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環蘑菇(雙環林地蘑菇)

雙環蘑菇

雙環林地蘑菇一般指本詞條

雙環蘑菇(學名:Agaricus placomyces Peck)是是蘑菇科、蘑菇屬真菌。菌蓋肉質,初期卵形,後扁平;蓋面乾,平滑,白色;蓋緣初時內卷,有白色菌幕殘片,老後往往上翹。菌肉中部稍厚,向邊緣變薄,白色,表皮下帶黃色。菌褶離生,密,前緣幅寬,薄,不等長。菌柄圓柱形或近等粗,基部膨大呈球莖狀,白色,後帶褐色,平滑,中空。菌環上位,胰質,肥厚,雙層,上面白色,下面綿絨狀。孢子平滑,紫褐色,廣橢圓形;孢子印黑褐色。

雙環蘑菇分布於中國、日本、俄羅斯遠東地區、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在中國分布於河北、山西、黑龍江、遼寧、吉林、江蘇、安徽、台灣、青海、雲南、西藏、四川、湖南、海南、貴州等。夏秋生於各種林地、草地、空地上,單生或群生。

雙環蘑菇可食用,通過烘乾或曬乾製成乾菇,其香味特別濃。乾菇還可以進一步加工成菇粉,菇粉可以加入到各種加工的面、豆製品中。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環蘑菇
  • 拉丁學名:Agaricus placomyces Peck
  • 別名:雙環菇、雙環林地蘑菇
  • 真菌界
  • 擔子菌門
  • 層菌綱
  • 傘菌目
  • 蘑菇科
  • :蘑菇屬
  • :雙環蘑菇
  • 命名者及年代:Peck,1878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培育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菌蓋肉質,徑5-11厘米,初期卵形,後扁平,往往中部凸起,有時稍下凹;蓋面乾,平滑,白色,有褐色細叢毛鱗片,中部密集呈黑褐色;蓋緣初時內卷,有白色菌幕殘片,老後往往上翹。菌肉中部稍厚,向邊緣變薄,白色,表皮下帶黃色,味柔和。菌褶離生,密,前緣幅寬,薄,不等長,初時白色,漸變為粉紅色,最後變為黑褐色。菌柄長4-14厘米,粗0.7-2.1厘米,圓柱形或近等粗,基部膨大呈球莖狀,白色,後帶褐色,平滑,中空。菌環上位,胰質,肥厚,雙層,上面白色,下面綿絨狀。孢子平滑,紫褐色,廣橢圓形,5-7微米×3.5-4.5微米;孢子印黑褐色。

產地生境

雙環蘑菇分布於中國、日本、俄羅斯遠東地區、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在中國分布於河北、山西、黑龍江、遼寧、吉林、江蘇、安徽、台灣、青海、雲南、西藏、四川、湖南、海南、貴州等。夏秋生於各種林地、草地、空地上,單生或群生。

生長習性

雙環磨菇出菇的季節是4-10月,出菇的高峰期是4-6月和9-10月,室內外均可以進行出菇。但在7-8月室外出菇困難,只要在陰雨天才會出菇。
雙環蘑菇的子實體生長階段形態變化很大,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子實體→菌絲束→扭結→原基期→三角形期→方鐘形期→傘形期→平展期→彈射孢子→倒伏。

培育技術

  • 生產的季節安排
雙環蘑菇母種的引進和生產應在上年11-12月,在12月-次年的1月內準備好生產用的母種。原種和栽培種的生產應在1-2月或更早,用罐頭瓶生產15-20天滿瓶,750毫升的菌種瓶35-45天就可以滿瓶。栽培的菌袋一般在3月初開始,經過40-50天的發菌,在4月初溫度穩定超過20℃以後,就可以正常出菇。
  • 原料和配方
雙環蘑菇的原料一般用各種草粉、牛糞粉、冬季栽培平菇和金針菇或其他袋栽食用菌的廢料作為主要的培養料,用麩皮、米糠、玉米粉等作為輔料,再準備少量的石灰、石膏、過磷酸鈣。栽培常用的配方為:
  1. 草粉78%,麩皮20%,石灰1%,石膏1%。
  2. 草粉50%,牛糞28%,麩皮20%,石灰1%,過磷酸鈣1%。
  3. 草粉60%,牛糞18%,米糠20%,膏1%,石灰1%。(4)廢料30%,草粉30%,牛糞30%,麩皮6%,石膏2%,石灰2%。
  4. 廢料50%,草粉30%,牛糞18%,石灰1%,石膏1%。
  5. 草粉30%,牛糞30%,廢料32%,玉米粉5%,石灰2%。
  6. 草粉40%,廢料55%,石灰2%,石膏2%,過磷酸鈣1%。
  7. 草粉50%,牛糞粉20%,廢料26%,石灰2%,石膏2%。
培養料的料水比為1∶1.2-1.4,含水量為65-68%,pH8.5-9.5。
  • 出菇方式
人工栽培的雙環蘑菇子實體的菌柄較為高大,長度在10厘米以上,且垂直向上生長。小規模生產採用罐頭瓶或菌種瓶,大規模生產用袋栽,脫袋進行床式栽培或不脫袋立放出菇。必須進行覆土,最好採用炭渣加泥土的混合物覆蓋。必須垂直立放,以保證子實體垂直向上生長而不發生彎曲。為確保全全生產,在夏季正常出菇,最好在室內進行出菇管理。當然室外也可以出菇,但管理困難,子實體的形態和質量很難保證。
  • 菌絲體的培養
常規方法生產出菇瓶和出菇袋。20-28℃培養菌絲體,3月溫度低於20℃,可以將菌袋適當堆放保溫,也可人工升溫,使溫度不低於20℃。一般避光培養30~50天左右,菌絲體就可以長滿培養料,馬上進行出菇管理。
  • 出菇的管理
出菇場選擇不受陽光直接照射的房間或人工搭建的出菇草棚,平房、樓房均可,地面為土質或水泥地。先對出菇場進行消毒和殺蟲處理,密閉24小時,通風后再排放出菇瓶或出菇袋。先揭開瓶口和袋口,用接種鏟挖去培養料表面的老菌絲0.5-1.0厘米,罐頭瓶上覆土可以直接出菇;菌種瓶培養的菌絲體應掏出來,放在塑膠盆或塑膠筐中,覆土出菇;菌袋培養的菌絲體,可以脫掉菌袋,將培養好的菌絲體平放在消毒後的菇床或比較大的塑膠筐內,覆土;菌袋也可以不進行脫袋,將菌袋立放,在向上的一端覆土。覆土的厚度一般為2-3厘米。覆上炭渣土後補充少量清水,用薄膜覆蓋全部出菇瓶、菇床、出菇袋。保濕3-5天,培養料表面就會出現白色的原基。去掉薄膜,每天用噴霧器噴水2-3次,保持土粒不發白,空氣相對濕度在80-90%,加強通風管理。氣溫低於30℃,子實體7-10天達到採收標準;氣溫超過30℃,子實體4-7天達到成熟。
  • 採收和加工
栽培的雙環蘑菇在子實體生長高度達到12-20厘米,菌蓋完全包住菌柄,沒有鬆動和開傘的方鐘形期,應及時採收。這主要是便於加工和擺放,包裝和銷售都十分方便,同時也是不讓孢子大量彈射。雙環蘑菇開傘後雖然不會自溶,但是菌蓋易脆、易破,且體積很大,開傘以後不便進行運輸和包裝。
子實體採收時可以采大留小,其子實體生長的同步性不太明顯。採收後,將叢生的子實體分開成單個的子實體,削去菌柄基部的培養料和炭渣,碼放整齊,包裝後即可上市或加工。
採收完出菇床、出菇瓶或出菇袋上的菇以後,清理料面的殘基和雜物,並整平。停水3-5天,再進行補水管理,1-2周后又會形成第二批原基,繼續進行出菇管理。一般可以出4-6批菇,鮮菇的生物學效率為75-110%左右,乾菇的生物學效率為6-9%。

病蟲防治

雙環蘑菇的出菇季節是在夏季,要特別注意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在菌絲培養階段,每周要對培養室噴灑一次殺蟲劑,每次用不同的藥物,以防止害蟲在菌袋上和菌袋口部產卵,卵化成幼蟲就會進入培養料,吃掉菌絲體。同時在地面和出菇袋、出菇瓶、出菇床的表面撒上石灰,防止雜菌的污染。出菇場的房屋或棚架,以及地面,在擺放菌袋或出菇瓶之前,必須進行嚴格的消毒和殺蟲處理。出菇期間,對地面和四周,特別是容易積水的地方要定期進行殺蟲,一般每5天1次。否則,一旦蟲害大量發生,就會導致嚴重的減產,甚至無收。

主要價值

雙環蘑菇可食用,通過烘乾或曬乾製成乾菇,其香味特別濃。乾菇還可以進一步加工成菇粉,菇粉可以加入到各種加工的面、豆製品中,如麵條、麵包、速食麵、餅乾、麥片、豆腐乾等,可以生產出具有特殊的雙環蘑菇風味的新型食品,也可加工成鹽漬菇,進行遠銷、出口。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2018年5月)——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