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張遼叔自然好學論

難張遼叔自然好學論

《難張遼叔自然好學論》是一份古文學論,作者為嵇康,亦作《難自然好學論》。

嵇(jī)康(224年—263年 ,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漢族,譙國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 。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

嵇康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 。官至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隱居不仕,屢拒為官。因得罪鐘會,遭其構陷,而被司馬昭處死,時年四十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難張遼叔自然好學論
  • 作品體裁:古文學論
  • 作者:嵇康
  • 作品別名:難自然好學論
夫民之性,好安而惡危,好逸而惡勞,故不擾而其願得,不逼則其志從。洪荒之世,大朴未虧。君無文於上,民無競於下。物全理順,莫不自得。飽則安寢,飢則求食。怡然鼓腹,不知為至德之世也。若此,則安知仁義之端,禮律之文?及至人不存,大道陵遲,乃始作文墨以傳其意;區別群物,使有類族;造立仁義,以嬰其心;制為名分,以檢其外;勤學講文,以神其教。故六經紛錯,百家繁熾,開榮利之塗,故奔騖而不覺。是以貪生之禽,食園池之梁菽;求安之士,乃詭志以從俗。操筆執觚,足容蘇息;積學明經,以代稼穡。是以困而後學,學以致榮;計而後習,好而習成。有似自然,故令吾子謂之自然耳。推其原也,六經以抑引為主,人性以從容為歡。抑引則違其願,從欲則得自然。然則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經;全性之本,不須犯情之禮律。故知仁義務於理偽,非養真之要術;廉讓生於爭奪,非自然之所出也。由是言之:則鳥不毀以求馴,獸不群而求畜。則人之真性無為,正當自然耽此禮學矣。
論又云:嘉肴珍膳,雖所未嘗,嘗必美之,適於口也。處在暗室,睹烝燭之光,不教而悅得於心,況以長夜之冥,得照太陽,情變鬱陶,而發其蒙。雖事以末來,情以本應,則無損於自然好學。
難曰:夫口之於甘苦,身之於痛癢,感物而動,應事而作,不須學而後能,不待借而後有,此必然之理,吾所不易也。今子以必然之理,喻未必然之好學,則恐似是而非之議。學如一粟之論,於是乎在也。今子立六經以為準,仰仁義以為主,以規矩為軒駕,以講誨為哺乳。由其途則通,乖其路則滯;游心極視,不睹其外;終年馳聘,思不出位。聚族獻議,唯學為貴。執書レ句,俯仰咨嗟;使服膺其言,以為榮華。故吾子謂六經為太陽,不學為長夜耳。今若以□堂為丙舍,以誦諷為鬼語,以六經為蕪穢,以仁義為臭腐,睹文籍則目瞧,修揖讓則變傴,襲章服則轉筋,譚禮典則齒齲。於是兼而棄之,與萬物為更始,則吾子雖好學不倦,猶將闕焉。則向之不學,未必為長夜,六經未必為太陽也。俗語曰:乞兒不辱馬醫,若遇上古無文之治,可不學而獲安,不勤而得志,則何求於六經,何欲於仁義哉?以此言之,則今之學者,豈不先計而後學?苟計而後動,則非自然之應也。子之云云,恐故得菖蒲菹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