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蕊蘭

雙蕊蘭

雙蕊蘭(學名:Diplandrorchis sinica S. C. Chen):植株高17-24厘米,具稍彎曲的根狀莖;根狀莖粗約2.5毫米。莖圓柱狀,纖細,直徑約2毫米,無綠葉,下部具數枚鞘;鞘長2-3厘米。總狀花序長6-8厘米,具13-17朵花;花苞片披針形,長7-8毫米;花梗長4-6毫米,具乳突狀短柔毛;子房橢圓形,長約4毫米,寬2.5毫米,亦具乳突狀短柔毛;花淡綠色或綠白色;尊片長圓狀披針形,長約3.5毫米,寬1.5毫米,背面具乳突狀短柔毛;側萼片略斜歪;花瓣與唇瓣相似,近長圓形,較萼片略短而狹;蕊柱連花葯長約2.5毫米;花葯寬卵狀長圓形,長約0.6毫米,直立;柱頭頂生,近扁圓形,呈盤狀;蕊喙不存在。花期8月。

生於海拔700-800米的柞木林下腐殖質厚的土壤上或蔭蔽山坡上。產中國遼寧東部。(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蕊蘭
  • 拼音:shuāng ruǐ lán
  • 學名:Diplandrorchis sinica S. C. Chen
  • 亞界:綠色植物亞界
  • 總門:輪藻總門
  • :木賊門(有胚植物門)
  • 亞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 木蘭綱(被子植物綱)
  • 亞綱百合亞綱
  • 超目:天門冬超目
  • 天門冬目
  • 蘭科
  • 雙蕊蘭屬
  • :雙蕊蘭
  • 保護級別:極危(CR),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相關研究,

植物學史

雙蕊蘭被譽為蘭科活化石。為中國遼寧省長白植物區系老禿頂子所獨有,它對生境條件的要求極為嚴格,罕見、珍貴。孑遺植物雙蕊蘭是蘭科植物中極其罕見的原始類型。雙蕊蘭於1964年被著名蘭科植物專家陳心啟先生髮現。他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潛心研究,最終把它鑑定為蘭科植物中的一個新屬——雙蕊蘭屬,完成了其分類位置和定名,並列為《中國植物紅皮書》中收載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
“雙蕊蘭的‘出沒’非常神秘,沒有相適應的條件,它可能幾年都不會‘露’上一面。”鞠文鵬列舉了這樣幾個數據:雙蕊蘭種群的分布只發現4處,分別位於老禿頂子管理局3處、撫順管理局1處,每處不過百平方米,株數也在逐年減少。撫順管理局發現的地點是鴻雁管理站,首次發現的時間是在1986年,總計8株;在2001年擴大種群數量調查時又在此處發現了24株;2007年發現7株;2008年發現15株;2009年發現2株。

形態特徵

雙蕊蘭是多年生腐生草本植物,高17-24厘米;根狀莖短而彎曲,粗約2.5毫米,具稍肉質的細根。莖直立,圓柱狀,不分枝,粗4-5毫米,乳白色;無綠葉;鞘4枚,互生,膜質,圓筒狀,稍脹大,長2-3厘米,無毛,先端斜卵狀。
雙蕊蘭雙蕊蘭
總狀花序長6-8厘米,具17朵花;花直立,淡綠色,幾不扭轉,具乳頭狀短柔毛,花梗長4-6毫米;苞片披針形,長7-8毫米,膜質;萼片與花瓣均離生,斜展,萼片3,長圓狀披針形,長約3.5毫米,寬1.5毫米,側花瓣3,與唇瓣相似,近長圓形,比萼片略短而狹;蕊柱直立,連同花葯長2.5毫米,無蕊喙;能育雄蕊2枚,著生於蕊柱頂端,直立,1枚與中萼片對生,另1枚與中央花瓣(唇瓣)對生,花絲極短,花葯近卵形,2室,長約0.6毫米,寬0.4毫米,花粉成團狀,每藥室1個;柱頭頂生,近盤狀,子房橢圓形,長約4毫米,寬2.5毫米,胚珠多數。花期8月。

產地生境

雙蕊蘭是腐生植物,生於海拔700-800米的柞木林下腐殖質厚的土壤上或蔭蔽山坡上。產中國遼寧東部(桓仁、新賓),遼寧老禿頂子,象鼻子溝山坡柞林下。模式標本采自桓仁。
雙蕊蘭的生長發育期僅有二十幾天,一般在8月中旬出土,9月初枯萎後腐爛。雙蕊蘭分布在保護區海拔600至800米的柞樹和椴樹為主、坡位山中腹或下腹、坡度東南或西北、土壤類型為棕色和暗棕色森林土、林分鬱閉度0.7至0.8的天然次生林中。它有粗短根狀莖和成簇的肉質纖維根,與某一真菌共生。

生長習性

溫帶濕潤型季風氣候,1月平均溫為-14.2℃,7月平均溫為23℃,年平均溫為6.2℃,年降水量894毫米,土壤為暗棕壤。老禿頂子自然保護區屬中溫帶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水860毫米,年平均氣溫8℃。老禿頂子自然保護區屬長白山脈龍崗支脈向西南延續部分,局部地段因受第四紀冰川氣候的影響,形成了大面積的亂石窖(跳石塘)地貌。
雙蕊蘭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林間直射光照,對溫度、濕度的要求都很嚴格,必須在相適應的條件下才能生長發育。一旦改變或破壞這種生境條件,其植株生長數量將逐漸減少甚至消失。

種群現狀

雙蕊蘭在全世界為老禿頂子自然保護區獨有,它是一種極其原始的孑遺植物,被稱為“蘭科活化石”。但令人擔憂的是,雙蕊蘭如今已處於瀕危境地:由於它的分布區域極其狹窄,生物習性比較複雜,其生長期僅有二十幾天,株數逐年減少。
為了更好地保護雙蕊蘭,2009年在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保護處的申請下,國家林業局下撥了20萬元經費作為雙蕊蘭保護專項資金。這也是保護雙蕊蘭的第一筆專項資金。利用這筆專項資金,相關部門立即組織技術人員參照雙蕊蘭的生存環境和已知的分布情況,在2009年5月中旬到7月下旬分成兩組,對已確定的雙蕊蘭的分布地塊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分布地塊的海拔高度、樹種組成、土壤、土壤濕度以及腐殖質厚度等;7月下旬到9月上旬科學家們又採用樣方法調查,並對樣方位置作了永久性標誌,8月中旬到9月上旬,又對雙蕊蘭地塊進行了樣地定點觀測。
為了加強人們對雙蕊蘭的認識,老禿頂子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還在溝口和居民區設立了宣傳牌。“圍欄的建設能有效避免人畜破壞,這為保護雙蕊蘭的特殊生境、擴大種群數量奠定了基礎;而通過對雙蕊蘭珍貴价值的宣傳,使民眾更加了解雙蕊蘭,增強公眾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的意識。”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極危(CR)。
列入 《中國植物紅皮書》中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

相關研究

瀋陽農業大學林學院的實驗室內,張麗傑老師正在進行生長雙蕊蘭的土壤分析和菌根細胞組織學研究。2007年以來,張麗傑老師對雙蕊蘭的生境及繁育進行了研究,同時進行了組培試驗,但試驗沒有成功,其繁殖方式至今未知。然而,她並沒有終止對雙蕊蘭的研究,“幾年來,每到夏季我都要去保護區尋找雙蕊蘭植株,因為它的生長期非常短,僅有20多天,每次去我都充滿期待,希望能幸運地一睹它的芳容。”
2007年第一次尋找時她就幸運地發現了幾株,當時“興奮得不得了”。她小心翼翼地取了一株,放到花盆裡,填上生境土,裝在保溫箱內,帶回了實驗室。“當時採用組織培養方法,用不同濃度的配比液,選用肉質根、根狀莖、子房、苞片等為外植體進行離體培養,但一直沒有培養出再生植株。”張麗傑對這個結果有些遺憾。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雙蕊蘭瀕危,“正在進行的土壤分析實驗主要是查明雙蕊蘭共生菌的類型以及其對生長營養物質成分的要求,探明雙蕊蘭的生存環境,為其離體繁殖及仿生境栽培奠定基礎。”。珍稀瀕危植物是研究植物起源、系統進化的依據。一個物種就是一個基因庫,如果這些種類滅絕,對人類來說將是無法估量的損失,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保護瀕危植物的重要性。
雙蕊蘭的發現,對開展森林生態、生物多樣性研究,對老禿頂子地區水文、氣候變化影響研究以及對第四紀冰緣氣候和燕山運動期間植物消長研究等都有著特殊的科學研究價值。應該進一步加強對雙蕊蘭的保護工作,加強對野生珍稀瀕危植物的宣傳,加強珍稀瀕危植物的長期性研究工作,以此形成對珍稀瀕危植物利用與保護的良性循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