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燈(《聊齋志異》篇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雙燈》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雙燈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原文

魏運旺,益都之盆泉人[1],故世族大家也。後式微[2],不能供讀。年 二十餘,廢學,就岳業酤[3]。一夕,魏獨臥酒樓上,忽聞樓下踏蹴聲。魏驚起悚聽[4]。聲漸近,尋梯 而上,步步繁響。無何,雙婢挑燈,已至榻下。後一年少書生,導一女郎, 近榻微笑。魏大愕怪。轉知為狐,發毛森豎[5],俯首不敢睨。書生笑曰:“君 勿見猜。舍妹與有前因,便合奉事。”魏視書生,錦貂炫目,自慚形穢,顏 不知所對[6]。書生率婢子遺燈竟去。
魏細瞻女郎,楚楚若仙[7],心甚悅之。然慚作不能作游語[8]。女郎顧 笑曰:“君非抱本頭者[9],何作措大氣[10]?”遽近枕席,暖手於懷。魏始 為之破顏,捋褲相嘲,遂與狎昵。曉鐘未發,雙鬟即來引去。復訂夜約。至 晚,女果至,笑曰:“痴郎何福,不費一錢,得如此佳婦,夜夜自投到也。” 魏喜無人,置酒與飲,賭藏枚[11]。女子十有九贏。乃笑曰:“不如妾約枚 子[12],君自猜之,中則勝,否則負。若使妾猜,君當無贏時。”遂如其言, 通夕為樂。既而將寢,曰:“昨宵衾褥澀冷,令人不可耐。”遂喚婢被來, 展布榻間,綺香。頃之,緩帶交偎,口脂濃射,真不數漢家溫柔鄉也[13]。 自此,遂以為常。
後半年,魏歸家。適月夜與妻話窗間,忽見女郎華妝坐牆頭,以手相招。 魏近就之。女援之,逾垣而出,把手而告曰:“今與君別矣。請送我數武, 以表半載綢繆之義[14]。”魏驚叩其故,女曰:“姻緣自有定數,何待說也。”語次,至村外,前婢挑雙燈 以待;竟赴南山,登高處,乃辭魏言別。魏留之不得,遂去。魏佇立徨,遙 見雙燈明滅,漸遠不可睹,怏郁而反。是夜山頭燈火,村人悉望見之。

注釋

[1]益都:今山東省益都縣。明清為青州府治所在。
[2]式微:衰落。語出《詩·邶風·式微》。
[3]就岳業酤:跟隨岳父賣酒。酤,賣酒。
[4]悚聽:警惕地傾聽。
[5]森豎:森然直立。
[6](tián 田)顏:面有羞色。
[7]楚楚:衣裳鮮明的樣子。《詩·曹風·蜉蝣》:“蜉蝣之子,衣裳楚 楚。”
[8]游語:戲謔挑逗的言辭。
[9]抱本頭者:啃書卷的文人。
[10]措大:指貧寒失意的讀書人。
[11]藏枚:舊時的一種遊戲,又稱“猜枚”。兩方相賭,就近取可握之 物如棋子、銅錢、瓜子之類握掌中(或覆掌下),令對方猜其個數、單雙、 字漫(銅錢有文字一面為字,有花紋一面為漫)等,以猜中次數多少決輸贏。 所猜之物,稱“枚子”。枚,個也。
[12]約:握持。
[13]不數(shǔ鼠):數不上:猶言勝過。漢家溫柔鄉:《飛燕外傳》謂 漢成帝得趙飛燕之妹合德,進御之夜,“帝大悅,以輔屬體,無所不靡,謂之溫柔鄉。”後以溫柔鄉指美色迷人之境。
[14]綢繆之義:夫妻恩愛的情誼。

譯文

魏運旺,是益都縣盆泉人,他家是原來的世族大家。後來家勢敗落,不能再供他讀書,二十來歲時,就荒廢了學業,跟著他岳父家賣酒。
一天晚上,魏生獨自躺在酒樓上,忽然聽見樓下有腳步聲。他吃驚而起,很害怕地聽著。聲音漸漸近了,隨即上了樓梯,一步比一步響。一會兒,有兩個丫鬟挑著燈,已經到了床邊。後邊有一少年書生,引導著一名女郎,微笑著走近床前。魏生大為驚愕。轉念一想知道是狐,因而毛髮直豎,低著頭不敢再看。書生笑著說:“魏君請勿猜疑,舍妹與您有夙緣,就應當來侍奉您。”魏生見少年身穿綢緞貂皮,耀人眼目,相比之下自慚不如,羞愧得不知怎樣對答。書生帶領丫鬟,留下燈就走了。魏生仔細端詳女郎,衣服鮮明,身材美好,像仙女一般,心裡非常喜歡她。但是由於羞愧而說不出親密的調笑語。女郎笑著對他說:“您又不是靠啃書本生活的人,怎么會有迂腐的書生氣?”她便走近床邊,把手伸進他的懷中取暖。魏生這才有了笑臉,拉扯說笑,於是兩人親熱起來。天還沒亮的時候,兩個丫鬟就來接女郎走了。還訂好夜裡再相會。
到了晚上,女郎果然來了,笑著說:“痴郎是何福氣?不費一文錢,得到這么好的媳婦,能夜夜自己來相會。”魏生竊喜沒有別人在,就擺上酒和她對飲,並玩賭藏枚的遊戲。女郎十有九贏,便笑著說:“不如讓我來掌握枚子,郎君自己猜,猜中就勝,猜不中就敗。若是還讓我猜的話,郎君便沒有贏的時候了。”於是按她說的那樣,二人玩得很痛快。將要睡覺的時候,女郎說:“昨天晚上的被褥既不光滑又冷,讓人不能忍受。”就叫丫鬟抱了被褥來,展開放到床上,帶素花紋的絲綢料子又香又軟。一會兒,解衣相偎,脂香濃烈,像這樣的艷福真不亞於帝王的溫柔鄉。從此以後,便成了平常事了。
後半年,魏生回了家。一個月夜,他正和妻子在窗下說話的時候,忽然看見女郎穿著華麗的衣服坐在牆頭上,用手招呼他。魏生走到她的身邊。女郎拉他,一同越牆而出,手把手地告別說:“今天要和您分別了。請送我幾步,以表示半年來的恩愛情義吧。”魏生驚問她是什麼緣故,女郎說:“姻緣自有定數,還有什麼可說的呢?”說著,到了村外,原來的丫鬟挑著雙燈在等候著。走到了南山,登到高處以後,向魏生告辭言別。魏生留不住她,只得讓她走了。魏生久久地站在那裡不知怎樣才好,遙遠看見雙燈一閃一閃的,漸漸遠去看不見了,才悶悶不樂地返回家。這一夜山頭上的燈光,村裡的人都看見了。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蒲槃原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商,曾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產。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