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不寒

雨雪不寒

語出《晏子春秋·景公聞命》。

齊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饑寒者。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雨雪不寒
  • 來源:《晏子春秋·景公聞命》
注釋,譯文,閱讀訓練1,閱讀訓練2,《晏子春秋》,

注釋

①霽:雨後或雪後初晴。天晴。
②饑寒:飢餓寒冷的人(省略“者”字)。
③被:通“披”,穿著。
④嬰:晏子,名嬰,字平仲。
⑤聞:聽從。
⑥命:教誨。
⑦裘:皮衣。
⑧陛:宮殿的台階。
⑨有間:有頃,一會兒。

譯文

景公在位時,連下三天雪還不放晴。景公穿著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階上。晏子進宮謁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氣不冷。”晏子回答說:“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自己吃飽卻知道別人還餓著,自己穿暖卻知道別人還冷著,自己安逸卻知道別人很勞苦。現在君王不知道別人了。”景公說:“說得好!我聽從您的教誨了。”便命人發放皮衣、糧食給飢餓寒冷的人。孔子聽到後說:“晏子能闡明他的願望,景公能實行他認識到的德政。”

閱讀訓練1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並解釋其意義。
“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一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3.“雨雪三日而不霽。中“霽”的讀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現代漢語仍保留了這個意思,請舉出一個成語:_________________。
4.翻譯句子。
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
5.“雨雪三日”,景公為什麼認為“天不寒”?
6.宴子巧妙運用什麼方法使景公聞命,“出裘發粟與饑寒”的?
(參考答案)
1.“公被狐白之裘”中“被”通“披”,穿。
2.“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中名詞“雨雪”活用為動詞,“下雨雪”。
3.雨後或雪後轉晴 光風霽月
4.吃飽了而知道他人的飢餓,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安樂了而知道他人的勞苦。
5.因“公被狐白之裘”。
6.晏子巧妙運用古之賢君的做法來暗示景公,使景公頓悟,而“出裘發粟與饑寒”。

閱讀訓練2

1.解釋下列加點字詞。(2分)
①公被狐白之裘 被: ②飽而知人之飢 飽: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學而時習之B.坐於堂側陛 莫不有求於王
C.以其境過清 以中有足樂者 D.賢能為之用 不足為外人道也
3.用現代漢語翻譯以下句子。(2分)
乃令出裘發粟與饑寒。
4.用《岳陽樓記》中的一句話來揭示故事蘊含的道理。(2分)
(參考答案)
  1. ①通“披”,穿著 ②吃飽
  2. C
  3. (景公)於是就命令拿出皮衣、發放糧食給飢餓受寒的老百姓。
  4.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晏子春秋》

《晏(yàn)子春秋》(又名晏子使楚)是記敘春秋時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書。
晏子春秋晏子春秋
晏子,名嬰。 《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內篇6卷(諫上下、問上下、雜上下)不完全真實,外篇2卷,計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組成。全書通過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嬰和眾多陪襯者的形象。這些故事雖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數是有一定根據的,可與《左傳》、《國語》、《呂氏春秋》、《論語》等書相互印證,作為反映春秋後期齊國社會歷史風貌的史料。  這部書多側面地記敘了晏嬰的言行和政治活動,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品格。  70年代之間,國學大師吳則虞先生曾寫過《晏子春秋集釋》,認為《晏子春秋》的作者是淳于越。歷史上《晏子春秋》的版本有如“四部叢刊”印本、鐵劍銅琴樓藏本等版本。
晏子春秋》由於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來不太為人重視。但是,深入其中,細心閱讀,就會有不少收穫。此書因不是秦人所作,在秦始皇看來當然是離經叛道之作,所以也在禁毀之列。
中國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中國古老的傳說故事集,大約成書於戰國末期,是後人假託晏嬰的名義所作。這部書詳細地記述了齊國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賢相晏嬰的生平軼事及各種傳說、趣聞,215個小故事相互關聯和補充,構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這部書的語言簡潔明快,幽默風趣。人物對話富於性格特徵,特別是洋溢於人物語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語言的辛辣和譏諷。作者還善於運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後來成為獨立的語彙或成語。  六年級第下學期的課本中就有一篇課文《橘逾淮為枳》(第二十九課)選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五年級下學期文言文課文《晏子使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