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

隴東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是1978年12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設立的學校最早的4個系室之一,現有教職工46人,其中專任教師40人;教授5人,副教授12人,博士1人,在職和在讀碩士11人,現在校本專科學生1144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隴東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
  • 創辦時間:1978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語言文學
  • 所屬地區:甘肅
  • 主管部門:隴東學院
概況,教學工作,科研工作,學生培養 ,

概況

中文系按照上級領導部門和學院的具體要求,確立的辦系方針是:規章建系、特色辦系、精品立系、創新強系。 中文系的本科辦學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以師資隊伍建設為保障,以課程改革為核心,以規範教學過程管理為重點,以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人才為目標,以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為契機,不斷加強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全面提高本科教學質量。
中文系的本科辦學定位是:立足隴東,服務甘肅,輻射全國,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適應基礎教育要求的語文教育優良師資為重點,積極發展適應不同層次需求的套用型人才;以本科教育為主體,適度開展語文教師繼續教育;以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建設為重點,不斷加強語言學科建設;積極開展漢語言文學本體研究、漢語言文學教育教學研究和隴東文化研究,力爭把中文系建設成為隴東地區語文教師教育基地、新聞與文化傳播人才培養基地和隴東文化的研究中心;綜合實力進入學院前列,並在省內形成一定影響。 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能適應基礎教育發展需要,具有紮實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寬知識面,受到科學研究初步訓練,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能夠勝任中學語文教學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語言文字工作者。
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的整體培養思路是:在培養目標指引下,通過多方向發展、分層次培養,鼓勵學生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探索,努力建構符合辦學定位和學生實際的立體多維專業教育教學模式。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學生的基本培養目標定位可以概括為“多方向發展、分層次培養”。具體內容是:指導多數同學全面掌握專業知識、加強從師技能訓練,為未來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奠定堅實基礎(一般占70%-80%);引導少數在文學創作、文藝宣傳方面有明顯特長的同學,向未來從事宣傳、文秘、管理工作等方向發展(一般占10%-20%);鼓勵專業功底紮實、學術研究興趣濃厚、某一學科方向成績突出的同學考研深造(通過一定努力達到10%-20%)。

教學工作

中文系現設定有漢語言文學教育本科、漢語言文學教育專科和現代文秘與公關專科三個專業;中文系針對當前社會對高層次和套用型人才需求量急劇增加的情況,將在3至5年內積極創建行政管理、新聞學等非師範類專業。 中文系專業建設規劃明確,教學計畫和教學大綱齊備,課程體系改革思路清晰、措施具體,教學檔案管理規範。中文系教師的教風是“紮實嚴謹、誨人不倦”;中文系學生的學風是“刻苦勤奮、學而不厭”。 中文系的課程教學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分為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三個部分。第一課堂以打好專業基礎為目的,傳道授業,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第二課堂以開闊視野、培養特長為目的,以興趣小組、文體活動、演講朗誦比賽為形式,促進學生成才;第三課堂以宿舍、校園為陣地,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培養學生形成健康、上進的人格。 中文系的課程設定及課程體系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強化公共基礎課,就是強化英語、計算機、三筆字、國語等課程的教學;深化專業主幹課,就是在教學中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語言文學類課程剔除陳舊內容、吸收新型內容、增加套用內容,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開拓視野,突出科學性、學術性;最佳化專業選修課,就是選用優秀教師,開出高起點、高品味的優質選修課程。 中文系有40餘項教學成果獲省、校級獎勵,其中《國語立體教學模式》獲省級一等獎;“中國古代文學教法改革”、“寫作學課程優質化建設”獲省級二等獎,有3人次分別獲農業部優秀教師獎、甘肅省優秀大學畢業生獎、甘肅省青年教師成才獎,這些成果和成績在省內同等院校位居前列。

科研工作

中文系的科研工作堅持“以教學促科研,以科研帶教學”的指導思想,本著“個人科研和集體科研相結合、突出專業特色和地方特色”原則,制定有詳細明確的《中文系科研工作管理條例》、《中文系科研工作規劃》。
中文系教師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0餘篇,其中國家級刊物8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50餘部,有30餘人次獲省、地、校科研獎勵。
在個人科研方面,中文系張劍教授、馬悅寧教授的科研成果尤為突出。張劍教授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在《文學評論》、《中國語文》、《孔子研究》、《詩經研究》等國家級刊物發表,關於詩經研究、易經研究、唐詩宋詞、先周文化及語言研究論文10餘篇,出版《敦煌曲子詞百首譯註》、《周易歌謠破譯》等專著5部,他的《敦煌曲子詞百首譯註》1991年經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後,在敦煌學研究界引起廣泛關注,北京圖書館的《文獻》雜誌收錄了上世紀百年敦煌曲子詞研究方面貢獻突出的包括王國維、唐圭璋在內的36位專家學者的專著、論文70餘部(篇),張劍教授及其《敦煌曲子詞百首譯註》被收入該目錄;他的《周易歌謠破譯》獲“紅旗渠杯”現代易學優秀著作獎。馬悅寧教授的《中國古代詩體嬗變論》以及唐詩研究專題論文40餘篇,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中文系教師在“十五”期間共承擔省、校級科研項目有詩經研究、中國古代詩味理論研究、巴金研究、現代主義文學研究、先周文化研究等10餘項。
2002年初依託中文系成立的“隴東文化研究所”,以“發掘隴東文化、宣傳隴東文化、建設隴東文化 、為隴東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為宗旨,內部分工具體,研究方向明確,研究規劃詳細,研究特色鮮明,1978年12月在隴東先周文化、隴東方言、隴東文化名人、隴東民間文學等方面已形成一定成果,研究所計畫在2008年左右出齊“隴東文化研究叢書”一套10餘部。

學生培養 

在學生培養上,中文系把國家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指定的培養目標具體化為“九大能力”。這九大能力是指:學而不厭的讀書能力,博聞強記的背誦能力,敏捷機智的思維能力,獨立鑽研的創新能力,文思如泉的寫作能力,即興成篇的演講能力,標準流利的國語表達能力,規範工整的三筆字書寫能力,熟練、精湛、超前的微機操作能力。 中文系培養學生的總體指導原則是“成長、成才、成功”。成長是指以全體學生為對象,緊扣專業特色和專業培養目標,使學生打好堅實的專業基礎,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中國小語文及相關學科的教師和語言文字工作者;成才是指以學有專長的學生為對象,指導學生髮掘優勢、培養優勢、發揮優勢,力爭在演講辯論、書法創作、文學創作、論文寫作等某一方面取得較為突出的成績;成功是指對畢業生的追蹤教育,為隴東地區的教育、文化事業提供服務。 建系至今,中文系共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4000餘名,他們在省內及全國的教育、行政、文化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從事教育教學、行政管理、文化宣傳、刊物編輯、文學研究、產品開發與行銷等工作,1978年12月據不完全統計,擔任縣處級以上領導職務的80餘人,擔任中學校長職務的200餘人,省級以上作協會員的作家、詩人30餘人,取得高級職稱者400餘人,被縣級以上政府及教育部門授予教壇新秀、教學能手、優秀教育工作者、園丁獎等榮譽稱號者300餘人,歷屆畢業生公開發表各類學術論文1000餘篇,文學作品2000篇(首),出版作品集、專著、教材200餘部。
建系以來,中文系根據專業特點,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文學創作、師範技能訓練。中文系先後成立了小溪、雁翎、黃土路、啟航、綠風、北地風等文學社團,主辦文學刊物,聘請陳忠實、雷達、雷抒雁、李雲鵬等著名作家講學指導,為繁榮校園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也團結了一大批校內外有志於創作的文學青年,為隴東地區、甘肅乃至全國輸送了優秀的文學人才。如李文華,她是中文系1985屆畢業生,先後在新聞、文化部門工作,現為甘肅作家協會會員、作協理事,公開發表小說、新聞通訊、雜記200餘萬字,她1993年出版的《重婚》後經多次重印、再版,在全國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她的《再婚》獲得2000年甘肅省委、省政府頒發的“敦煌文藝獎”一等獎。
建系以來,中文系在校學生髮表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2000餘篇(首),70%以上的在校學生有自編的個人創作集,這應該是中文系在學生培養方面最顯著的特色之一。中文系在校學生50%以上參加 全國、省內及學校舉辦的各類書法比賽、國語演講和朗誦比賽,師範技能競賽,袁曉岩代表甘肅省參加全國演講比賽獲二等獎,範文通代表學校參加全省師範生演講賽獲第四名,杜志華在校期間積極參加國家、省級書法比賽,畢業後在蘭州開辦青少年書法培訓學校,先後培訓學員2000餘名,被作為個人創業典型在《蘭州晚報》上予以介紹。
中文系對畢業生的“成功”教育還體現在為地方文化、教育事業的服務方面。從1978-1988年來,中文系先後為長慶石油勘探局、長慶石油采二子校、長慶石油幹校、平涼花所農中、涇川二中、崇信一中、合水城關中學、正寧一中、慶陽地區旅遊局、慶陽地區工會、甘肅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舉辦語文教育學、文學創作、國語培訓和測試、企業文化建設、企業公共關係、中學語文教材研究等方面的講座100餘場,聽眾累計3000餘人,在隴東地區受到廣泛好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