的九疑山,雲橫霧斷,氣象萬千,引人遐思。這兩句寫的是遠景,其中一為俯瞰,一為仰望,攝取的角度不同;此外,還抓住了山水景物各自的特徵,如對江渚,用金色的陽光點染;對峻岭,用縹緲的雲霧襯托;目的都是要寫出它們不同的韻味和情致。
前四句寫的都是自然景物,但每句的寫法並不相同:有的表現視覺形象,有的表現聽覺形象,並且運用遠近上下相結合的寫法;於是,讀者就被帶進了作者感興於其間的自然環境,獲得一種立體感,有如身臨其境,在觀賞山水風光的同時,體味詩人心中那寧靜與幽遠的情趣。這裡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從藝術表現技巧看,在古詩中上下遠近相結合的寫法經常使用,不算新奇;但這四句卻不是一般寫景的俗套,不是為了適應某種藝術技巧的模式而拼湊出來的句子,而是作者真實感受的抒寫。二是這四句寫的雖然是景,但在自然風光的背後,有著作者對祖國歷史文化和自身不幸遭遇的聯想與沉思。
“仙駕不可望,世途非所任。”原來這瀟湘之濱和九疑山下不僅景致動人,而且聯繫著一段遠古的傳說。《尚書·舜典》有這樣的記載:舜“五十載,陟方乃死”。“陟方”是帝王巡守的意思,即舜做皇帝五十年的時候,到南方巡視他的疆土,死在九疑山下。《水經注·湘江》寫道:“大舜之陟方也,二妃從征,溺於湘江,神遊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柳宗元不僅熟悉這些神話傳說,而且對傳說中的先聖前賢,懷著深切的景慕之情。儘管傳說是虛幻的,但它作為源遠流長的祖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柳宗元這樣的時刻關心祖國人民前途命運的知識分子心中,仍然感到非常親切。過去只能從書本里讀到這些記載,如今出於不幸的原因親臨傳說中的聖地,他思古之幽情受到融發,並聯繫自己的身世遭遇,於是很自然地生出許多感慨。舜的高大形象是不可能再見到了,而像他這樣的聖人也會在巡守途中死去,可見人生道路有多么艱險、曲折。柳宗元從舜的遭遇聯想到自己的遭遇,發出“人世間的道路太曲折險阻,不是我這樣的人所能走得通的呵”的感慨。
“凝情空景慕,萬里蒼梧陰。”對先聖只能徒然懷著深切的景仰與敬慕之情,那廣袤萬里鬱鬱蔥蔥的九疑山,令人感到就是舜留給他後世子民的餘蔭。柳宗元用豐富的想像結束了這首詩,不僅對祖國古老的歷史和文化寄託了他的一往深情,而且還以此來自勉自慰,雖身處逆境,仍應保持高尚的操守。
詩的首聯從零陵春景寫起,描繪了鶯啼草綠,平野林深的景象,這一聯緊切詩題,突出“春望”。頷聯寫零陵晴日當空,詩人遙望衡山,視線卻被白雲隔斷。詩的頸聯寫詩人北望,想起了葬於湖南寧遠九嶷山之舜陵(因為那裡亦稱零陵),道出世途如網不可放縱之意,這一聯抒發了詩人被貶後的不滿心情。末聯是說詩人空懷景慕之情,因為“仙駕不可望”,故只能將此情遙寄蒼梧山之陰。這首詩情景相融,聯想豐富,含蓄地描述了詩人被貶後的心態,詩人曾於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參與王叔文政治變革,同年八月憲宗登位,詩人即被貶,所以詩人有“仙駕不可望”之嘆,表現了其胸中的失落感。
這首詩在柳宗元的詩作中算不上名篇佳制,也許正是出於這個原因,許多選家在編選柳氏作品集中很少收錄它;但這並不影響對它的欣賞。如果把它與柳宗元其他詩作放在一起,參照閱讀,則不難看出它在了解柳詩思想和藝術特色上所具有的一定的意義。

名家點評

前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劉萬煌:零陵春望所見,瀟湘晴和千里,鶯啼草綠,大自然一派春意盎然。但詩人卻看不到自己能有什麼作為!世途與已格格不入。只好自認生不逢時。讀著這樣的詩作,你會情不由已地流下同情的熱淚。(《柳宗元詩文選》)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吳文治:描寫春日在零陵郊外所見山水景色,北望南眺,聯想翩翩。詩人由南眺蒼梧而感發思慕大舜之情,然聖君不可見,盛世不再來,徒令人望景興嘆而已。(《柳宗元詩文選評》)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省運城縣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貞元(唐德宗年號,785年正月—805年八月)進士,授校書郎,調藍田尉,升監察御史里行。因參與王叔文集團,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並稱“韓柳”。其詩風格清峭,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有《河東先生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