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朵鎮小水井村

雨朵鎮小水井村

小水井村位於雨朵鎮東部,與綠化鄉、新仁鄉接壤,全村總人口1852人(其中農業人口有1845人,非農業人口有7人)。占地面積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占113.5畝。轄8個村民組,民族以漢族、白族、彝族、布依族、仡佬族五個民族組成,主要經濟產業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這裡環境優美,氣候宜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雨朵鎮小水井村
  • 地理位置:雨朵鎮東部
  • 面積:2.9平方公里
  • 人口:1852人
基本情況,班子成員,李華忠,陳朝俊,鐘 澤,王世芬,小水井村黨建工作,地方黨建,鄉土人才,馬永兵,章來發,司太舉,民風習俗,端午節,跳花坡,清明節,

基本情況

小水井村為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雨朵鎮下轄的一個村,位於雨朵鎮東部,距縣城25公里、距鎮7.9公里,居住著漢族、白族、布依族、彝族、仡佬族等5個民族,共有1852人。
雨朵鎮小水井村雨朵鎮小水井村

班子成員

李華忠

男、白族、高中文化、村委會支部書記、負責村全盤工作、分管黨務工作、安全生產、武裝工作。

陳朝俊

男、漢族、國中文化、村委會副主任、分管人口計畫生育工作、文教衛生工作、調解工作。

鐘 澤

男、白族、國中文化、村委會副主任、分管農業、農村工作、項目協調工作。

王世芬

女、白族、國中文化、村委會副主任兼文書、分管禁毒、整髒治亂工作。

小水井村黨建工作

小水井村黨建工作在鎮黨委、鎮政府的領導下,得到了全村民眾和黨員的大力支持,完成了村支兩委的換屆選舉工作,認真按時完成了上級交予的各項任務,在建黨90周年來臨之際,積極參加鎮上舉辦的各項活動,本村也開展了黨員談心、學習上級檔案和相關領導講話精神等活動。本村在開展各種活動之時,不忘記教育和要求黨員幹部帶頭創業致富,並認真宣傳上級的獎勵和幫扶政策。
一是積極創新各項制度 ,實現規範化管理。2008年以來,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投入上萬元,我村在全鎮率先開始建設黨員現代遠程教育接收站,架設衛星接收器,添置背投電視、桌椅板凳、音響等電化教學設施,建起了高質量的黨員現代遠程教育中心。
二是積極發揮遠程教育各項功能,促進學用成果轉化。現代農業將成為以知識、技術、智力為後盾的科技農業,將成為科學利用自然資源,有效抵禦自然災難,實現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對農民民眾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對此,我村藉助遠程教育這一新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其信息量大,覆蓋面廣,方便快捷,生動直觀等優勢特點,加強對農村黨員幹部和民眾綜合素質的培訓。
三是充分發揮遠程教育的功能,努力提升民眾實用技術能力。 遠程教育涵蓋的知識面極其廣泛,包括政策法規、市場經濟、公共衛生等各個方面。我村強化了產業結構調整技能培訓,強化了農民工技能培訓。
四是充分發揮遠程教育信息平台功能,努力提高市場化水平。人類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樣化和信息網路化逐漸成為時代的重要特徵,信息資源已經成為與物質資源同等重要的資源,其作用正在與日俱增,由於王安村相對來講比較閉塞。隨著遠教工作的開展,終端站點上接天網節目,下連網際網路,給農民民眾捕捉新的信息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台。為山岔村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地方黨建

村支部共有黨員18名,其中外出黨員5名。在上級黨委的領導下,村支部認真組織開展好“三會一課”,組織黨員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黨員無違法違紀行為。

鄉土人才

馬永兵

建築業工人,從事建築業十多年,帶領本村8戶農民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章來發

科技興農帶頭人,帶動附近民眾大力推進科技興農及特色農業種植。

司太舉

長期外出承包工程,帶動本村勞務輸出。

民風習俗

端午節

又稱端陽節,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後人為紀念,把食物投入江中、划龍舟等方式紀念。唐朝,端午節便正式定為大節,各地紀念大同,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插艾葉。當地習俗,女婿持禮品拜望岳父母,乾兒子到乾爹家送端午節。受禮家回贈粽子粑或糯米粑。
所以每到端午節,當地的人們都會早早的次過早飯就領著家人上山遊玩(當地俗稱:游百病)。而且多數人都會到當地叫大慶坡的山上去遊玩,大慶坡是畢節地區海拔第二高的山坡,所以端午節哪天只要天氣晴朗,人們都會爬上山坡去遠望一下傳說中的,站在大慶坡能望見黔西城的傳聞。

跳花坡

每逢大年三十後當地都會由民眾或村里較為有代表性的人物組織大家舉辦跳花節,苗族姑娘們將會穿上盛裝一展美麗。而苗家男青年儘管已受到現代服飾的影響,平常以西裝夾克為主,但在跳花節上他們也會穿上自己的民族盛裝,也會將頭飾做得像山雞一樣美麗。據說,在烏蒙山深處的許多苗家兒女平常很捨不得將盛裝穿出,只有在跳花節上才穿那么一天,有的甚至幾小時。所以說苗族跳花節是展示苗族服飾的一個機會,一點都沒有錯。
吃吧!美好生活盡在碗中,苗族聚居的山寨,許多人還生活在貧困線之下,吃得好不好是一家人富不富裕的表現之一。為參加跳花節,許多苗家婦人因此會背上白花花的糯米飯、晶亮的臘肉、噴香的米酒長途跋涉而來,到達花場上後一家人將這些佳肴擺在地上,或燒一堆小火,一邊烤臘肉,一邊喝米酒,展現生活的富裕與天倫之樂。親戚之間,如誰家沒有帶上吃的來,而也會被親朋好友邀去入席。
這種充滿著濃郁風情的鄉土生活對山外遊客來說,可能有些簡單而不可思議,但作為一年只有一次跳花節的大山深處的苗家人,這次神聖的活動,會將生活展現淋漓盡致。

清明節

清明接源於春秋,晉國忠臣介子推,晉王蒙難時,躲進深山,介子推割其大腿肉為其充飢。後復國,論功行賞,舉介子推頭功,推不受賞,領母躲於深山,晉王知介子推是孝子,意燒山今其出,其母燒死在老柳樹下,推仍不出。晉君在柳下築墳,蔥蘢相護,後人祭奠折柳插在祖墳上,漸成習俗,逐漸演變成用構皮紙做紙柳到墳上“掛清”。
清明節在寒食節前一、二兩天,大寨節不需擇期,跟祖墳添土壘墳,機關單位清明節為烈士掃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