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湖岡嶺古道

雁湖岡嶺古道

樂清雁湖岡嶺是一條清代古道,南北走向,起始於樂清芙蓉鎮雁湖社區凌雲村,終止於樂清仙溪鎮龍西社區砩頭村上砩頭,全程約5.8公里。路面平均寬度1.2米,用石塊築成,途經九盤、雁盪山風景區、雁湖、東宕、龍溜等地。古道沿山沿溪而建,地勢時而險峻時而平緩,兩旁山清水秀,草木葳蕤,蜂飛蝶舞,鳥語花香,流水潺潺,野趣盎然。沿途景點更是風光迷人,人文積澱深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雁湖岡嶺古道
人文歷史
從雁湖岡嶺的南端凌雲村開始,穿過雁湖村,便面臨一個岔路口,向右寶冠峰,往左梅雨瀑,南宋王十朋有詩詠梅雨瀑曰:“靈源東接雁池遙,裂石崩崖下九霄。雲斷青天倚長劍,月明泉室掛生綃。江聲雨勢三秋急,雪片冰花五月饒。休勒移文北山去,他年來赴石樑招。”清人梁祉游過梅雨瀑後,亦有詩道:“岩上飛泉高百尺,岩前碎玉擊寒石。青蘿濕處少人來,滿地莓苔鹿逐跡。”
雁湖岡嶺古道雁湖岡嶺古道
梅雨瀑瀑下有潭,隨梅雨瀑而叫梅雨潭。潭淺而廣,中有巨石橫臥,水清如碧,流水咚咚。再走大約1公里左右,又有岔路,右邊通往雁湖岡,往左可到羅帶瀑。通往羅帶瀑的是山中小路,曲徑通幽,前行再遇一條岔路,穿過岩石自然壘成的岩門,就到了羅布瀑,而往上走,則是陽明洞。
穿過岩門,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巨大的亂石,水從亂石中奔流而出,左轉右旋一段路後,靠右一塊平整的岩壁上鐫有民國樂清名士朱鏡宙的摩崖石刻,文曰:“永嘉梅雨清,邑人徐熙、徐聲豪、阮道鎔、蔡徴、蔡佐、何洵、金步揚、劉建甌、倪復中、張綱、應朱明、翁亦豪、朱俠、朱鏡宙、朱寶元,民國丁丑三月同來。朱鏡宙書。”
再前行幾步,一條小溪上築一石橋,名駱駝橋,左拐彎後的岩壁上,“羅帶瀑”三字赫然眼前。不遠處岩壁也有題款,為1935年國民黨陸軍中將羅卓英在溫州公署專員許蟠雲陪同下,來游雁盪山時題刻,文曰:“潘君耀庭,探得新瀑,導余來游,為名羅帶,並詠以為詩:石困雲母屏,水織羅紋帶。來上美人腰,飄飄仙子態。民國二十四年十一月嶺南羅卓英、黃岩許蟠雲書。”文中“潘耀庭”,名潘球,樂清人,民國年間因反對增稅與上司反目,辭職還鄉,因酷愛雁盪山水而發現了羅帶瀑。
與羅帶飛瀑相鄰的景點還有含珠峰與西石樑洞、西石樑瀑布。含珠峰,是兩峰之間夾著一塊巨石,像一塊明珠,不知被哪路神仙緊緊地含在巨唇之中。通往西石樑的路,一邊是小溪,一邊是山崖,小溪流水潺潺,山崖山花爛漫。拐過幾個彎就看見西石樑瀑布,從高達160多米的高崖上奔瀉而下,下刻有孫科所書的“幽泉”二字。
1934年,立法院院長孫科偕夫人,陪侍其生母盧太夫人遊覽雁盪,同行者有立法院秘書長梁寒操、孫科兒女等。盧太夫人游後,甚愛西石樑大瀑下的一方深岩水穴。故孫科在游後三年,書寄“幽泉”二字予樂清芙蓉人蔡履平,蔡遂著人刻於西石樑大瀑下。
雁湖岡嶺古道雁湖岡嶺古道
再前行半小時左右,可到梯形谷。在谷口的東南方,一峰拔地而起,高約100米,體圓色白,極似華表,因名石表峰。據傳清順治八年(1651),明末清初大思想家、歷史學家黃宗羲曾隱蔽此峰對面的絕壁間講學,宣傳抗清主張,進行抗清活動,並創立“雙瀑講學院”,傳授史學。
梯形谷地形山貌獨特,三面峰壁環合,幽深寂靜,遊人只能從二米多寬的洞中進入谷內。谷深約300米,其內鋪有一條100多級的石磴,看上去像一張雲梯,故名梯形谷。谷底左側嶂頂有個缺口,瀑水懸瀉,因谷得名為梯雲瀑。瀑下潭廣二三畝,潭水清澈透碧,倒影如畫。
1937年秋,蔡元培偕同吳稚暉、張默君、邵元沖、馬寅初等人來此遊覽。馬寅初經不住梯形瀑潭的誘惑,情不自禁地脫衣躍入潭中暢遊起來。蔡元培笑道:“此潭可有名稱?”吳稚暉接口戲謔:“洗馬潭。”一眾人等聽後,笑得前俯後仰,聲漫空谷,回音裊裊。
過了梯形谷,努力攀爬幾小時,就到達雁湖。雁湖位於雁湖崗,海拔977米,雁湖有六湖,總面積達300餘畝,氣象蒼茫闊大。雁盪山,一般是岩多於土,惟雁湖泥塗數丈,深秋蘆花競放,無異江渚,嘆為奇觀。徐霞客在遊記中說古時雁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秋雁歸時多宿於此”。清人方尚惠曾詠雁湖:“一望連大海,湖寒長似秋。空山歸宿雁,亂荻映滄洲。”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有道人在崗上賓秋洞內築石室而居,洞因名為道人洞。
時變景遷,雁湖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乾涸,僅留下數處淺水塘。昔日碧波,變成了一片黑色香灰土。清人程浩在《雁湖》詩中曾發出“人間此景應無二,欲請山靈覓水源”的慨嘆。為了恢復昔日雁湖面貌,1986年,雁盪山風景旅遊管理局對此湖進行了清淤復原,現已有10餘畝的北湖可供遊人觀賞。
雁湖土壤肥沃,又終年雲霧繚繞,宜於種茶,民國初年,潘耀庭等人曾於雁湖種茶2萬株。1956年,在湖上建立了茶場,廣種雲霧茶。昔日的“鴻雁之家”成了“雁茗之鄉”。雁湖的湖雖已不復往昔,而“雁湖日出”和“雁湖雲海”卻還是壯麗的奇觀。
古道終點為砩頭村,一條小溪——橫溪橫穿村前。鳥聲啁啾,溪流涓涓,鴨戲於水,農婦安詳淘米洗衣,竹林青翠欲滴,構成了一幅美麗安逸的田園生活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