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尾村

隴尾村

隴尾村位於澄海區西部,瀕臨韓江東溪,是一個革命老區村,全村2039人,493戶,耕地面積500畝,是一個純農行政村。主要種植水稻,龍眼及適時果蔬。任上級黨政的正確領導下及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經過全村黨員民眾和外出鄉親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基本完成村道水泥路面,小農水排灌工程,村容村貌整改等基礎設施建設,全村的社會發展穩步推進,村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隴尾村
  • 外文名稱:longmei
  • 別名:龍美或里美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
  • 電話區號:0754
  • 郵政區碼:515824
  • 地理位置:位於澄城西北20公里處
  • 面積:耕地面積500畝
  • 人口:2100人
  • 方言:潮汕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粵D
  • 獨特民間風俗:搶石榴
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隴尾村
我們的家鄉隴尾村又稱龍美或里美,是上華鎮(原上外都)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原本稱莊湖心(現在的湖心村為林湖心,俗稱湖心仔者為許湖心),顧名思義,我村應為莊姓先民首創,當時有上下莊之分。歷經滄桑變化,逐漸形成如今的張、林、周、莊、朱、呂、黃、肖、楊等的格局。 我村位於上華鎮北邊,地勢較高每逢洪峰期,韓江急水直衝我村堤圍而來,是澄城一帶防洪前線。雖有地勢之險也有水頭之利。 村民精耕細作,農業曾經輝煌。五十年代甘蔗為澄海縣三個高產村之一。水稻、花生、香蕉也是知名高產區。牧、副、漁業等也是發展突出。二十多戶養母鵝專業戶,每群幾十多至幾百隻,有三分之一農戶養母豬,多的一戶三、四頭,魚苗和五工雜業、貨郎、商販都各有特色。
我村歷來人才輩出,清末一度有貢生林鶴高先生、秀才張仕潮先生等七人之多。民國期間有二位黃埔軍校畢業生朱木堅先生、林金泉先生。解放後十幾年時間我村國小是上華區成績最為突出者。三界國小畢業生參加全區會考,我村學生總成績平均和個人排名都在前列。特別是第二屆,全區幾百個考生中十名內除第二名是渡頭考生外。都是我校弟子,我校參考十七名排在最後面的也是位列全市第三十七,一時名聲鵲起。毗鄰十多村都有家長慕名送子弟來我村校就讀。
改革開放後,大中專入圍人數也是令人矚目大有後浪推前浪之氣勢。 我村是知名僑鄉,旅外僑胞有愛國愛鄉傳統,解放前有旅泰潮汕知名僑領林鑒中先生重修了潮汕扣齒庵,贊助村辦國小等善舉。七十年代有澄海旅泰同鄉會僑領肖義贈、周芝恬先生等鄉親帶頭捐建龍美華僑學校和修路。近期還有肖某偉博士、張照鑫先生、張謙益先生等作為旅泰澄海同鄉會名譽理事,繼續和廣大僑胞通過不同途徑和方式為愛國愛鄉做出貢獻。 我村是革命老區,早在二次大革命時就湧現出張漢渠、林紹滿等一批革命志士為革命事業流血犧牲。解放前夕,一批熱血男兒從海外、從學校、從本村各個不同渠道奔向鳳凰山投身革命,為祖國的解放和建設做出貢獻。而張添祿先生則在海外奔走革命險途,曾任寮國愛國戰線黨財政部副部長職位,為寮國革命事業做出豐功偉績,曾受周總理特邀回國探親及親自接見。
改革開放以來,我村村民紛紛外出創業打拚,在行政、教育、醫療、工業、商業、建築等各條線路上都取得驕人成績。遷入城鎮人口占全村四成左右,此比例為毗鄰最高。在上級和村鎮領導下,群策群力,村容村貌也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 新厝區新房林立,不乏高樓大廈。老厝區清理舊廁場、豬寮地改善衛生環境,植樹綠化,花圃美化。並且建了燈光球場,改良魚池水質等都卓有成效。現在道路通暢,213路公共汽車從澄城直通我村。我村體育活動較為活躍,文化生活又多姿多彩(如鑼鼓隊龐大隊伍組織成功)。這些成績都離不開每位村民的大力支持,為此作為隴尾村人而感到驕傲。
轉自游神紀錄片(部分)
原撰文:張兩營先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