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肉豆蔻

雲南肉豆蔻

雲南肉豆蔻(學名:Myristica yunnanensis Y. H. Li)是肉豆蔻科植物。喬木,高15-30米,樹幹基部有少量氣根,樹皮灰褐色,葉堅紙質,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雄花序腋生或從落葉腋生出,2歧或3歧式假傘形排列,雄花壺形,花被裂片3,三角狀卵形,雌花未見,種子卵狀橢圓形,先端渾圓,基部稍截平,花期9-12月,果期3-6月。

分布於中國雲南南部。生長於海拔540-600米的山坡或溝谷斜坡的密林中。

雲南肉豆蔻在中國為肉豆蔻屬的分布新記錄和新發現的種,它代表著古熱帶植物的區系成分,這一發現進一步證明中國雲南南部植物區系與熱帶東南亞植物區系的密切關係,為研究中國熱帶植物區系提供了依據和增加了新的成分。種子含肉豆蔻酸達66.79%,可作工業油料。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主要價值,保護級別,物種現狀,瀕危原因,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喬木,高15-30米,胸徑30-70厘米;樹幹基部有少量氣根;樹皮灰褐色;幼枝和芽密被銹色微柔毛,不久即脫落,老枝有時密生明顯的小瘤突,無毛,暗褐色。葉堅紙質,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長(24-)30-38(-45)厘米,寬8-14(-18)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寬楔形至近圓形,表面暗綠色,具光澤,無毛,背面銹褐色,密被銹色樹枝狀毛,不甚脫落;側脈在20對以上,多達32對,表面下陷,背面隆起;第三次小脈不明顯;葉柄長2.2-3.5(-4)厘米,無毛。
雄花序腋生或從落葉腋生出,2歧或3歧式假傘形排列,花序長2.5-4厘米,每個小花序有花3-5;總花梗粗壯,長1.6-1.8厘米,密被銹色絨毛;雄花壺形,開展時長5-6毫米,寬4-5毫米;花被裂片3,三角狀卵形,先端鈍,鑷合狀,外面密被銹色短絨毛,裡面無毛,暗紫色;小苞片卵狀橢圓形,著生於花被基部,緊包雄花,脫落後留有明顯的疤痕;雄蕊7-10枚,合生成柱狀,花葯細長,線形外向,緊貼於雄蕊柱,柱頂端微突出,基部被毛,小花梗約與雄花等長;雌花未見。果序通常著生於葉腋或落葉腋部,基部具明顯的葉痕,序軸頗粗壯,密被銹色絨毛,著成熟果1-2個;果橢圓形,先端偏斜,具小突尖,基部具環狀花被痕,痕寬1.5-2.5毫米,成熟果長4-5.5厘米,直徑約3厘米,外面密被具節的銹色綿羊毛狀毛;具粗壯的短柄,長約6毫米,直徑約5毫米;果皮厚,乾時約4-5毫米;假種皮成熟時深紅色,撕裂已基部或成條裂狀;種子卵狀橢圓形,先端渾圓,基部稍截平,長3.5-4.2厘米,直徑2.2-2.4厘米,乾時暗褐色,具粗淺的溝槽;種皮薄殼質,易裂。花期9-12月,果期3-6月。

近種區別

該種近菲律賓產的Myristica guateriifolia A. DC.,但葉甚長,側脈在20對以上,雄花序較短,分枝最多不超過4,總梗粗而短,僅長1.6-1.8厘米;也近似馬來西亞產的Myristica lowiana King,但葉背有銹色毛,葉柄長在2厘米以上,側脈超過20對,雄花序較長,花葯7-10枚,果橢圓形,較大,甚易區別。

生長環境

雲南肉豆蔻生長於海拔540-600米的山坡或溝谷斜坡的密林中。所在地區的氣候特點為全年中乾(11-4月)濕(5-10月)季交替分明,乾季有霧,大氣濕度可以補差水分不足,年平均溫21℃,極端最低溫不下2℃,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土壤為三迭紀紫色砂頁岩構成的磚紅壤,pH值4.5-5.5。該種在林中大樹極少,中下層小喬木、幼樹、幼苗常可見到。與其伴生的主要建群樹種有絨毛番龍眼、四數木、千果欖仁樹、輪葉戟等。

分布範圍

雲南肉豆蔻主要分布於中國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景洪市及紅河州金平縣等地局部。
雲南肉豆蔻雲南肉豆蔻

繁殖方法

適宜於種子繁殖,但由於種子富含油脂,容易酸敗,缺乏低溫設備時不宜久藏,最好隨采即播,播種後適當蔭蔽,可獲得較高的發芽率。

主要價值

研究:雲南肉豆蔻在中國為肉豆蔻屬的分布新記錄和新發現的種,它代表著古熱帶植物的區系成分,這一發現進一步證明中國雲南南部植物區系與熱帶東南亞植物區系的密切關係,為研究中國熱帶植物區系提供了依據和增加了新的成分。
經濟:種子含肉豆蔻酸達66.79%,可作工業油料。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1998年 ver 2.3——極危(CR)。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瀕危。
列入《中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年)——極小種群(狹域分布)保護物種。
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植物部分)2004年——瀕危。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第一批)1999年8月4日——Ⅱ級。
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冊)1991年9月——瀕危。

物種現狀

瀕危種。雲南肉豆蔻是1976年發現的一個新種,為中國肉豆蔻屬植物唯一的代表種,僅見於雲南南部極小的四個分布點上,其中兩個分布點的植株已經消失,另兩個分布點雖已劃為自然保護區,但該自然保護區周圍均已遭到強度破壞,林內生境逐漸改變,僅存零散的大小20餘株已生長不良,結果植株稀少,結實不多,天然成苗較差,若不採取有效的措施,將有絕滅的危險。

瀕危原因

雲南肉豆蔻種子一部分被動物啃食後,又有一部分因為無法保存而喪失發芽能力。如此多種原因,使得雲南肉豆蔻種子落地後能萌發成為幼苗的種子數量稀少。

保護措施

在中國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內的植株須加強保護,促進天然更新。除現有少量植株不得任意破壞外,開展引種繁殖和栽培試驗,保存這一重要的種質資源。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熱帶植物園已進行移栽試驗,證明從林內挖取幼苗,種植在產地附近,能成活且正常生長。
中國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範圍外基本被墾殖為橡膠園,雲南肉豆蔻所屬的熱帶雨林面積顯著縮小,因此必須加強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遏制熱帶雨林的減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