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牌舞

雲牌舞

雲牌舞是一種流行於江蘇徐州市睢寧的民間舞蹈。根據民間老藝人的歷史記憶和《古邳鎮志》、《睢寧縣誌》記載,古邳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古老的佛教文化和各種民間舞蹈曲藝文化極為豐富多彩,歷史上下邳州的“竹馬舞”、“落子舞”、“踩高蹺”、“扇子舞”等,在明清時期就聞名我國中原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牌舞
  • 外文名:Yun Pai dance
簡介,歷史發展,

簡介

流行於徐州睢寧。根據民間老藝人的歷史記憶和《古邳鎮志》、《睢寧縣誌》記載,古邳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古老的佛教文化和各種民間舞蹈曲藝文化極為豐富多彩,歷史上下邳州的“竹馬舞”、“落子舞”、“踩高蹺”、“扇子舞”等,在明清時期就聞名我國中原地區。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大帝南巡至下邳。當時邳地在遭受強烈的地震後,又連年遭受黃河多次決口泛濫的水災,黃河兩岸人民的生活十分艱難。為使邳地人民的災情及時上奏皇帝,邳州人陳肇憲巧借地方民間“扇子舞”的表演形式,組織十多名童男童女,將扇子道具放大成彩雲朵朵的雲牌,在舞動有序的表演中巧妙打出“天災無情人有情”的字樣,以示歡迎康熙皇帝親臨民間查看災情,隨之呈交奏摺。康熙帝觀後,即命江蘇撫臣洪之傑率州牧孫居煜再度調查復奏,結果很快獲旨免去邳人20年所欠租賦銀糧。從此,下邳州的雲牌舞很快轟動中原以東地區,並不斷得到有序傳承發展,以至成為今日睢寧雲牌舞。

歷史發展

傳統雲牌舞是由八位女童表演,其道具雲牌是由竹蔑編制、外部裝裱彩雲圖案而成,高二尺,寬一尺。每個演員手持兩塊,表演時通過不斷變換隊形,表現出天空中雲彩漂動的有序變化,由浮雲到接雲到挫雲到烏雲再到捲雲、蹲雲等,最後疊成“巧雲”,最終出現突出主題內容的“天下太平”等字樣,以此表現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的心情。
雲牌舞
雲牌舞在清康熙至清末年間,主要由下邳人陳氏家族創造並不斷傳承發展;清末至民國初期,又擴大到邳地張氏家族創新發展並不斷傳承發展。其表演範圍一是在每年逢下邳羊山廟會期間,在下邳城連續上演7—10天,既給一年一度的大型廟會增添了隆重氣氛,也使前來燒香拜佛和趕會觀光的遠方客人一飽眼福;二是在春節前後,到周邊地區巡迴演出,以示人民慶賀豐收,祝願新年吉祥如意、幸福美滿的喜悅心情。日本鬼子入侵中國後,下邳羊山寺廟被毀,隨之雲牌舞也被冷落。
直到1956年,在全國大興民族民間歌舞競賽中,下邳州一位60多歲的張氏老藝人,也是張家連續四代熱愛表演雲牌舞的末代傳人,把收藏在房樑上已有80年歷史的雲牌舞道具,無私奉獻給睢寧縣文化館並講明其來歷,又親自傳授雲牌舞表演技藝。當時縣文化館從睢城國小抽調才藝突出的荀玉茹、邱述華、楊美華、張振俠等八名學生,迅速進行復創排,隨之參加省、市級民歌民舞大賽,均獲一等獎,一時轟動了彭城和南京市。1957年3月,睢寧雲牌舞又代表江蘇省赴北京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與落子舞同台演出,周恩來等老一輩中央領導觀後給予高度讚揚並與演員合影留念。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全國學習小靳莊繁榮農村文藝運動中,由沙集中學音樂老師張朝恩組織學生復創排,再次亮相彭城和南京城,又一次受到廣大觀眾拍手叫絕。至今,睢寧雲牌舞一直在睢寧東部地區有序傳承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