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狹氈蠟蚧

雲南狹氈蠟蚧(Luzulaspis crassispina Borchsenius , 1959)是蠟蚧科狹氈蠟蚧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狹氈蠟蚧
  • 拉丁學名:Luzulaspis crassispina Borchsenius , 1959
  • :同翅目
  • :蠟蚧科
  • :狹氈蠟蚧屬
  • 分布區域:雲南
  • 年代:1959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雌成蟲:蟲體長形,蟲體長約6mm,生活的蟲體常為暗黃色,具2條暗紅色縱帶,但有些個體這2條縱帶很不明顯。觸角8節,觸角基部常位於前足基節附近而離蟲體頭端較遠。觸角的各節長度比例常為:Ⅰ-45,Ⅱ-48,Ⅲ-80,Ⅳ-65-72,Ⅴ-55,Ⅵ-40,Ⅶ-33-40,Ⅷ-43。胸足較纖細,在脛節和跗節關節處的硬化片很顯著硬化。爪冠毛之頂端強烈膨大。胸氣門正常發育,氣門腺路由5孔腺組成,在氣門腺路的腺體中也偶見3孔腺分布其中。前胸氣門腺路比較寬,常由4—6個腺體組成的腺路寬度,整個氣門腺路大約由47—55個腺體組成。後胸氣門腺路較狹,常由3—4個腺體組成的腺路寬度,整個氣門腺路大約由47—55個腺體組成。氣門刺十分發達,很粗,氣門刺通常較直立或稍有彎曲,氣門刺頂端不尖銳而呈鈍圓狀,而頂端突然變細,氣門刺基部則較粗。有的個體之氣門刺頂端出現齒刻或呈不明顯的叉狀分枝,氣門刺長約為0.0025—0.05mm。蟲體之體緣毛均為一種類型,較細,其頂端較尖,緣毛長約0.03—0.035mm,緣毛在體緣集成不規則的單列排列,兩緣毛間的距離一般同毛長相同,但也有大於毛長的,有的個體緣毛間的距離均大於毛之長度。在前胸氣門刺和後胸氣門刺之間,常分布有14—15根緣毛。多孔腺在蟲體腺面腹部之生殖孔附近,常集成左右二群分布,這二群多孔腺分布在生殖孔之兩側,在生殖孔的正前方還分布有一大群略呈彎曲的多孔腺群,在這多孔腺群之兩側,還常見有兩小群多孔腺群分布。管狀腺較小,管長約0.012mm,分布在蟲體背面各部分,但在頭端二側很少有管狀腺分布。在蟲體腹面,管狀腺多集成亞緣帶,在腹面其他體壁表面上也常呈群或帶狀集中分布,但不同個體分布上有差異,無一定的規律性。蟲體之體毛有各種長度。蟲體背面無很粗的瓶狀管狀腺,但蟲體背面的背毛較多,較長,背體毛長約0.05—0.06mm,也有較短較小的背體毛,小背體毛長約0.015—0.02mm。蟲體腹面除生有小體毛外,在觸角之間和腹部還生有成群的小體毛。雌成蟲在產卵期分泌白色很狹的卵囊,卵囊長約10—141mm,寬約1.5—2.0mm。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雲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