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溝醉猿

生存於第三紀 晚中新世的中國,體長0.8--1.4m,體重40kg,1977年在中國江蘇省北部泗洪縣的中新世下草灣組的灰白色泥質團塊狀的礫岩層中發現,醉猿的上臼齒輪廓近於正方形,與樹猿(Dendropithecus)的相似,而歐洲同時代的長臂猿類祖先上猿的上臼齒較寬;醉猿臼齒的結構較簡單,不象上新猿那樣有許多次級溝脊。醉猿臼齒形態最接近於東非早中新世的樹猿,與上猿等差別較大。醉猿是新第三紀長臂猿類化石在亞洲的首次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雙溝醉猿
  • 拉丁學名:dionysopithecu- sshuangouen-sis
  • 體長:0.8--1.4m
  • 體重:40kg
食物,生存年代,生存地點,物種種類,簡介,

食物

植物
雙溝醉猿雙溝醉猿

生存年代

第三紀 晚中新世

生存地點

物種種類

哺乳綱mammalia 靈長目
雙溝醉猿雙溝醉猿

簡介

70年代以來增加了第三紀的猿類化石,有祿豐西瓦古猿(sivapi-thecus lufengensis)、粗壯池猿 (laccopithecus ro-bustus)、江淮寬齒猿 (platodontopithecus jiang-huaiensis和雙溝醉猿 (dionysopithecusshuangouen-sis)。在中國
發現的古猿化石之一。1977年在中國江蘇省北部泗洪縣的中新世下草灣組的灰白色泥質團塊狀的礫岩層中(時代可能為中中新世早期)發現這類化石的殘破左上頜骨,保留第一至第三上臼齒。翌年,李傳夔將此化石命名為雙溝醉猿(Dionysopithecus shuangouensis) 。醉猿的上臼齒輪廓近於正方形,與樹猿(Dendropithecus)的相似,而歐洲同時代的長臂猿類祖先上猿的上臼齒較寬;醉猿臼齒的結構較簡單,不象上新猿那樣有許多次級溝脊。3個臼齒的相對大小與長臂猿類相同,以第二上臼齒最大(森林古猿第三上臼齒最大),第一上臼齒略大於第三上臼齒(樹猿及上猿的第三上臼齒多大於第一上臼齒),三者大小關係為:第二上臼齒>第一上臼齒》第三上臼齒;三角座上的3個齒尖為近丘形尖,彼此遠離(現生長臂猿的較集中),由低、長而顯著的脊相連,形成較深的三角凹;次尖低而小於原尖;齒帶比樹猿和上猿的弱,外齒帶近於缺失;第三上臼齒比前面兩臼齒變異較大、無後尖,次尖退化,成兩小串珠狀,輪廊近於圓形;臼齒列比樹猿、上猿及現生長臂猿都小,表明醉猿的個體也比上述三者小。醉猿臼齒形態最接近於東非早中新世的樹猿,與上猿等差別較大。醉猿是新第三紀長臂猿類化石在亞洲的首次發現。
雙溝醉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