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寶山石頭城

雲南寶山石頭城

由來

寶山石頭城位於雲南省麗江自治縣東北約120公里的金沙江峽谷中。據史書記載,寶山石頭城建於元代,當時為麗江路宣撫司所轄七州之一--寶山州治所,納西預交“刺伯魯盤塢”,意為“寶山白石寨”,而“刺伯”即寶山。納西族先民大約在公元五六世紀時遷徙到這裡,那是寶山州內山脈縱橫,河谷深切,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依山負險,酋寨星列,不相統攝”是漢唐時期納西族遊牧民族向農耕民族轉變的歷史寫照。南宋淳佑十三年(1253年),忽必烈親率中路均抵達金沙江邊,納西族首領麥良親赴石頭城江邊的喇伯渡口,打開寨門援引蒙古軍隊,留下了“元跨革囊”的千古絕唱。元初至元十四年(1277年),設定寶山縣。元十六年(1279年)建寶山州,但是為麗江路宣撫司所轄寶山州治所,石頭城為寶山州之州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雲南寶山石頭城
  • 地理位置:雲南省麗江自治縣
  • 當地特色:織麻 竹編 石雕
  • 距縣城:120公里
風俗,三朵節,三月節,考克補,祭祖,當地特色,織麻,竹編,石雕,附近景點,太子關,太子關崖畫,相關傳說,

風俗

寶山石頭城納西族除春節、火把節、重陽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的節日有:

三朵節

分前三朵節和後三朵節。前三朵節在農曆二月初八舉行,後三朵節在農曆二月二十九舉行。

三月節

農曆三月初一開始,持續數日,是青年男女圍著篝火,歌舞歡聚、互贈信物,物色意中人的節日。

考克補

每年農曆四月和九月各舉行一次,主要是吃新糧食,慶祝豐收。

祭祖

納西族祭祀三代祖先的節日,一年兩次,農曆六月祭祖稱為“塔布”,七月半祭祖稱為“波敬”。

當地特色

織麻

主要品種有繡花、掛包、圍襖、裝糧食的口袋等。

竹編

品種繁多,常見的有篩子、簸箕、背籃、筷籮、竹籮等生產生活用具。

石雕

寶山石頭城較有特色的就是鑿石床、石灶、水缸、石磨、石臼、楹磉等家什。

附近景點

太子關

位於寶山石頭城北10公里,是寶山經革囊渡口遺址至瀘沽湖探險旅遊的必由之地。

太子關崖畫

位於太子關東側峰腰,處在60米洞與九十米洞之間一東西走向的斷崖面上,距離驛道50米,垂直高於金沙江約1000米。
雲南寶山石頭城

相關傳說

寶山石頭城北面的陡峭岩峰,納西人稱為“刺伯太子關”,是為紀念忽必烈率領蒙古軍隊過此險關而取名的,當年千軍萬馬的蒙古軍隊就是從寶山寶山石頭城下的金沙江對岩革囊渡江,南征大理國。
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大漠南北,建立了軍事奴隸制的蒙古汗國。蒙古貴族採取先征服西南諸番,而後形成南北夾攻南宋的戰略。為此,他們先征服大理。1253年,蒙古汗蒙哥派其第忽必列率領10萬大軍,分兵三路,直指雲南。中路由忽必列親自率領,南下過大渡河,西向金沙江,入麗江東部,入麗江東部,在南攻大理。是年9月,忽必列率軍到達金沙江西岸,命令將士殺死牛羊,塞其肛門,“令革囊以濟”,用做渡江之用(地點在現在的長江第一灣),渡江後入麗江,大敗大理守軍。這就是昆明大觀樓長聯里“元跨革囊”典故的出處。“元跨革囊”,促進了忽必烈平大理國和元代的統一,結束了中國歷史從唐末以來的分裂局面。“元跨革囊”是麗江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麗江地區是這一事件發生的具體地點。雖時代湮遠,但仍能找到當年刀光劍影、鐵馬金戈古戰場的歷史蹤跡。另外一個傳說是關於寶山石頭城的來源,寶山石頭城,遠看像一個龍頭,故而有很多關於石頭城的來歷的傳說:相傳,那裡是一塊風水寶地,盛產米糧,也出過不少人才。木天王十分懼怕那裡的能人猛士奪他的江山,派人日夜監視。一天晚上,一顆明星落到江對岸的阿主山上,木天王知道那裡真的要出聖人,急忙帶上寶刀,領著兵馬到寶山坐鎮。果然,有一天狂風大作,濃雲亂卷,一條閃閃發光的龍從半空飛向阿主山,一到江邊就低頭喝起水來。木天王妒火發作,乘龍不備,舉起寶刀就砍,把龍脖子斬斷了。這條龍原來是阿主山聖人的前身,被害後,龍頭變成了石頭城,龍身變成了阿刷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