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間九峰

雲間九峰

雲間九峰,即松江九峰,是位於上海市西南郊區松江區的西北部,佘山鎮小崑山鎮境內的若干座山,呈西南—東北走向,逶迤13.2公里,像一串珍珠,鑲嵌在長江三角洲平原上,是上海罕見的自然山林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間九峰
  • 別稱:松江九峰
  • 地點:上海市松江區
  • 逶迤:13.2公里
地理位置,名稱由來,形成原因,形貌景色,佘山,天馬山,小崑山,辰山,其他諸峰簡介,

地理位置

現存12座山,按西南—東北排列,依次為小崑山、橫(雲)山、機山、天馬山、鐘賈山、辰山、西佘山、東佘山、薛山、厙公山、鳳凰山和北竿山。九峰可以指其中的九座山(若區分東、西佘山,則為十座山)——小崑山、橫(雲)山、機山、天馬山、辰山、佘山(包括西佘山和東佘山)、薛山、厙公山和鳳凰山,另外,也可以認為“九”為約數,泛指諸峰。
雲間九峰一角雲間九峰一角

名稱由來

九峰之稱,始見於宋末元初詩人凌岩的《九峰詩》,他把華亭縣(今松江區)境內的九座山,按一至九排列,每峰綴七言絕句一首。他的排列順序是“鳳、陸(陸寶山,明代被鄉人取土挖平,後世以厙公山替代)、佘、辰、薛、機、橫、天馬、昆”。至於如此排列的原因以及九峰的取捨標準(比如有些山比陸寶山高大卻未入九峰之列),目前依舊不明。
自凌岩寫了《九峰詩》,九峰的記錄逐代增多,如清嘉慶《松江府志》載:“府境諸山自杭天目而來,累累然隱起平疇間。長谷以東,通波以西,望之如列宿。排障東南,涵浸滄海,煙濤空翠,亦各極其趣焉。而九峰之名特著。”
如前所述,松江區境內現存12座山,其中“鐘賈山”和“北竿山”未被列入九峰,另外,歷史上還存在過一些山,由於取土取石等原因,現在已經蕩然無存,比如陸寶山、盧山(如今僅剩一坑,位於鐘賈山東側)。因此,也可以認為九峰的“九”為約數,九峰泛指諸峰。因松江別稱雲間,所以將這些山峰統稱為雲間九峰。

形成原因

九峰何時生成已無從查考,據一些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研究分析,這是長江三角洲最古老的地質標誌,早在中生代後期(約7000萬年前),岩漿沿著今松江區西北部一條由東北——西南走向的斷裂線湧出地面,經過風化侵蝕而逐步形成。

形貌景色

就海拔高度而言,這些山峰高度均在海拔100米以下。天馬山最高,為98.2米(吳淞口水準,下同);西佘山其次,97.2米;厙公山最低,僅10餘米;其餘均在30—70米左右。從山的形態看,大多是脊狀山形,山脊一般比較渾圓,多數山麓坡度不對稱,一側坡陡,另側坡緩。山體都不大,天馬山、佘山最長處約1公里,厙公山僅20餘米,其餘均在300—700米左右,全部山地面積約6000畝。比起中國其他各地的名山,雲間九峰不過是一些小丘罷了,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九峰林木深秀,有眾多的奇石名泉,自然風光秀美,加上歷代名人的遺蹤故跡,使每座山峰形成許多景點。舊府、縣誌所載每座山峰均有“八景”、“十景”等,總計100餘景。這些名勝與歷史上著名人物陸機、陸雲、陶宗儀、楊維楨、陳繼儒等的聯繫,更為九峰增添了光彩。《明齋小識》說:九峰為雲間勝地,春秋佳日,足供眺賞。
九峰一角九峰一角

佘山

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經三次來到古松江府的一座小山,流連那裡的景色,並以此山作為出發地,開始了他的西南萬里之行,那座山便是上海雲間九峰之中的佘山。
佘山有東西佘山之分。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曾經長期隱居東佘山,留下了《寶顏堂秘芨》等傳世之作。在東佘山南麓,有奇石峙河邊,其上林壑尤美,陳繼儒的白石山房即在此。相傳陳繼儒(眉公)常坐石上釣魚,故稱眉公釣魚磯,亦稱眉公釣魚台,遺蹟至今尚存。在釣魚台附近還有白石山莊、沸香泉、黃巢洞、新赤壁等眾多古蹟。
佘山上曾經古剎林立,至今山上還留有一座千年古塔——秀道者塔。塔高20米,磚木結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一年至九年間,即公元976年至984年間,距今已有一千餘年歷史。
1864年,法國人利用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特權,先後數次在西佘山購地共70畝,於同治十三年在山頂建天主教堂。後陸續辟路築屋,建成從南大門直至山頂的天主教建築。1925年由教友捐贈銀洋300萬元翻造擴建,建築面積共約1400平方米。整座教堂華麗壯觀,融中西建築特色於一體。當時被稱為“遠東第一大教堂”。天文台與大教堂毗鄰,法國人於1899年始建,後曾多次擴建,是我國天文科研中心之一。其銀白色半球形觀象台與紅牆綠瓦的天主教堂交相輝映,蔚為壯觀。天主教堂及天文台,現在已成為佘山著名景觀。

天馬山

天馬山海拔98.2米,原名乾山,相傳春秋時吳干將曾經鑄劍於此,它也是九峰中最高的山峰。天馬山古時山上多梵宮寺院,香火極盛,曾有五代後晉天福年間就二陸草堂廢址修建的松江著名寺院之一的圓智教寺,還有傳說八仙曾過此留下的八仙坡,有稱天下第四泉的濯月泉、葬有元代著名文人楊維楨錢惟善陸居仁的三高士墓等許多遺蹟,現在大多淹沒難尋。
如今山上遺蹟尚存的唯有一座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建造的千年古塔,塔身為磚木結構,七級八面,殘高19米。塔的傾斜度超過比薩斜塔,可謂世界第一斜塔。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高宗賜五色舍利藏於塔內,傳說時放寶光,故又名護珠寶光塔。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失火,燒掉塔心木扶梯及樓板等,只剩磚砌塔身。後人從磚縫中發現宋代元豐錢幣,就不斷有人拆磚覓寶,使底層西北面的磚體被拆成約2米直徑的窟窿,塔身遂向東南傾斜,經歷200餘年而仍不倒。天馬山西山麓,有一棵古銀杏,位於在護珠塔東70米處,相傳為宋代銀甲將軍周文達所植,樹齡700餘年。古樹幹已大部分枯死,唯東南一枝年年抽芽發葉,分枝呈爪狀。當地傳說正是因為有古樹的這隻“神爪”,才支撐著護珠塔斜而不倒。

小崑山

小崑山位於松江西北境內,距城區約10公里處,地處九峰之西南端。山高54.3米,周圍1.5公里,山地面積約300畝。小崑山為西晉著名文學家陸機陸雲的故鄉。前人將“二陸”比作美玉,以“玉出崑岡”來讚譽他們。根據陸機詩“仿佛谷水陽,婉孌崑山陰”之句,崑山之名當在機雲之前。後人為區別於江蘇省崑山縣之馬鞍山(名崑山),故稱小崑山 。 呈東南向西北微斜走向,有南北兩峰。全山呈 “8”字狀,俊秀圓潤,望之如覆盎,遠望如臥牛之首,故又稱“牛頭山”。 在山之陰曾有二陸故居,山腰有二陸讀書台、婉孌草堂、白駒泉,山巔有泗洲塔院、三聖閣,山麓有紅菱渡、楊柳橋、乞花場、玉光亭、揖山樓、七賢堂等。這些古蹟景點今大都已湮沒。 小崑山有5000多年人類文明史,現有兩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是上海歷史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人稱“先有小崑山,後有松江城,再有上海灘”。小崑山歷代名人輩出,自古享有“玉出崑岡”的殊榮,這裡即是三國東吳大將陸遜,晉代文學巨子陸機、陸雲兄弟,明末抗清英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的故里,也是現任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同志的夫人周寒瓊女士的家鄉。在古時,小崑山還是聞名江南的風景名勝區之一,僅山上百年以上古樹名木就多達數百棵,四周分布著眾多寺廟、教堂,是宗教活動盛行的地區。

辰山

辰山因“位於辰次”(即在“雲間九峰”東南方),故名。本名秀林山,唐天寶六年(747年)更名細林山。又傳說有神仙寄跡山中,也稱神山。明清以來多稱辰山。海拔69.8米,東西長700米,南北寬約300米,面積約20公頃。山體由熔凝灰角礫岩和正長斑岩組成。20世紀以來採石,南坡半座山頭已被削去。近年封山造林,山南坡多針、闊葉混交林,山北坡多毛竹。現有辰山植物園
辰山辰山

其他諸峰簡介

鳳凰山居九峰之首,山形似鳳凰而得名,山上曾有兩座著名的山泉,鳳凰和陸寶泉,另外山上還有明著名書法家張弼墓。
東吳大將陸遜曾在小崑山、泖河一帶建立莊園,其孫陸機、陸雲是西晉著名文學家,機山和橫雲山據說就是以陸機、陸雲的名字命名的。寺北削壁下是二陸讀書石台。近年在二陸讀書台(山腰)附近崖壁上發現“夕陽在山”石刻,下署“子瞻”兩字,疑為蘇軾所書。
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夏允彝、夏完淳和陳子龍就義後,陵墓就分別葬在小崑山的盪灣村和佘山之陽廣吉林。清初吏部尚書、史學家王鴻緒曾在橫雲山建有橫雲山莊,在這裡撰寫了著的《明史稿》。
薛山相傳因唐代薛道約煉丹得仙而得名,山上曾有薛道約煉丹的遺蹟。此外,薛山上還有一座水池舊名“羅池”,產藕,其味甚佳,遺憾的是到清代時池水已乾涸。
厙公山為九峰中最小的山丘。因其山形如書軸,正當鳳嘴,古人將厙公山比作一軸寶書,與鳳凰山一起喻為“丹鳳銜書”。在山下,有個陸寶村,相傳曾經有陸氏藏寶於此。
北竿山上曾有一個雨華洞,傳說宋代有一張姓頭陀,曾隱居此洞。元代還有人來訪探。清代已湮塞。現在的北竿山種植的針、闊葉樹及竹子,均蓊鬱成林,因環境安靜,有眾多白鷺棲息林間,已經成為北竿山一大景觀。
雲間九峰地區的勝跡,歷經滄桑,於今大多已消失。
梅堯臣《過華亭》詩云:“欲問陸機當日宅,而今何處不荒蕪”。二陸宅在北宋時早已荒蕪。而整個九峰地區曾經多達百餘處的景點、名跡歷經滄桑,至清末已大多湮沒,1937年日軍侵占松江,天馬山上峰寺被焚毀,寺中重1.8噸的銅觀音被劫往日本。1943年,日偽占據小崑山,將千年古寺九峰寺拆除全部殘留房屋,全寺夷為平地。小崑山頂上原有徵北將軍海鹽侯陸褘墓,舊有徵北將軍陸禕墓碑,但早已斷毀不全。宋代許尚詩曰:“崎嶇尋古隧,衰草隱寒原。欲讀將軍事,豐碑只半存。”但是到了清代遺蹟已經一點不存。更令人痛心的是,由於開山採石,有些山的整個山丘都已蕩然無存。整個九峰勝地如今僅剩天馬山護珠塔、佘山秀道者塔等寥寥數處,可資憑弔,曾經的九峰勝跡,湮沒至此,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