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極性

雙極性

雙極生態體系中,由於“原始湯”中有機物的消耗日益超過其自然產生,即物質轉化的運轉機制發生新的不平衡,因而單一的異養生物就不能維持下去。大約在25~30億年前,由於厭氧性異養原核生物的不斷變異和進化,終於出現了具有葉綠素的藍細菌,它們能利用光能進行放氧性光合作用,並由無機物製造養料,故是好氧性自養生物。這類自養生物的誕生,使早期的生態系統中具備了自養與異養即合成與分解的兩個環節,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雙極生態系統。自養的藍細菌是合成者,即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而異養的細菌是“分解者”,它們從藍細菌那裡得到有機養料,並把它分解成無機物質,反過來又將這些無機物質供應給“生產者”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極性
  • 外文名:ambipolarity
  • 類屬:生態學
  • 歸類:雙極生態體系
主要階段,主要內容,細菌,真菌,有機物分解者,

主要階段

單極生態系統階段(35億年前):厭氧、異養生物、利用現存有機物發酵獲能。雙極生態系統階段(25~30億年前):好氧性自養菌,利用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異養細菌,分解有機物獲得養料、能源。三極生態系統階段(10~12億年前):一級:真核植物與藍細菌,有機物及O2的生產者;二級:細菌、真菌、有機物分解者,CO2等無機物的生產者;三級:動物,是自然界的消費者。

主要內容

細菌

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真菌

真菌,是一種真核生物。最常見的真菌是各類蕈類,另外真菌也包括黴菌酵母。已經發現了七萬多種真菌,估計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動物植物,成為自己的,分為四。真菌自成一門,和植物、動物和細菌相區別。真菌和其他三種生物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真菌的細胞有含甲殼素(又叫幾丁質、甲殼素、殼多糖)為主要成分的細胞壁,和植物的細胞壁主要是由纖維素組成的不同。

有機物分解者

分解者,亦稱還原者。是指生態系統中細菌、真菌和放線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腐食性動物。它們能把動植物殘體中複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釋放到環境中,供生產者再一次利用。分解者是異養生物,其作用是把動植物殘體內固定的複雜有機物分解為生產者能重新利用的簡單化合物,並釋放出能量,其作用與生產者相反。分解者的作用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分解者,動植物殘體將會堆積成災,物質將被鎖在有機質中不再參與循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功能將終止,生態系統將會崩潰。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生物來扮演分解者的角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