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燈燈籠魚

雙燈燈籠魚

雙燈燈籠魚(學名:Myctophum lychnobium)為燈籠魚科燈籠魚屬的魚類。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等海域,多生活於熱帶海區以及垂直分布約1000-0米。

基本介紹

簡介,形態特徵,頭,鰭,發光器,

簡介

體長為體高的5.02倍;為頭長的3.48倍。頭長為吻長的5.77倍;為眼徑的3.9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2.50倍。體細長,側扁,前部較後部稍寬,後部細長。體被櫛鱗,鱗後緣齒狀明顯。側線37。側線完全。尾柄細長,側扁,其長約為高的2倍多。肛門位於臀鰭的前方。
雙燈燈籠魚

形態特徵

頭中等大,狹長和側扁。吻短,前端圓鈍而略為突出,吻長明顯短於眼徑。眼中等大,位於頭的前部。眼間距較寬,其寬大於眼徑。鼻器位於眼與吻端之間,呈玫瑰花狀。口較大,口裂微傾斜。上頜骨細長,末端稍擴大,可達前鰓蓋骨後下緣。上頜微長於下領。兩頜具絨毛狀小齒。鰓耙7+1+14。鰓蓋後背緣圓滑,無牙狀突起。鰓耙細長,側扁,其長約為鰓絲長。具假鰓

背鰭14;臀鰭20;胸鰭15;腹鰭8;尾鰭7—19—7。背鰭起於腹鰭基部的後上方,位於腹鰭與臀鰭之間的上方,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脂鰭位於臀鰭基部末端的上方。臀鰭始於背鰭基部末端垂直線的後下方,其基底長於背鰭基底。胸鰭細長,末端可超越背鰭的首部。腹鰭小,腹位。尾鰭叉狀,上下副鰭條柔軟。

發光器

(AO)發光器7+7。鼻部背側發光器(Dn)和鼻部腹側發光器(Vn)各1個,出現於鼻器與眶前緣間的上下方。鰓蓋發光器(Op)2個,均位於前鰓蓋骨的後下方。鰓膜條發光器(Br)3個,三者均位於口的腹側面。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二者和P01在一斜線上,PVO1在PO2的上方。胸鰭上方發光器(PLO)1個,在胸鰭基與側線之間,而接近胸鰭基。胸部發光器(PO)5個,沿胸部腹緣呈水平狀排列;P05位置略比前4個高。腹部發光器(V0)4個,沿腹部腹緣呈水平狀排列。腹鰭上方發光器(VLO),位於腹鰭和側線中央。肛門上方發光器(SAO)3個,三者略成一斜線,SAO1位於V04的上方或稍後的上方。體後側發光器(Pol),位於脂鰭的前下方。Po1和SA03均在側線的下緣,它們與側線的距離約為其直徑的1/2。臀前部發光器(AOa)7個,AOa1在臀鰭4—6根鰭條上方,A0a1-2間的距離比其他距離大。臀後部發光器(AOp)7個,前2個在臀鰭基部末端的上方,其他依次位於尾柄腹緣。尾前部發光器(Prc)2個。Prc2位置略高些。最大的個體可達110 mm。雄魚約60 mm便出現6—8個鱗狀尾上腺(SUGL);雌魚約50 mm也出現1—4個鱗狀尾下腺(INGL)。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