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王金剛經

集王金剛經

《集王金剛經》是唐代由唐玄度篆額,唐玄序模集,邵建刻墨拓,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集王金剛經
  • 名稱:集王金剛經
  • 類別:墨拓
  • 年代:唐
基本信息,主要內容,

基本信息

【名稱】集王金剛經
【類別】 墨拓
【年代】
【文物現狀】 現藏故宮博物院
【簡介】

主要內容

《集王金剛經》,墨拓,剪裱上下冊。上冊30開,下冊22開,每半開縱26.5cm,橫15cm左右。裱本每行10字,細察行間並無接縫,可知碑文原分上下若干層,為傳拓後裝卷方便。
《金剛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傳入中土後至唐代已有6種譯本。唐文宗李昂時,弘農人楊0490.gif又對此經進行了一番刪節纂集,號稱《新集金剛經》,世稱“七譯本”。楊氏自為序言,又請鄭覃、柳公權等8位大臣分別題了經贊,以八分書上石,在上都(長安)興唐寺中安立。太和四年(830年)七月,知內侍省事、弘農郡開國公楊承和奉宣具狀,將此“經本”進獻皇帝。八月,文宗將其編入《藏經目錄》,並認為“初刻八分之體,讀者多誤”,命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重刊,至太和六年(832年)春功畢。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因而王字成為有唐一代最為風行的書體。鹹亨三年(672年),長安弘福寺沙彌弘仁首先採用“集字”的方法,匯集王羲之的行書單字刻成《集王聖教序》碑,對於王字的普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後來沿用其法者不斷。此碑為奉旨集王,模勒精良,自是與眾不同。明代大書法家陳繼儒甚至認為它的可信程度超過《集王聖教序》:“文皇《聖教序》千餘言,懷仁集右軍書未免湊合。若《金剛》梵字無多,不必假借,其為逸少真跡無疑矣!”(上海博物館藏《集王金剛經》跋語)因為王字真跡久已失傳,因此唐人的響拓之本、集字之碑就都成為我們今天學習和研究王羲之書法僅存的珍貴資料。
此碑由唐玄度篆額,唐玄序模集,邵建刻。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唐玄序職銜為“朝請郎前行右衛倉曹參軍”,官階低微,生平已不可考。
此碑原石早佚,曾有翻本,而唐石原拓稀如星鳳,已知存世者唯此本及上海博物館本。此本除碑額失拓外,首尾完好無缺,拓墨黝然深厚,字口如新,即末尾字徑1厘米許的小楷書亦筆筆清晰。張彥生《善本碑帖錄》定為唐拓。徐鴻寶謂與敦煌出土之柳公權書金剛經紙墨相同,亦斷為唐拓。此碑拓原為寶墨齋王英孫舊藏,歸朱氏後,翼盦先生手為題簽,並5次題跋於冊之首尾。冊中鑑藏印有“衛周胤印”、“邰孫之章”、“地山堂收藏印”、“寶古堂”、“寶墨齋”、“安邑宋氏家藏”、“翼盦鑑藏”等。
文獻著錄主要有:宋歐陽棐《集古錄目》、趙明誠《金石錄》、陳思《寶刻叢編》,清錢謙益《有學集》、葉奕苞《金石錄補》、葉昌熾《語石》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