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骨常山(雞骨常山)

雞骨常山(雞骨常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雞骨常山(拉丁學名:Alstonia yunnanensis Diels)(種子植物名稱),其它名稱:三台高、四角楓、永固生、紅花岩托(雲南);白虎木、紅辣椒(廣西);野辣椒(貴州、雲南、廣西)。夾竹桃科直立灌木,具乳汁;枝條灰綠色,葉輪生,薄紙質,葉面深綠色,葉背灰綠色,聚傘花序,花紫紅色,芳香,花葯長圓形,內藏,蓇葖,線形,無毛;種子多顆。花果期3~11月。

根供藥用,可治發熱、頭痛,外用消腫;根所含生物鹼,有降低血壓作用。種子含油量18%。葉有小毒,有作消炎、止血、接骨、止痛之藥。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直立灌木,高1-3米,多分枝,具乳汁;枝條灰綠色,表面具白色突起的皮孔,嫩枝被柔毛。
雞骨常山
葉3~5片輪生,薄紙質,倒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頂部漸尖,基部窄楔形,全緣,長6~18.5厘米,寬1.3~4.8厘米,葉面深綠色,葉背灰綠色,兩面被短柔毛,下面較密;側脈每邊15~32條,脈距2~7毫米,弧曲上升,與中脈成45°角,整齊,在葉緣聯結;無葉柄,或葉柄極短;葉腋間及葉腋外密生腺體。
花紫紅色,芳香,多朵組成頂生或近頂生的聚傘花序,被柔毛;總花梗長約2厘米;花梗長0.5厘米;萼片披針形,長1.5毫米,外面被短柔毛,內面無毛,邊緣有緣毛;花冠高腳碟狀,花冠筒長1~1.3厘米,中部膨大,外面無毛,內面被柔毛,裂片在花蕾時或裂片基部向左覆蓋,長圓形,長2~6毫米,寬1~3毫米,被緣毛;雄蕊著生在花冠筒中部,花葯長圓形,內藏,長約2.5毫米;子房高1.5毫米,無毛,花柱長6毫米,柱頭棍棒狀,基部密被短柔毛,頂端2裂;花盤由2枚舌狀鱗片組成,與心皮互生,比子房長或等長。
蓇葖2,線形,頂端具尖頭,長3-5厘米,直徑約4毫米,無毛;種子多顆成鑲嵌式排列,兩端被短緣毛。花期3~6月,果期7~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100~2400米的山坡或溝谷地帶灌木叢中。

分布範圍

中國特有種,產於雲南、貴州和廣西。模式標本采自雲南昆明。

主要價值

【藥用來源】雞骨常山以根、葉入藥。秋冬挖根,洗淨曬乾或鮮用;夏季采葉,曬乾。
【性味歸經】苦,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解熱截瘧,止血,止痛。用於瘧疾口腔炎,內服兼外用治骨折,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3~5錢,水煎或泡酒服,研末沖服,每次1錢。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
【注意】忌酸、冷、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