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華僑農場

雲南省華僑農(林)場始建於1960年,有12個華僑農場和1個華僑林場,共安置來自印尼、緬甸越南等國的歸難僑36405人。有人口41404人,其中歸難僑21764人。土地面積424291畝,其中耕地面積83331畝,用材林面積14000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華僑農場
  • 建立時間:1958年
  • 人口:41404人
  • 土地面積:424291畝
  • 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優質用材林營造
歷史沿革,農場概況,農場資源,農場產業結構,農場細分,

歷史沿革

雲南的華僑農場和它的居民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成為歷史記憶。它的存在,是中國外交史上一條幾乎被遺忘的支流。華僑農場,一個誕生於上世紀的名詞。到今天,它和它的居民們已漸漸淡出視線,成為封存在歷史裡的記憶。雲南的13個華僑農(林)場,安置了數以萬計的歸國華僑。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命運卻十分相似。在自己的祖國,他們卻固守著祖籍地和僑居國的語言和生活習慣,堅持講印度話、白話、客家話……哪怕是做一道越南涼雞,也一定要用產自越南的魚油做調料。他們的固執,讓自己變成外人眼中的陌生人。他們的歷史,是中國外交史上一條幾乎被遺忘的支流。
1959年,印尼發生嚴重排華事件,華人財產被掠奪,財產被掠奪,流離失所。“沒有壓迫和剝削”的新中國成了他們的嚮往之地。中方經與印尼協商,派輪船到印尼接回一批華僑,讓他們參與國家建設。
上世紀50年代末,中印關係惡化,印度華僑受到衝擊。很多印度華僑要求回國,中國政府派了多艘船到印度接華僑。
如果說印尼和印度華僑的回國之路還算“坦途”的話,越南華僑的回國之路就只能算是逃難了。“身上背著鍋和米,大人手上拉著娃娃,從越南內地往中越邊境跑,房子、地產、山林、快要成熟的大米,一樣都沒有帶回來。”
1971年,國務院頒布《關於華僑、僑眷出入境審批工作的規定》,恢復了對華僑和僑眷的出國審批;1978年,又頒布《關於放寬和改進出國歸僑僑眷出境審批意見》,1979年,又進一步簡化了審批程式。這些政策出台後,有親屬在香港或他國的歸僑紛紛申請移居香港或他國。

農場概況

雲南華僑農場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優質用材林營造,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蔗、茶葉、經濟林果等,有機製糖廠4座,年產白糖45000噸;精製茶廠2座。擁有固定資產37416萬元,2000年社會總產值34783萬元,其中工農業總產值31020萬元。

農場資源

雲南省13個華僑農(林)場分布在全省7個地州的九個縣,具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
  1. 位於元江縣的甘莊、紅河,位於賓川縣的賓居、彩鳳、太和,位於昌寧縣的柯街,位於耿馬縣的耿馬等6個華僑農場具有豐富的熱區資源優勢,較適宜水果、甘蔗、冬早蔬菜、南藥、熱帶花卉種植;
  2. 金壩華僑林場毗鄰廣西百色,位於323國道旁,交通方便,全場土地面積15萬畝,適宜種植杉樹、桉樹及八角、芒果、柑桔等熱區經濟林,擁有優質人工用材林14萬畝,活立木蓄積量67萬立方;
  3. 芒市華僑農場位於德宏州首府潞西市,緊鄰國家級的瑞麗邊境口岸,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可以發展邊貿;
  4. 勐庫華僑農場所在的臨淪地區雙江縣,是雲南省的茶葉主產區之一,沒有環境污染,作為綠色生態茶極具開發價值;
  5. 賓居、太和、彩鳳3個華僑農場位於大理州賓川縣,是我國著名的旅遊景區,當地的雞足山作為佛教名山,在東南亞享有極高的聲譽,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3個農場適合柑桔生長,已種植了1萬多畝,生產的臍橙個大、味甜,外觀漂亮,畝產可達3--4噸;
  6. 紅河華僑農場所在的元江縣是蘆薈的最佳產地之一,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非常適合蘆薈的生長和繁殖,當地政府把蘆薈種植作為一項具有地方優勢的新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紅河華僑農場建成蘆薈種植基地200畝,且建成一座小型蘆薈產品加工廠,生產的蘆薈精粉投入市場後受到歡迎。

農場產業結構

1997--2001年,雲南省華僑農(林)場進行了領導體制和管理體制、勞動用工制度、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制度、剝離場辦社會職能四項改革,減輕了僑場負擔,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為僑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各場圍繞雲南建設綠色經濟強省和民族文化大省的方針,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加速僑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篩選出一批急待拓展的優勢項目,擬採用各種有效的合作方式尋求信息、技術、市場、資金等方面的幫助和合作開發,以謀共同發展。

農場細分

1.大理市彩鳳華僑農場
彩鳳華僑農場位於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始建於1979年7月,前身是牛井農場,由三個互不相鄰的片區構成,主要安置越南難僑。1989年劃歸賓川縣政府管理。2001年9月,農場成為縣屬縣管農業企業。大營鎮華僑社區轄區總面積為7.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90人,其中歸僑789人,僑眷816人。僑場屬於半山區,海拔1660米,年平均氣溫25℃,年降水量550毫米,主要以種植業為主。主要產業為桔果、葡萄。
2.大理市賓居華僑農場
賓居華僑農場位於雲南省賓川縣東南部,距縣城20公里,占地8876畝,其中耕地面積5473畝,常住人口1690人,其中歸僑853人,僑眷494人。賓居華僑農場於1956年經雲南省委批准建立以生產棉花為主的機械化農場,1962年至1964年,先後接收安置印尼、印度、緬甸、馬來西亞、高棉等國歸僑。1970年3月,成立建設兵團。1978年至1979年,又接收安置大批越南難僑。2001年3月,實施了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縣屬縣管的國有農業企業。2009年3月,按照國發〔2007〕6號檔案要求,實施了華僑農場領導體制改革,國營賓居華僑農場改制為賓川縣人民政府賓居華僑管理區。2010年12月,成建制併入州城鎮,成立了州城鎮華僑社區。目前,除少量歸難僑已離開農場前往港澳地區及海外第三國家定居外,還有印尼、印度、緬甸、馬來西亞、高棉、越南等國歸僑,在國內外聯繫都比較廣泛。
3.大理市太和華僑農場
始建於1958年,是為了適應國際、國內政治鬥爭的需要, 於1958年1月建立作為接收、安置歸難僑的生產、生活基地。從1960年起至1978年止,先後接納安置了來自印度尼西亞、印度、緬甸、高棉、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越南等七個國家的歸難僑3798人。1989年,正式移交賓川縣管理。2007年,太和華僑農場併入賓川縣金牛鎮,改設為兩個華僑社區。太和華僑農場轄區總面積為11.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16人,其中歸僑896人,僑眷1141人。該場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適宜發展農業。近年來發展優質柑桔3800畝,優質葡萄2000畝,名棗500畝,糧經比例達10:90,成為賓川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排頭兵和綠色產業示範基地。生產的“興僑”牌葡萄系列產品已成為拳頭產品。同時僑場發揮熱區、僑鄉和城區優勢,建設了華僑家具市場、金牛建材市場和柳家灣農林產品綜合交易市場等,已有27家個體經濟落戶農場,有效促進了農場增效、場員增收。
4.文山市平遠街華僑農場
1959年3月,為安置印尼歸僑,由國營平遠街農場改建為國營平遠街華僑農場,由中僑委領導,委任省僑務處管理。先後共接收安置歸難僑5192人。1978年劃歸省僑辦主管。1998年移交硯山縣政府,實行屬地管理。平遠街華僑農場轄區面積10平方公里,總人口3755人,其中歸僑818人,僑眷901人。農業方面以烤菸、優質稻、林果為支柱產業。
5.文山市金壩華僑農場
金壩華僑林場創建於1978年,主要安置越南歸僑,1988年,林場由省僑辦移交富寧縣政府管理。金壩華僑林場位於富寧縣東北部,全場下設11個營林區,分布在者桑、洞波、谷拉、歸朝等5個鄉,管護經營面積15萬畝,有林地13萬畝。全場總人口1519人,其中歸僑545人,僑眷 693人。國道323線及衡昆高速公路穿過林場,距富寧縣城70公里,距廣西百色市100公里。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場內大小河流縱橫交錯,水資源豐富,對林木生長十分有利。金壩華僑林場於1999年9月從廣西林業廳引種速生桉、相思樹獲成功,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大幅增加。
6.文山市稼依華僑農場
稼依華僑農場位於硯山縣西南部,距縣城44公里,是以盛產水果為主的農業農場。始建於1955年,1963至1978年先後接收安置印度、印尼、越南等國的歸僑後,改稱為國營稼依華僑農場,曾先後隸屬於省墾植局、中僑委(省僑務處)、省軍區、省農墾總局、省僑辦。於2001年3月,實施了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縣屬縣管的國有農業企業。於2009年3月,實施了華僑農場領導體制改革,農場改制為硯山縣人民政府稼依華僑管理區,保留稼依華僑農場牌子。管理區轄區總面積為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98人,其中歸僑400人,僑眷457人。場員居住分散,涉及稼依、盤龍、江那3個鄉鎮。管理區占地面積為4940畝,耕地面積為3510畝,人均耕地2.2畝。屬於典型的農業地區,主要產業有桑蠶、水果、蔬菜,特色產業僑園梨和獼猴桃。
7.玉溪市甘莊華僑農場
始建於1958年8月,六十年代初期為安置印尼華僑而興辦為華僑農場,共安置歸難僑4138人,其中包括七十年代末相繼安置越南難僑近2000人,是以接待安置歸難僑為主的農業企業。1988年,下放元江縣人民政府管理。甘莊華僑農場轄區面積為110.5平方公里,下轄3個農業分場,1個機制白糖廠。總人口7905,其中歸僑1059人,僑眷1491人。主要產業為甘蔗、芒果、蔬菜等種植業。
8.玉溪市紅河華僑農場
始建於1960年,自建場以來,先後安置過1900多名來自印尼、緬甸、高棉、日本、馬來西亞、越南和印度的歸國華僑。1975年紅河華僑農場由農墾管理改為省僑辦領導和管理。1988年6月,華僑農場改革,由省僑辦直管移交地方人民政府管理。紅河華僑農場轄區面積為5.41平方公里,總人口1170人,其中歸僑116人,僑眷147人。主產芒果、香蕉、青棗等水果,水產養殖也是農場特色產業之一。
9.臨滄市耿馬華僑農場
雲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華僑農場地處祖國的西南邊陲,建於1958年3月,曾先後隸屬於雲南省農墾總局、雲南省生產建設兵團、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管理。農場距縣政府所在地耿馬鎮7公里,距臨滄市154公里,距昆明583公里。現有國土總面積14.29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1.47萬畝,其中甘蔗種植面積1.03萬畝,水果0.33萬畝,林地0.082萬畝,其他0.026萬畝。有水面518畝。地勢呈北高南低,東西最大跨徑4km,南北最大跨徑10km,以丘陵地形為主,最高海拔1217米,最低海拔1000米,年平均氣溫為18.8℃,年均降水量為1323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8%。轄區常住人口4034人,其中歸僑1154人,僑眷1446人。
10.臨滄市勐庫華僑農場
雙江因瀾滄江和小黑江交匯於縣境東南而得名。全縣國土面積2165平方公里,轄4鄉2鎮和勐庫華僑管理區、雙江農場管委會,72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總人口17萬人,境內居住著23種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45%,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發祥地之一,勐庫大雪山萬畝古茶樹,是目前世界已發現的面積最廣、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古茶樹群落。北回歸線橫穿雙江自治縣縣城,氣候屬典型的南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境內森林、礦產、水能等自然資源充裕,森林覆蓋率達62.1%。雙江自治縣勐庫華僑管理區前身為雙江縣國營勐庫華僑農場,是為安置越南歸難僑於1979年1月由勞改農場改建設立,先後共接待安置越南歸難僑13批402戶2192人。1988年5月,移交雙江自治縣人民政府管理。2001年10月,將華僑農場確定為縣屬國有農業企業,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政企合一的管理運作模式。2008年2月,在保留國營勐庫華僑農場牌子的基礎上,設立了中國共產黨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勐庫華僑管理區工作委員會和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勐庫華僑管理區管理委員會,為雙江自治縣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區總面積為7.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21人,其中歸僑1378人,僑眷1521人。轄區耕地面積6933畝,現有茶園3745畝,柑桔1200畝,蜜雪梨1300畝,甘蔗580畝,農田170畝,旱地483畝。
11.曲靖市陸良華僑農場
華僑農場地處陸良縣壩區中部,始建於1954年10月,是國家安置歸難僑的基地之一,也是曲靖市唯一的一家國營華僑農場,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先後安置了從緬甸、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日本、泰國、寮國、越南等國家回國的歸僑難僑3900多人。現仍有5個國家的歸難僑,親朋好友輻射香港、澳門、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2000年,根據《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推進全省華僑農(林)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通知》(雲政發〔2000〕211號)精神,陸良華僑農場屬“縣屬縣管”的農業企業,場辦學校、醫院、社會治安等已劃歸縣職能部門歸口管理。2009年3月13日上午,縣委、縣政府在陸良華僑農場舉行了陸良華僑管理區管理委員會成立揭牌儀式。農場轄區總面積為1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55人,其中歸僑1980人。全場土地面積16852.41畝,其中耕地面積8528畝,淡水養殖面積2083畝。
12.德宏市芒市華僑農場
芒市華僑農場歷年接收安置歸僑、僑生、難僑和外籍人總計4736人。1965年,為安置緬甸歸僑,將“遮相農場”從“芒市農場總場”劃出,改建為“國營遮相華僑農場”,由省僑務處領導。1974年撤銷兵團建制,恢復“國營芒市農場”。1978年6月,為適應接收安置越南難民的需要,“芒市農場”改為“國營芒市華僑農場”,歸屬省僑辦主管。1988年,芒市華僑農場移交潞西縣政府管理。1992年成立華僑實業總公司,2003年3月成立芒市華僑集團公司。2009年4月20日,潞西市政府正式將芒市華僑農場的3個分場(城西、遮相、帕底)分別併入勐煥街道、軒崗鄉、風平鎮,並成立了相應的社區(村)居委會。芒市華僑農場轄區面積為17.6平方公里,總人口11411人,其中歸僑4000人,僑眷3330人。主要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優勢產業。
13.保山市柯街華僑農場
柯街華僑農場位於保山市昌寧縣西部,距離縣城30公里,國土面積7.64平方千米。下設9個居民小組,常住人口3403人,其中歸僑1255人,僑眷1535人。有耕地7407畝,有糧食、果蔬、甘蔗、香料煙、畜牧、水產養殖等產業。2012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6602萬元,居民人均純收入7535元。2009年初,柯街華僑農場迎來了建場以來的第三次改革,通過改革,實現了“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的“三融入”目標。隨著改革工作的深入,農場管理體制完全得到理順,歸僑僑眷的住房困難問題徹底得到解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低保等社會保障政策得到有效落實,道路、水利、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發展能力明顯增強,遺留的社會矛盾有效化解,“文明和諧新僑鄉”建設成效明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