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向聽力法

雙向聽力法創始人:盧峭梅教授。中國和西方國家由於歷史發展、現行社會制度和文化形成、發展過程等因素的作用,使得彼此間的文化在這一層面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雙向聽力法就是把兩種信息加工模式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並且同時加工從而在詞法、句法、語篇、文化背景等不同層面上共同促進聽力理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向聽力法
  • 創始人:盧峭梅教授
  • 目的:共同促進聽力理解
  • 方法:把兩種信息加工模式相互聯繫
影響因素,簡介,練習,

影響因素

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許多語言學家為此也作過不少的探討。有人認為,影響聽力理解力的因素可大致分為四類。 1 說話者,其中包含說話者的語速、說話者的口音以及說話者對語言的掌握程度; 2 聽話者,其中又蘊含有聽話者的教育程度、對話題的個人興趣以及所要求的回應程度等; 3 信息的內容,它包含語法、辭彙、信息結構及背景知識等; 4 輔助條件,包括是否伴隨有圖表、圖片、文字材料,或其他可視輔助聽力材料等。 在上述因素中,有的因素是比較客觀的、具體的和可量化的。我們可把他們看作語言層面上的因素。而有的則是較為抽象的、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因素,也就是非語言層面上的因素。具體而言,就是語言交流中的文化因素,即對語言交際所存在的文化的認知程度,它對英語聽力理解具有重要的影響。

簡介

我們對語言信息的理解究竟是怎樣進行的呢?成功的聽話者是如何從他們所聽到的信息中獲取正確的意思呢?
(自下而上模式): 自下而上模式注重細節特徵,是一系列由低級到高級,即由字詞解碼而最終獲取信息的過程;讀音、語調、語氣——→單詞、短語、成語——→詞法、句型、結構,這也就是傳統外語聽力教學所強調的語音、辭彙、語法三要素。是影響聽力理解的決定性因素, 如果這些基礎知識不紮實,訓練再強化,效果也不會明顯。因此,聽力訓練必須從語言基礎抓起.如: 1 語音語調 只有掌握標準的讀音,熟悉連讀、重讀、弱讀、爆破、同化的英語發音特點,考生才能不受答案項中的語音干擾;了解美式與英式發音的異同,才能正確理解所聽內容。除了具有一般的語調知識外,還要特別注意口語中語調的表意功能:因為同一句話用不同的語調,表達的是說話者也許完全相反的情緒和態度,如:陳述句通常用降調錶示肯定,而有時用升調,表達的就不是肯定語氣,而是相反,即不肯定、疑惑、驚奇等;通常情況下用升調的一般疑問句,如果用降調,更多的是表示肯定而非疑問。只有具備紮實的基礎,才能更快更準確地理解原文;只有長期堅持不懈地進行大量的泛聽,接觸各種不同題材、不同語音語調的聽音材料,才能為此做好準備。 2 辭彙 單詞是構成一切語言的基礎。我們強調的不是脫離大綱的難詞、偏詞,而是對大綱內的辭彙的熟練程度。在此基礎上積累詞組、習慣用語、成語、同義詞、近義詞及諺語等方面的知識。 在對語言基本功訓練的同時,應特別注意辭彙量的積累,辭彙量是語言知識的基礎,若沒有掌握一定的辭彙量,即使在聽的過程中能聽清模仿,也無法在語境中將語音和語義联系起來,以致影響聽力理解的整體水平。但我們傳統的外語辭彙教學強調的是 通過眼睛從閱讀材料中學,這種從形到義的學習手段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對於聽力辭彙練習,我們主張必須注重音,形,義的結合,這也正是我們人類學習語言的正常途徑:從音到義,從音到形.也就是在聽力辭彙學習過程中, 我們要區分積極動詞與被動詞的區別.積極辭彙:指的是音,義,形掌握無誤,並能正確使用的詞;被動辭彙:指的是往往看似相識,讀音拼寫理解時有差錯,特別是不會使用的詞語,死記硬背的詞語往往屬於被動詞語.所以把被動辭彙上升到積極辭彙的高度是比不可少的。換句話說也就是要縮小聽力辭彙量和閱讀辭彙量之間的差距。 3 句法結構 掌握不同的句型結構,有助於正確理解其所表達的功能和意念。如:表示建議;表示同意;表示不同意;表示條件或假設;表示比較關係;表示因果關係;表示讓步或轉折關係的結構:等等。 4 口語與書面語 由於聽力理解主要測試的是考生獲取口頭信息的能力,特別是其中的對話部分,因此考生在平時學習中要留意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表達方式、用詞、句型結構等方面的不同,及口語體的特徵如省略、重複等。
(自上而下模式):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語音、語法、句子結構和辭彙等是直接影響並決定聽力理解力的主要語言因素。而實際上,影響聽力理解力的因素遠不限於這些。長期記憶的中的非語言信息,特別是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在聽者的聽力理解(即解碼)中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 在實際聽力的過程中,聽者必然首先利用語言知識來解決問題,如果聽者語言基礎薄弱,則很難對聽到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在語言知識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聽者只好動用相關背景知識,它可以補救語言知識的不足。 成功的聽話者善於利用頭腦中固有的知識和頭腦以外的知識來理解他們聽到和看到的東西。那種使用頭腦中固有的知識,即非字面語言進行理解的方法,就是我們所說的聽力理解中的方法。自上而下的模式突出整體結構的識別,強調長期記憶中存留的背景知識經驗在理解中的作用,是一個預測→檢驗和證實的不斷往復的過程。預測是解碼的方式,證實是解碼的結果。聽者已具備的背景知識就像一幅地圖貯存在長期記憶中.聽者把接受到的新信息與這幅地圖進行比較,分析,看兩者是否吻合,以便正確理解篇章的意義,做出相應的反應.具體說就是: 1 物質層面文化因素對聽力理解力的影響 物質層面上的文化是一種較低層次的文化內涵,是文化結構的外層。它所涵蓋的主要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建築物、日用品、服飾、食品、交通工具等客觀存在物。 2制度層面文化因素對聽力理解力的影響 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學習者,由於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在交往過程中常常會存在信 和理解上的障礙。中西文化在各自的教育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節日、 習俗、交往中的稱呼、問候、聊天以及對答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模式,表達的方式也不同。 如果照搬母語文化然後對等套用到目的語文化表達中,肯定會影響正確的聽力理解。此外,制度層面的文化因素還包括更身層次的目的語國家的傳統文化在生活中的折射。 3精神層面文化因素對聽力理解力的影響 精神層面的文化因素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一個民族的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民族特性等。

練習

1 選擇真實的聽力練習材料,實現教學手段的“多媒體化” 認知心理學認為,“多重感官同時感知比單一感知或只用聽覺的學習效果更全面、更 深刻,也更有利於保持”。因此,要提高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效果,一、 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創造出融真實性、交際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的語言環境。二 、要儘量選擇真實的語言材料,通過大量的信息刺激促使學生在交際中習得語言。而且,聽力 訓練材料的內容,形式要豐富,多變,既有對話,講座,也要有演講,廣播,既有錄音也要有影視 節目,不僅要有英美加澳等國人士的口音,也要有印度人,南非人講的英語.這樣才能熟悉不 同口音,性別,年齡,國家的讀音, 達到提高聽力的目的. 2 重視聽與說,讀,寫的關係 聽力練習要適當增加對話,討論等口語交際活動,因為這樣即可以矯正和強化頭腦中音義記憶,又可以練習辯音,此外還可以進行讀寫練習,以讀寫促聽力,通過閱讀和和寫作可以加深對詞義,語法等語言現象的理解和記憶,增加語感,促進聽力能力的發展. 3 精聽泛聽相結合 泛聽必須與精聽相結合,泛聽時注重的焦點是整段話語的大意,一般聽後能回答有關中心思想的問題即可;而精聽時注意的焦點則在於語言材料本身.精聽時連續聽音的最小單位可以是句子.把一個完整的句子拆成孤立的單詞進行聽力訓練不利於培養聽力能力,不宜提倡.只有精泛並舉,才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習者的聽力理解能力. 4 加強聽力技巧的訓練,培養正確的聽音習慣 所謂聽力技巧包括語音技巧和理解技巧.語音技巧包括連讀,弱讀,失去爆破,句子重音,意群劃分等;而理解技巧是指對所聽內容的檢索,預測,取捨等技巧.具體來說,聽力訓練應著重培養以下三種技能:有選擇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預測和猜測能力以及記錄能力.聽音時必須將注意力有選擇地集中在主要內容,主題思想,及關鍵字上.同時,聽音要聯繫上下文,用詞的含義及語調等的變化,對某些沒聽懂的部分進行合乎情理地猜測,也可以根據前文提供的線索對某些未知因素進行預測. 5積累文化背景知識
語言學家拉多在《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 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英語學習者在平時除了必須積累英語語言知識,打下紮實的語言基本功外,還必須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國家人民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及生活方式,擴大知識面,增加信息庫的容量。語言學習隱含了文化學習。因為背景知識可以成為頭腦中固有的知識.我們掌握的背景知識越多,就越容易抓住聽力材料的內容,所需要提供的信息也就越少,理解力相應也就提高了。 綜上所述,影響聽力理解力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語音、語法、辭彙、結構等語言因素外,對文化背景知識這一非語言因素的認知也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對於文化在其三個層面上對聽力理解力的影響,更是值得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多加重視,以便利用聽力課啟發學生的文化認知,幫助學生提高英語聽力理解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