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形類

雁形類是鳥綱雁形目(Anseriformes)所有種類的通稱。包括鴨、雁、天鵝及叫鴨等中至大型水棲鳥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雁形類
  • 外文名: anseriform
  • 目名:鳥綱雁形目
  • 包括:、雁、天鵝及叫鴨等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分布地點,生活習性,遷徙,馴化,雁形目科,

基本信息

雁形類 anseriform
鳥綱雁形目(Anseriformes)所有種類的通稱。
包括鴨、雁、天鵝及叫鴨等中至大型水棲鳥類。

形態特徵

【特徵】︰頭顱索齶型(上齶骨與齶骨癒合)和全鼻型(鼻孔後沿圓形);一對後胸骨切跡;每足4趾;翅上第4與第5次級飛羽間有間隙;初級飛羽11,最外側的一枚退化;油腺簇生;卵無斑紋,雛鳥孵出即被厚層絨羽。
鴨科的種類體多短粗,長度從不足30公分至略大於150公分,重量從約300公克至18公斤以上。
叫鴨體長70~95公分,重2~5公斤。鴨科具有獨特的扁寬的喙,上覆皮膚;尖端圓,常具突出的硬瘤,因此略成鉤狀;喙的邊緣常有細薄板用以幫助攫住食物或從泥、水中拖出食物。喙的形狀又因食物種類的不同而異。
雁類的喙大而堅,紅胸雁(Branta ruficollis)的喙則短小,僅用於食草,琵嘴鴨(Anas clypeata)的喙適於篩食,能取食水表面的矽藻那樣的小顆粒。鴨科的舌為肉質而厚。叫鴨科的喙短,稍尖,無片狀薄板,似母雞的喙,其舌角質。
鴨科的腿多短,位於軀體的後端,鴨類尤其如此,故步態蹣跚。秋沙鴨族的腿位置極近軀體後端,步行時軀體幾乎直立。硬尾鴨族的腿位置更後,且幾乎不上岸。前3趾間有蹼,後趾分離。鵲雁及夏威夷雁幾乎無蹼,適於樹棲或在起伏不平的熔岩層上行走。叫鴨腿長,蹼僅見於趾的基部。翅大小不一,少數種(如褐水鴨〔Anas aucklandica〕的奧克蘭島亞種)翅小不能飛。有的種(如樹鴨族)外側初級飛羽上有,飛行時發出呼呼聲。許多種腕關節上有角狀瘤狀突起,在叫鴨、距翅雁及湍鴨發達成距,前兩者的距用於爭鬥,湍鴨的距用於在急流中攀上溜滑的岩石。鴨科的氣管或直(雁、鴨)或成襻狀(鵲雁、天鵝)。啞天鵝(Cygnus cygnus buccinator, 即喇叭天鵝)的氣管最複雜。大部分鴨類雄性氣管基部有不對稱的膨大的骨質囊,故雌雄發聲不同。
雁形目的雄體有泄殖腔壁外翻形成的交接器官,便於在水中交配,對羽衣不表現兩性二型的種,可藉此鑑別雌雄及年齡。要鑑定年齡,檢查法布里奇烏斯氏囊(bursa of Fabricius)更為方便,該器官開口入泄殖腔,隨年齡增大而縮小。尾部有油腺,常用喙部刺激油腺並將油脂塗於羽衣上(同時整理羽毛)。眼上方有成對的鼻腺用以排泄鹽分,棲於海水或半鹹水的種類,鼻腺較為發達。

分布地點

雁形目在除南極洲外各大陸及島嶼繁殖。有的分布廣泛,數量以百萬計(如針尾雁〔Anas acuta〕及麻鴨〔Anas platyrhynchos〕,均廣布北半球),有的僅分布個別島嶼,數僅以百計(如夏威夷雁〔Branta sandvicensis〕及馬達加斯加白眼雁〔Aythya innotata〕)。多棲於淡水(至少在繁殖季節),尤喜岸線較長、水較淺、食物多的湖泊或沼澤。周期性的乾旱反會增加再度積水期的無脊椎動物數量。雁及天鵝為草食性,食陸地及沼澤中的禾草、莎草類,並掘食植物的根。其他種食魚及無脊椎動物。雁形目多能飛,啞天鵝可能是最重的會飛的鳥(可重達18公斤)。雁常成行或成V字形飛行。飛行速度一般為每小時65公里(40哩),遷徙時飛行高度300~600公尺。天鵝及大型的雁從水中上陸或起飛前要急游一段距離。兩種船鴨(Tachyeres屬)不會飛。小型雁類及鴨類能直接升空。

生活習性

雁形目羽毛不沾水,體內多脂肪,腿有力,足具蹼,故善游泳。均能潛水,2/3種類主要以潛水方式取食。潛水深度一般最多6公尺,時間多短於30秒。潛水時所需氧氣取自血液及肌肉中的氧合血紅素及氧合肌紅蛋白。此時體內積累的二氧化碳不會刺激呼吸。大部分雁形目動物群居,有發達的信號動作。又有各種炫示行為,如進攻炫示、求偶表演等。求偶表演極為發達且具種特異性,以避免種間雜交,這些不同的姿勢和動作已由行為學家一一命名。雁形目種類睡眠時將喙置於肩羽之下。
雁形目初孵出的幼雛會跟隨最初見到的大型活動物體,尤其是發出有節奏的聲音者。雁及天鵝壽命較長,配偶關係亦維持終生,鴨類壽命較短,配偶關係維持亦短。交配在水中進行,交配的雌雄個體與其他個體分離。許多種有領域行為。選擇巢址及築巢主要由雌體進行。巢多築於水邊陸上。麻鴨族常由裂隙或洞穴為巢,常利用原有的兔穴等。築巢材料多取自喙所能及處。雌體負擔孵卵,每於暫離覓食時胸部絨羽脫落,墊於巢內並保護其卵。每窩產3~12枚卵。卵殼白、綠或淺褐色,無斑點。許多種類將卵產於同種其他個體的巢內。南美的黑頭鴨(Heteronetta atricapilla)為專性巢寄生動物,將卵產於其他種的巢內。孵化期22~39日。幼雛孵出後即覆有一層絨羽,24~48小時內即能下水覓食,但至少一隻親鳥帶領幼雛。2~6周後絨羽代之以稚羽,5周至數月後才長出飛羽。早秋,飛羽長齊後幼鳥即離親鳥,但幼雁及天鵝在第一個冬季仍留在親鳥身邊。雌鴨孵卵時,雄鴨成群作換羽遷徙,到一定距離外脫去婚羽換上素色的「蝕羽」。雌鴨等卵孵出幼雛後方換羽。交配過的雁及天鵝雄體並不飛離,而與雌體一同換羽。叫鴨在沼澤地或淺水中築結實的巢,高可30公分,每窩產2~6枚卵。許多種間(尤其在人工飼育條件下)能雜交,許多種間雜種可育,亦可見屬間及族間雜種。

遷徙

雁形目多為候鳥,遷徙距離最長的是藍翅水鴨(Anas discors,營巢於北美北緯60°,越冬於南美30°,距離9,600公里)和舊大陸的北方琵嘴鴨(Anas clypeata, 距離11,000公里)。遷徙是本能行為,也有習得因素。可能體內有激素周期,體內「年鐘」與晝長同步,直接的啟動因素可能是氣候。定向能力有先天本能,亦依靠太陽及星辰的方位。若新的地點較為理想,則可成為雁類的新越冬地。若氣候好、食物充足,這些候鳥亦可停留在此而不遷徙。熱帶的一些種並不遷徙。在豢養條件下,鴨類壽命20年,雁及天鵝30年,但在野外,一歲以內的個體死亡率70%,成體為10~50%。其天敵除人外,尚有鴉、鷗、貂、浣熊、叢林狼、狐、地松鼠、蛇、牛蛙、狗魚、鱷類、鱷龜等。雁形目與人關係密切。其肉、羽及其他部分可用,又可能是某些由節肢動物傳播的病毒病的自然疫源地。許多種的形象出現於文藝作品中。

馴化

雁形目易豢養,但已馴化的種類不多。2,000年前中國已馴化綠頭鴨,今有17個品種。鵝(Anser anser)於4,000年前已馴化。東亞的Anser cygnoides亦馴化,有3個品種。以上2個種均俗稱家鵝。加拿大雁、啞天鵝及埃及雁(Alopochen aegyptiacus)已半馴化。北極及亞北極地區,普通絨鴨受到保護及集中以收取其絨羽又不影響其生存。許多種因捕獵、生境破壞或污染而生存受威脅,需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夏威夷雁於1950年僅剩50餘只,經夏威夷政府及英國斯利姆布里奇(Slimbridge)野禽托辣斯的努力,20年後增至千隻,其中數百隻放回自然生境。

雁形目科

世界性分布。始新世至今。喙覆以皮膚,邊緣有齒突,尖端有角質「嘴甲」;常有枕囟;拇趾常退化而位較高;舌厚,邊緣有棘狀突起;初級翅羽常同時脫換;雄體有交接器,約37屬,142種。
(1)始新鴨亞科(Eonessinae)。已滅絕。1種。
(2)羅曼維爾鴨亞科(Romainvilliinae)。已滅絕。1種。
(3)雁鴨亞科(Anseranatinae)。分布澳大利亞北部。1屬,1種
(4)雁亞科(Anserinae)。腿短至中等;頸中至長;前趾有蹼;拇指短位高;跗鱗網狀;羽衣、鳴聲及行為兩性相似;配偶聯繫及家庭生活持續時間長;每年換羽一次;植食性;翅中等度長,尖;尾短;均善游泳,許多種主要水棲。
1.樹鴨族(Dendrocygnini)。
2.雁族(Anserini)。
3.點斑鴨族(Stictonettini)。
(5)鴨亞科(Anatinae)。跗鱗盾片狀;雄體氣管有不對稱的膨大部;兩者鳴聲不同,通常羽衣及行為亦異;配偶關係及家庭生活維持時間短;一年換羽2次;雄體常換「蝕羽」及鮮豔的婚羽各1次;幼雛的絨羽有明顯花紋;雌體有「逗引」表演。
1.麻鴨族(Tadornini)。5屬,15種(1種滅絕)。
2.船鴨族(Tachyerini)。1屬,3種。
3.棲鴨族(Cairinini)。9屬,13種。
4.鴨族(Anatini)。5屬,40種。
5.潛鴨族(Aythyini)。3屬,16種。
6.秋沙鴨族(Mergini)。8屬,20種(2種滅絕)。
7.硬尾鴨族(Oxyurini)。3屬,8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