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廟集鎮

雙廟集鎮

壽縣雙廟集鎮:雙廟即是雙忠廟的簡稱,此廟為唐代所建,清末廟尚存,民國年間損壞;但雙忠廟的名稱卻以地名保存下來;五河縣治北10公里有雙廟集,是區鄉所在地。該位於壽縣東南方,距縣城80公里,距省城合肥70公里,該鎮黨政領導班子結合鎮情,以為民辦事聚民心為主題,以抓黨建保經濟聚黨心為中心,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髮展第一要務,努力實施“農業興鎮,工業強鎮,引資富鎮”的發展思路,三個文明協調發展,集中精力做深,做實各項工作,使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均衡和諧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雙廟集鎮
  • 地理位置:壽縣東南70公里
  • 面積:44.78平方公里
  • 人口:3.1萬人
鎮名由來,地理概況,自然地理,方言特徵,基礎建設,簡介,發展,經濟建設,資源特產,銀魚,蒿子,開發項目,工業建設,水利興修,

鎮名由來

雙廟即是雙忠廟的簡稱。雙忠廟(亦稱祠),是祀唐張巡、許遠,從祀南霽雲。張巡唐代南陽人,博通群書,曉戰陣法,開元中進士,歷任清河、真源縣令。天寶中安祿山反,巡起兵討賊,每戰輒勝。至德二年(757年),與許遠守睢陽(今河南商邱縣南),賊將尹子琦合眾10萬來攻,巡厲士固守,日中20戰,氣不衰,詔拜御史中丞。數敗敵,固守數月,救兵不至。食盡,巡殺愛妾以饗士,至羅雀鼠煮鎧弩以食,乃使南霽雲將軍突圍至臨淮(盱眙附近,舊泗州)向賀蘭進明(河南節度使)告急求援。進明忌巡聲威,坐視不救,睢陽城遂陷。巡被俘大罵賊,遂被害。
雙廟集鎮雙廟集鎮
許遠唐敬宗曾孫,寬厚長者,明吏治。安祿山反,有人薦遠素練兵事,玄宗召封睢陽太守,累加防禦使,適張巡帶領3000兵馬到睢陽,遠與之合兵拒賊。自以才不及巡,請稟軍事而居其下,專治軍糧戰具。被圍數月糧盡,城陷與巡俱被俘,不屈死。
南霽雲唐代頓邱人。善騎射,少為舟子,後為張巡將。安祿山反,從巡守睢陽。既而城中食盡,霽雲奉令突圍出,乞師於賀蘭進明;進明無出師意,又欲留霽雲,設宴款待他;霽雲拔刀斷指,不食而去,復冒圍入。後城陷被俘,遂與巡同被害。
張巡、許遠抗敵志堅,死守睢陽10月之久,江淮賴以保衛。人們為其盡忠報國精神所感動,故立雙忠廟以志紀念。

地理概況

雙廟集鎮位於壽縣東南70公里,距省會城市合肥大約58公里、距離皋城六安大約90公里、煤城淮南不到80公里,瓦東循環路穿鎮而過,東距離合淮路、西距離壽六路都不到20公里。
雙廟集鎮雙廟集鎮
行政區劃
轄15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委會,3.1萬人口,67172畝耕地,政府駐地設在雙廟集鎮街道,下設社會事務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

自然地理

雙廟集鎮氣候類型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大約16℃,七月份月平均氣溫約28℃,一月約2℃。歷史極端最高氣溫大約42℃,極端最低氣溫約-24℃。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大約1000毫米。氣候災害以乾旱、凍害為主,幾乎年年會出現。本鎮雖然夏季降水量較大,但是因為處於江淮分水嶺,海拔相對周圍較高,排水容易,洪澇並不多見。
雙廟集鎮處於江淮分水嶺,地貌類型主要為低山丘陵,地面坡度多0到10度,比較適合梯田耕作。全境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海拔最高點在東南部同楊廟鎮和劉崗鎮行政邊界附近,約60米,最低點在本鎮西北部瓦埠湖沿岸,海拔約15米。

方言特徵

雙廟集鎮方言屬於本省宿州-阜陽方言區(中原官話安徽省部分)。語音方面同安徽皖北地區接近,同本鎮周邊鄉鎮的江淮官話差異較大。但由於本鎮東、南、北三面都與說江淮話的鄉鎮接壤,故明顯受到附近的江淮官話影響。語音最大特點是前後鼻音混讀,並且保留了少量的入聲辭彙,部分人還存在平翹舌音不分的現象。辭彙方面同附近說江淮方言的鄉鎮基本一致,與皖北方言差異較大。整體上,同本縣其他很多鄉鎮一樣,由於本鎮歷史上來自山東魯南的移民較多,無論辭彙還是語音上面都保留了很多山東魯南地區的特點。

基礎建設

簡介

雙廟集鎮人民政府根據壽縣人民政府《轉發縣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進一步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意見的通知》精神,大力開展“一會兩站”建設。他們首先成立了雙廟集鎮“一會兩站”領導組,組長有鎮人大主席擔任,副組長由一名分管副鎮長和工商所所長擔任,鎮直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為領導組成員。

發展

2006年9月22 日,經縣工商局和縣消費者協會批准,縣消費者協會雙廟集分會對分會領導成員進行改選。由鎮人大主席任分會會長,分管副鎮長和工商所所長任分會副會長,鎮直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任分會理事。
雙廟集鎮雙廟集鎮
2005年10月,該鎮經縣工商局和縣消費者協會批准,在全鎮設立了10個村級消費者投訴站和12315聯絡站。2007年4月,鎮政府又下發了《關於深入開展“一會兩站”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村委會和街道居委會充分認識做好“一會兩站”建設工作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明確“兩站”的工作職責和建站標準,落實專人辦理“兩站”的日常事務,真正發揮“兩站”受理、調解消費糾紛、傳遞舉報信息的作用,為服務人民民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貢獻。《通知》還對已設立的“兩站”站長進行了改選,同時,又在東崗、堰東、戚堰、雙廟、公莊這5村新設立了“兩站”。
截至2007年4月底,該鎮已將全鎮的14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委會均設立“兩站”,使“兩站”的工作覆蓋面在全鎮達到了100%。

經濟建設

2006年度,雙廟集鎮廣大民眾在鎮黨委、政府的帶領下,積極謀求發展興鎮之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積極鼓勵和吸引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回鄉創業。壽縣金華糧油食品有限公司,位於壽縣雙廟集鎮鎮南工業區,緊鄰炎小路,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公司創辦於1993年,其前身為雙廟興隆米廠,當時僅有資產50萬元,年加工大米1000噸,產值150萬元,利稅20萬元,2003年4月,企業引進合肥客商陳臻投資入股,註冊資金250萬元,創辦了金華糧油食品在限公司,公司在雙廟集鎮鎮南工業區投資新建標準化廠房1600平方米,新增兩條設備先進的稻穀加工生產線,上馬一條飼料生產流水線,大大擴展了公司的生產能力,企業駛入了良性發展的快車道。
雙廟集鎮雙廟集鎮
公司擁有淨資產380萬元,占地6000平方米,廠房2800平方米,辦公室280平方米,職工28人,已成為壽縣瓦東地區最大的糧食加工企業之一,年加工“興隆”牌大米15000噸,飼料4000噸,企業實現產值4000萬元,銷售收入3800萬元,利稅380萬元,產品暢銷東南沿海諸省,出口東南亞

資源特產

銀魚

古城賓陽門外的東淝河,縱貫全縣南門達122公里,中段河床低洼,故水面寬達5公里左右,這裡就是盛產銀魚瓦埠湖
銀魚,古稱膾殘,白小,杜甫“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魚”的詩句即指此魚。頭扁平,體細長,光滑透明,潔白如銀,體長1-2寸,屬天然性魚類。每年三四月間繁殖。在水草叢生的湖灣河口產卵,產卵後母魚即死去,壽命一年。每條能產卵幾千粒,卵化後迅速生長,五月中旬生長成熟,即可捕撈。瓦埠湖銀魚年產量在20萬斤上下,多出口或運往北京、合肥和香港等地。
銀魚肉質細嫩,鮮美可口,營養豐富,鮮吃最美。但由於銀魚細嫩,出水便死,如不立即加工暴曬,很快即化成乳汁一樣的水漿。故漁民多出售乾銀魚。銀魚可做炒菜、燴菜、湯菜等十幾種佳肴。清代曾列為貢品,今人多作饋贈禮品。

蒿子

學名茵陳蒿,別稱“茵陳”或“綿茵陳”。莖生葉二回羽狀全裂,裂片絲狀,有灰白色細柔毛。壽縣俗語有云:“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四月打柴燒。”蒿子有青蒿、白蒿之分,以正陽關南孟家湖所產青蒿為上乘。
農曆二月上市,商販多運往壽縣城關、淮南、蚌埠、六安等鄰近縣市銷售。價格昂貴,一般超出日常蔬菜三四倍。將莖上葉片和柔毛摘去,洗淨,經開水燙後佐以醬油、麻油、米醋涼拌或加茶乾炒食。清脆甘爽,食後口感清涼香甜。
中醫藥性介紹,其味苦性微寒,有清熱利濕作用。

開發項目

雙廟集鎮全鎮乾群緊緊把握“招商引資富民強鎮”這一發展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優惠辦法,促進招商引資。其中有:投資生產性企業,可通過出讓、劃撥、租賃等方式優先獲得土地使用權,一次性固定資產投資達百萬元以上的,前3年免徵各種費用,後3年減半徵收;新建的工業獨資項目,投產後,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5年內由鎮政府按60%獎勵給企業;新建合資,合作項目,且外來投資比例達50%以上的,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3年內鎮政府按50%獎勵給企業;投資農林牧漁業開發的項目,在不改變農用地性質的前提下,免徵各種稅收;利用“四荒”(荒山、荒水、荒灘、荒地)資源從事農林牧漁業開發項目,所需集體土地經鎮村同意,投資者可以採取租賃,全資入股等方式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外來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投建單位直接經營繳納的新增稅收地方分成部分,3年內由鎮政府給予50%的獎勵,該企業在建設期內行政性、事業性收費,和事業單位經營性收費,按低限減半收取。

工業建設

2007年,雙廟集鎮黨委、政府把建好糧食加工專業市場作為招商引資工作的主攻方向,著力抓好以雙滬、晨陽兩大公司為龍頭的大米加工、儲運、銷售企業聚集區建設,不斷擴大招商引資成果。
雙廟集鎮糧食加工業有著近三十年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雙廟人從原糧販運開始,逐漸積累了資金,自1990年開始糧食加工,一度發展到擁有大米加工企業數十家,帶動當地糧食市場十分活躍。2006年,雙廟集鎮鎮黨委、政府通過招商引資,請上海客商宋躍輝到雙廟投資一千餘萬元,創辦雙滬糧油貿易公司,也是雙廟集鎮第一家投資超過千萬元的企業。2007年又由安徽省三農集團投資晨陽米業一千二百萬元的大米加工生產線,已完成投資260萬元。兩大龍頭企業的創立有力地促進了雙廟集鎮糧食加工業在規模和檔次上的發展。現雙滬糧貿公司又投資300萬元,建設二期倉儲庫五千噸,晨陽米業一萬噸倉儲庫建設已完成前期準備工作,正在緊張施工。

水利興修

2005年以來,壽縣雙廟集鎮從實際出發,本著“引水、蓄水同步治理”的原則,積極做好支渠清淤輸水和深挖大塘保水兩篇治水文章,已取得良好成效。截止2008年,該鎮已完成雙廟支渠清淤加固和15口當家塘建設,完成土石方近30萬立方米。
雙廟集鎮位於淠史杭灌區的瓦埠湖南岸,轄15個行政村,耕地面積6.7萬畝。全鎮農業用水僅靠雙廟支渠引水灌溉。2005年夏天抗旱,該鎮針對引水灌溉中暴露的問題,通過深入調研,將雙廟支渠末稍用水最困難的邢埠、北家、東崗、迎河、戚堰等村確定為重點建設村,計畫一期工程完成15口當家塘建設,土石方20萬立方米;二期工程完成面上15口當家塘興修,土石方15萬立方米,同時整修雙廟支渠下游8826米渠道,土石方9.6萬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積4000畝。目標制定後,鎮裡成立了農水建設領導組,具體負責水利興修工作的組織和協調,著重解決占用土地和資金籌措兩大問題。在資金來源上,實行“誰受益誰負擔”、以塘養塘和政府補貼的辦法,即受益農戶籌一部分、承包塘口戶出資一部分和江淮分水嶺項目補助一部分。在土地調配上,實行村內、組內自行調劑和從拋荒地、預留地中解決的辦法。
實施過程中,雙廟集鎮在標準質量上統一規定,嚴格把關。要求興修的塘口必須是面積20畝以上、蓄水深度4米以上、蓄水量5萬方以上,並達到頂平、坡平、底平的標準。否則不予驗收、不予補助。為把興修這一民心工程辦實辦好,該鎮還出台了獎懲辦法。興修督查評比,請人大、紀檢負責同志參與,將評比工作公開化,規定對前三名的村分別給予1200元、1000元、800元獎勵;對後三名村通報批評並分別處以500元、400元、300元的罰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