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足直尾龍

雙足直尾龍是一種類似於鳥類的雜食恐龍,屬於獸腳亞目中的虛骨龍類、手盜龍類。生活在8000~7500萬年前的蒙古。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前肢上極長的指爪--長達75厘米,可以用於驅趕天敵,或者得到食物。雙足直尾龍長有羽毛,但是顯然不會飛,它們體態臃腫,和其他手盜龍類有很大區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雙足直尾龍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物種信息,物種介紹,近親,形態特徵,

物種信息

雙足直尾龍
化石時期:晚白堊紀
恐龍體長:8.7-10.8米身高6米前臂大約2.5米長
恐龍體重: 4-5噸
生存地點:中國戈壁沙漠雙足直尾龍
雙足直尾龍

物種介紹

雙足直尾龍(屬名:Therizinosaurus)意為“鐮刀蜥蜴”,therizo在希臘文意為“切割”或“砍斷”,sauros意為“蜥蜴”。雙足直尾龍是種非常大型的雙足直尾龍超科恐龍(原先為慢龍下目)。它們可生長至9.6公尺長,重量可達3到6噸。雙足直尾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約7000萬年前,是雙足直尾龍類中較晚期與最大型的代表。雙足直尾龍的化石首次發現於外蒙古,當首次被發現時,它們被認為是一種未知的烏龜,這也是其種小名的來源,但雙足直尾龍被認為是種獸腳亞目手盜龍類恐龍。在蒙古發現到一個巨大的化石前臂骨骼,以及一些勾爪化石。其前臂大約2.5米長,一些勾爪大約75厘米長──就像是用來除雜草的長柄大鐮刀一樣長。雙足直尾龍是一種生活在中國戈壁沙漠的雙足直尾龍類動物,尾巴僵直,是因為在它的尾骨上長著被稱為骨棒的支撐物。
雙足直尾龍是一種生活在中國的雙足直尾龍類恐龍.它們長約10公尺,重量可達3到6噸,跟大象差不多重。雙足直尾龍的化石首次發現於蒙古,當時被發現時,它們被認為是種烏龜,到後來才證明是恐龍。挖掘出土後認為是一個巨大的化石前臂骨骼,以及一些巨爪化石。前臂大約2.5米長,一些巨爪大平均長75厘米。在1954年,這種恐龍因為它們巨大的指爪被命名為雙足直尾龍。[1]

近親

雙足直尾龍
最近幾年發現了數個雙足直尾龍的近親,例如1993年發現的阿拉善龍,與1996年發現的北票龍,有助
雙足直尾龍
於理清雙足直尾龍類的演化位置。對於雙足直尾龍類的祖先已有不同的理論被提出,有些科學家甚至提出雙足直尾龍類是蜥腳形亞目的後代,但這些保存良好新發現,呈現出類似鳥類的骨盆部、頭顱,有助於確認雙足直尾龍類屬於獸腳亞目的手盜龍類。雙足直尾龍的第一個化石發現於40年代晚期,發現於蒙古的納摩蓋吐組(Nemegt Formation)。在1954年,這種動物被葉甫根尼·馬列夫(Evgeny Maleev)命名為雙足直尾龍(Therizinosaurus),馬列夫認為雙足直尾龍是種類似烏龜的大型爬行動物。到目前為止,雙足直尾龍屬僅有一個已承認種,龜型雙足直尾龍(T. cheloniformis) 。然而,當時並不清楚這些化石屬於何種動物;直到50年代早期發現了更多的化石,例如更多副指爪,以及部分前肢與後肢。後來在中國北部的發現,讓古生物學家得以組合出這種動物的骨骼,並將它們分類於恐龍,而非烏龜。 雙足直尾龍
70年代發現了數個雙足直尾龍的近親,例如死神龍慢龍,有助於理清雙足直尾龍類的演化位置。

形態特徵

雙足直尾龍
雙足直尾龍的第一個化石發現於40年代晚期,是由一個蘇聯與蒙古組成的挖掘團隊所發現。這個挖掘團隊發現了數個巨大的指爪,經測量後發現有1公尺長。在1954年,這種動物被命名為雙足直尾龍(Therizinosaurus),指的是它們巨大的指爪。到目前為止,雙足直尾龍屬僅有一個已承認種,龜型雙足直尾龍(T. cheloniformis)。雙足直尾龍是肉食恐龍,它們性情暴烈,爭強好鬥,追逐攻擊性強,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恐龍。
雙足直尾龍的行走方式也是大家值得爭論問題,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雙足直尾龍的前肢與後肢長度相近,估計是像大猩猩那樣行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