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朵鎮龍場村

雨朵鎮龍場村

龍場村位於雨朵鎮東南面,因人才輩出又名“狀元村”,全村總人口2680人(其中農業人口2600人,非農業人口80人),全村占地面積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占1144.5畝。全村由漢族、水族、蒙古族白族布依族六個民族組成,下轄12個村民組。主要經濟產業靠農業來發展。這裡有樸實的人們,歡迎各界人士來蹬大慶坡一覽眾山小,嬌艷的小杜鵑讓您賞心悅目,可以去茶山欣賞田園風光。特色的美食滋陰壯陽的野山雞、本地土雞、龍鳳湯、美容養顏的野兔肉、美味獨特的野蘑菇、省內聞名的龍場豆腐、閒趣正宗山頂野毛栗、正宗純包穀酒讓您一飽口福。在這裡您既欣賞了美景,又吃了純正的野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雨朵鎮龍場村
  • 地理位置:雨朵鎮東南面
  • 面積:5.6平方公里
  • 人口:2680人
基本介紹,水資源,礦藏資源,旅遊資源,民風習俗,

基本介紹

龍場村為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雨朵鎮下轄的一個村,位於雨朵鎮東部,距縣城21.2公里、距鎮6.3公里,居住著漢族、苗族、白族、布依族、彝族、仡佬族等6個民族,共有2680人。

水資源

該村境內有大水井、小水井、龍灘井、煤炭井和田壩河的發源地,故水資源相當豐富,土地肥沃,地勢平整,是發展優質大米生產的好基地,故有龍場大田壩之稱。龍場村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良田美景優勢。

礦藏資源

該村的礦藏資源主要以優質無煙低硫煤和鐵礦資源為主,目前有榮輝煤礦0.9849平方公里,礦區範圍內保有資源量680萬噸。

旅遊資源

該村由於地處山區的小平原地帶,轄區內有畢節地區第二高峰美稱的大慶坡和擁有良田美景之稱的龍場大田壩,大慶坡內有平原草地和四周繚繞的林場森林,龍場田壩和相連的白岩崖構成了美麗的山水田園風光均,因此可以充分開發利用為度假、休閒和生態觀光、養殖的好地方。另外該村的旅遊資源還有乾隆時期的龍井貢茶歷史遺址等景點均可開發。

民風習俗

結婚
漢人結婚當中,程式十分繁瑣。有迎親、壓轎、回喜神、拜堂、接客、交親、鋪床、種豆、鬧房、拜客、喜酒、正酒等等。
迎親 迎親前,男方必備大花轎一頂,棚轎一頂,坐馬一匹。女方有送客2人,其中:男女送客各一人,均稱“皇客”,女皇客坐轎,男皇客騎馬。男方備有男女接親人各2人,有鎖吶隊、提燈籠、挑雞酒等近20人。
壓轎 當花轎近女方家200米左右時,女方有一男青年攔拉住花轎,打開轎門,翻身轎內,直坐到女方院內。稱為“壓轎”。70年代前,仍有人實行壓轎。80年代後,此習俗已革除。送紅包當接親隊伍到女方家後,由接親代表向送親客送上“紅包”一個,以表示送親客為姑娘更容的謝禮,在接親隊伍中,男方必須打發“辛苦錢”,按人均發。女方家庭則以男方打發的多少為基數,打發接親人員的雙倍。次日,當起嫁時辰一到,姑娘在依依不捨之中,停止哭嫁,辭別公婆、父母、兄弟姐妹,蓋上紅頭巾,由親兄弟背上,經房門、堂屋、直至大門外,送上花轎。在鞭炮、鎖吶聲中,迎親隊伍、送親人員,挑的挑,抬的抬,迤邐而行。鎖吶高奏迎親曲直到男方家。
回喜神 當花轎到達男方大門外約100米處時,男方請有喜神先生設大方桌一張,上擺香、米、儀式。喜神先生攔轎回喜神,也稱“回煞”。左手提雄雞一隻,右手拿尖刀一把,高誦咒語:“呼亦!此雞不是非凡雞,長得頭高尾巴低,別人拿來無用處,師傅特來演煞的,婆家花轎快過來,娘家的車馬請回程!口念咒語,手在殺雞,將雞血滴攔路口,後把雞甩過轎頂,掀翻方桌,也叫“倒桌”動作十分敏捷。
拜堂 當花轎到達男方家堂屋門檻時,早已等待的兩位“圓親婆”,各站左右,打開轎門,扶住新娘雙手,走出轎門。跨過已設有的“七星燈”,站于格篩內。兩位圓親婆邊扶新娘,邊念頌語:“東方一朵紅雲起,西方一朵紫雲開,兩朵祥雲進堂來,雲中現出新人來!”交婚禮先生主持婚禮,新郎、新娘站拜天地,跪拜祖宗,夫妻對拜。又將新娘交給圓新婆,由2人移動兩篩,新娘步入篩中直到新房內。
接客 指接男女“皇客”。當男女皇客到達男方大門外時,女送客下轎,男送客下鞍,停步往前。男方家備有接客人員4人,男女各2人。接客人手端茶盤,盤中存書紙一封,恭恭敬敬迎出大門,口稱“喜珍”辛苦!送客居中,接客人為左右,三人排行,步於男方家中早已備好“送客房”。
交親 交親又稱“和親”。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後,由圓親婆揭去頭巾,端來一盆“和親水”,2人共用一盆水,一張帕。又稱“親和臉”、“笑和臉”。接著2人飲“和親酒”,也稱“笑和酒”、“交杯酒”。圓親婆一人提壺,一人端杯,斟酒於新郎、新娘。口頌“一和二和,孝敬公婆;三和四和,與爹媽笑和;五和六和,兄弟姐妹笑和;七和八和,妯娌笑和;九和十和,與寨鄰笑和,十一、十二和與親朋笑和”
鋪床 和親後,圓親婆開始給鋪新床。二人手在鋪床,口念頌詞,如:“一對紅燭亮堂堂,照見新娘好嫁妝,一是照進紅羅帳,二來照進象牙床,象牙床上鋪綢緞,綢緞兩邊擺鴛鴦, 鴛鴦成對,富貴成雙,賀喜你倆姊妹天長地久,地久天長,百年偕老,金玉滿堂。
種豆 鋪床後,接著種豆。圓親婆將炒熟的黃豆撒向新床內,口中念道:豆子上床,兒孫滿堂,豆子落地,個個成器,豆子種得高,明年就打大“三朝”,豆子種得矮,二年生個胖大崽,豆子種得多,五子五登科。
拜客 漢族新娘拜客已有所變化。解放前是新娘進屋的第二天中午,解放後,為不誤客人生產時間,絕大多數改為當天中午。新娘將事先做好,帶來的布鞋放於堂屋中央的大方桌上,新郎、新娘跪拜祖宗後,然後依次跪拜公婆、父母。拜禮先生依序叫名,送上新布鞋,受鞋人打發鞋錢,並說一些祝詞、賀詞等。
鬧房 漢族人結婚,歷來就有“鬧洞房”的習俗,至今流傳甚廣。鄉境內人結婚都習慣鬧洞房,喜酒的當天晚飯後,圓親婆將瓜子、花生、糖、果、茶水之類,裝成6盤或12盤,放入洞房小方桌上等待鬧房。晚上十一時左右,一群年青小伙,邀約後,買上小炮,在距大門約50米處鳴炮後,同時進入洞房,喜鬧起來。解放前,鬧新房較嚴肅、規矩。均說些賀詞、祝詞。如:“天地自然興,日月配乾坤,佳偶天作成,一對好夫婦,釀成一家人,新郎是秀才,新娘是釵裙,百年同偕老,鸞鳳久和鳴”!“我們鬧洞房,自己斟酒喝;感謝兩口子,喝得真熱和;望你兩姊妹,永久離不脫;白髮齊眉老,五子早登科……”。解放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鬧新房的花樣越來越多,內容豐富多彩,除賀詞、頌詞以外,增加了唱歌、跳舞、謎語、飲酒行拳及四言八句等。如謎語:白天好過,晚上難過,男人好過,女人難過,又粗又短好過,又細又長難過(謎底,打一物)等。四言八句:我們來祝賀,為了新娘新郎哥,打從今晚起,永久不離脫,婆不離公,公不離婆,大籮筐離不開細籮索,砣不離秤,秤不離砣,擂橇棒離不開石擂缽……等。
漢人結婚為三天,第一天為喜酒,也稱大宴。第二天為正酒,新郎、新娘正式給客人上茶,散煙(雙支)。第三天為“起馬酒”,早飯後,送客啟程,回女方娘家,完成送客使命。
回門:漢族有回門的習俗,完婚的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探親,不能住宿,當天趕回。
送月米
第一個孩子生下來第二天或第三天時。嬰兒的父親就帶著禮品到外婆家去報喜。外婆早就準備了公雞、鮮蛋、糯米等.給嬰兒的父親帶回家給母親吃.讓母親有豐富的乳汁哺育嬰兒。待嬰兒的父親將這東西拿走後.男孩約單日子.女孩約雙日子,十天或半月,外婆家就約了姑婆、娘娘、舅娘、姨娘、嬸嬸等數十名女客來吃女方家的滿月酒,或“三朝”酒。這一幫人都帶育胎衣.胎帽、鞋兒、襪兒、披風,翁裙等嬰孩一身穿的及戴的。還有大批的雞蚩、活雞、大米、稻穀、玉米、小麥等糧食到女方家去看望自己的女兒等。糧食是挑或背著去,衣物是抬著去。男方挑擔,抬衣物的,每人要給喜錢。同時要辦炒.米、米花讓這挑糧食的、抬東西的帶到女方家去,外婆要在外孫家住一晚.外孫才易長成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