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頭州郡

雙頭州郡指東晉南北朝時期,在所設立的州郡當中,出現的一種特殊情況,即兩州為同一刺史,並且兩州同治一地,或兩郡為同一太守,並且兩郡合治一地。在當時,雙頭州的設立較少,雙頭郡的建置則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頭州郡
  • 時期:東晉南北朝
  • 記載:《晉書·毛璩傳》
  • 地點:安徽臨泉西
演變,分類,實土郡——實土郡,實土州、郡——僑州、郡,僑州、郡——僑州、郡,

演變

一般認為,雙頭州郡開始出現在東晉時期。在《晉書·毛璩傳》中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東晉孝武帝太元中,毛璩擔任了譙、梁二郡的內史,安帝時又任宜都、寧蜀二郡的太守,與他同時,文處茂出任了巴西梓潼二郡的太守。另外,毛璩的弟弟毛瑾也曾任粱、秦二州的刺史、略陽武都太守。可見,雙頭州郡在孝武、安帝時期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了。
之所以會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出於兼職的考慮,而是因為當時土地荒蕪,民戶稀少,或者是土地已落入敵國手中,卻又不願對政區進行省並,所以採取了硬是將二郡合為一個太守,二州合為一個刺史的做法。不過,這還不足為怪,更令人奇怪的是,在雙頭郡中居然會有兩郡一共只轄有一縣的情況發生。如果一郡只轄有一縣,已經是很不正常的事情了,這樣的郡完全已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而這種兩郡才只轄一縣實在是政區的一種畸形發展。我們在北魏所設立的雙頭郡中,就可以找到這種實例,當時新蔡、南陳留二郡便僅轄有嗣陽(今安徽臨泉西)一縣。
雙頭州郡大多設立於東晉南朝的北部邊地,北朝沿襲的是南朝的舊制。從地理分布上來看,從今天的四川中部、陝西南部,一直到淮水南北及山東西部,都可以找到雙頭州郡的蹤跡。據學者們的研究統計,在東晉南朝一共出現過雙頭州9個,雙頭郡70多個。它們中的大多數變化十分頻繁,如有的雙頭州郡的治所時常發生遷徙,而有的兩州或兩郡又會發生分開或者合併的現象。等到隋朝統一全國,將僑州郡縣全部撤除,雙頭州郡也就隨之不再存在了。

分類

雙頭州郡可分為以下三類。

實土郡——實土郡

兩個實土郡同治,即一郡帖治另一郡。這種情況不多見,而且在雙頭州中未見類似情況。如《宋書·州郡志》豫州汝南、新蔡二郡,陳、南頓二郡,汝陽潁川二郡等,都曾以實土郡聯合為雙頭郡。

實土州、郡——僑州、郡

僑州與實土州、僑郡與實土郡合置一刺史、太守,同治一地的情況較多。雙頭州如梁(實)、南秦(僑)二州,合治梁州南鄭;宋元嘉中徐(實)、兗(僑)二州合治徐州彭城,而以一人領二州刺史;又晉義熙至宋大明中,青、冀二州也常聯合為雙頭州,合治東陽城或歷城。雙頭郡如巴西郡寄治實土梓潼郡,自晉迄梁恆置一太守,合為巴西梓潼二郡;類此者還有歷陽南譙二郡、晉陵南下邳二郡等許多。這一類雙頭州郡,一般是僑州、郡帖治實土州、郡,但也有僑州、郡割成實土後,實土州、郡反而帖治僑州、郡者,如淮南宣城二郡,淮南為僑郡,後有實土,而宣城實土郡,晉及宋齊間,常合二郡置一太守,治於湖(淮南郡治);又如青冀二州,冀州為僑州,割成實土,治歷城,青州實土州,宋孝建三年至大明八年,青州帖治歷城,垣護之曾領二州刺史。

僑州、郡——僑州、郡

兩個僑州、郡同治,設一刺史、太守,合為雙頭州、郡例,如前述宋泰始後之青冀二州(同治郁洲);又東晉徐、兗二州,僑治廣陵,或治京口,或治下邳,率以一人領之;又東晉朱序以青、兗二州刺史鎮淮陰,譙王司馬恬以青、兗二州刺史鎮京口:均為雙頭州。雙頭郡則更多,如略陽武都二郡、南彭城臨淮二郡、京兆廣平二郡、清河廣川二郡、秦南沛二郡等等皆是。這一類雙頭郡,又可大別為三種:其一,實土僑郡合為雙頭郡,如清河、廣川二郡,《宋書·州郡志》冀州僑郡,割為實土,曾以一人領之,合治清河郡盤陽城;又南汝陰、譙二郡亦是。其二,無實土僑郡帖治實土僑郡。如南琅邪臨淮二郡,南琅邪有實土,臨淮無實土,臨淮郡帖治南琅邪郡,共一太守;又南琅邪泰山二郡、南琅邪濟陽二郡同之。其三,無實土僑郡合為雙頭郡,南彭城下邳二郡、臨淮濟陽二郡等皆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