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斑狗母

雙斑狗母

雙斑狗母(學名:Synodus binotatus)又稱吻斑狗母魚, 俗名:狗母梭、錦鱗蜥魚,為狗母魚科狗母魚屬的魚類。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東至夏威夷,北至日本、小笠原群島,南至澳洲大堡礁等。中國台灣分布於南部及西南部海域。主要棲息於礁區海域。屬肉食性,經常停棲於礁區之硬質底質區,而利用身上的花紋做為偽裝,伺機捕食獵物,有時會將以頭朝下的姿態隱身於斜坡上,等候獵物游經時,躍起吞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太平洋馬紹爾群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雙斑狗母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地理分布,棲所生態,模式產地,經濟利用,

基本信息

雙斑狗母
中文名:雙斑狗母 吻斑狗母魚
俗名:狗母梭錦鱗蜥魚
學名:Synodusbinotatus
英文名:Twospotlizardfish,Two-spotlizardfish,Spotnoselizardfish
科名:Synodontidae
科中文名:合齒魚科
模式種產地:LagoonreefnearS.end,EnnylabeganI.,KwajaleinAtoll,w.Pacific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1-30米
最大體長:18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體圓而瘦長,呈長圓柱形,尾柄兩側具稜脊。頭較短。吻圓,吻長明顯大於眼徑。前鼻孔瓣長且寬。眼中等大;脂性眼臉發達。口裂大,上頜骨末端遠延伸至眼後方;頜骨具銳利之小齒;齶骨前方齒較後方齒長,明顯自成一叢。體被圓鱗,頭後背部、鰓蓋和頰部皆被鱗;側線鱗數52-54;側線上鱗數3.5(少數為4.5)。單一背鰭,具軟條12-14(通常為13);有脂鰭;臀鰭與脂鰭相對,具軟條8-10(通常為9);胸鰭長,末端延伸至腹鰭起點與背鰭起點之連線;尾鰭叉形,上葉等長於下葉。吻背上具一對小而顯著的黑點;各鰭皆具斑點,並連成橫向斑紋。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東至夏威夷,北至日本、小笠原群島,南至澳洲大堡礁等。中國台灣分布於南部及西南部海域。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礁區海域。屬肉食性,經常停棲於礁區之硬質底質區,而利用身上的花紋做為偽裝,伺機捕食獵物,有時會將以頭朝下的姿態隱身於斜坡上,等候獵物游經時,躍起吞食。

模式產地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太平洋馬紹爾群島

經濟利用

偶為底拖網或延繩釣捕獲,可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