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耳蟾蜍

隱耳蟾蜍

物種簡介:隱耳蟾蜍(學名:Bufo cryptotympanicus)隱耳蟾蜍B.c7 cryptotympanicus liu et hu; Cryptotype nal toad體較乾瘦。頭寬大於頭長;吻短,吻棱明顯鼓膜完全不顯;無犁骨齒;舌大,梨形,後端寬缺刻深。後肢較短,脛附關節達肩,左右跟部不遇,足比脛長,趾蹼較發達。皮膚粗糙,頭頂及上眼瞼散有小疣粒,背部小瘰粒少而圓,沿體背正中線兩側有兩行較大的瘰粒,前後間距不規則排列。耳後腺長橢圓形,長寬之比2:1。生活時體背灰綠色,正中有一條脊紋;自吻端始沿吻棱側下,有一條黑紋達眼前角或上眼瞼外緣;體側有一條黑帶紋;腹部及四肢腹面有黑色雲狀斑。雌性體長81-88m雄性略小,無聲囊。棲于海拔1650m山區河谷地帶。棲息地:分布於廣西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廣西龍勝。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隱耳蟾蜍
  • 拉丁學名:Bufo cryptotympanicus
  • :動物界
  • 兩棲
  • :無尾目
  • :蟾蜍科
  • :蟾蜍屬
  • 分布區域:廣西(龍勝)、雲南(綠春)
資料庫,簡介,生活習性,

資料庫

拉丁目名
Anura
中文目名
無尾目
拉丁亞目名

中文亞目名

拉丁科名
Bufonidae
中文科名
蟾蜍科
拉丁亞科名

中文亞科名

拉丁屬名
Bufo
中文屬名
蟾蜍屬
拉丁種名
cryptotympanicus
中文名
隱耳蟾蜍
拉丁亞種名

命名人
Liu and Hu
原始屬名

原始文獻
Liu and Hu,1962. Acta Zool. Sinica, 14. .;
同物異名
Bufo cryptotympanicus Liu and Hu; Bufo cryptotympanicus Liu and Hu; Bufo cryptotympanicus Frost, Grant, Faivovich, Bain, Haas, Haddad, et;
海拔上限

海拔下限

特有種

國內分布
雲南(?),廣西,
資料來源
CoL China 2009

簡介

隱耳蟾蜍雄蟾體長69—83毫米,雌蟾75—98毫米。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棱上有長疣;頰部向外傾斜,一般無凹陷;鼻孔略近吻端,鼻間距略小於眼間距;鼓膜小而明顯;舌長橢圓形,後端無缺刻。前肢較長;指端尖賀,指側微具緣膜;指長順序3、1、2、4;關節下瘤成對;掌突二,圓形。後肢粗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雌跗則多達腋下;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脛長;趾略扁,趾端尖圓。脛跗關前達肩部,雌跗則多達腑下;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脛長;趾略扁,趾端尖圓;趾側緣膜顯著,基部相半蹼;關節下瘤成對;內躔突大,外躔突小而圓。皮膚極粗糙。吻棱上的長疣與上眼瞼內側之大疣很明顯;頂有許多小疣和少數大疣,眼瞼上密布小疣;耳後腺大,長橢圓形;體背面有不同形狀和數量的瘰粒;體側滿布小疣,基間散有少數瘰粒;有跗褶麻省理工學院數不甚明顯。除掌、躔及跗部外,整個腹面滿布小疣。

生活習性

隱耳蟾蜍,該蟾生活在海拔1700—3700米的耕地、林緣及高原草地。夏秋之妹,白天常隱匿於草叢、灌叢、石塊下或土隙內;黃昏後外出活動,尤其是雨易於見到。在水中游泳或在陸上都很緩慢。西寧地區,這種蟾蜍多於3月下旬出蟄,即進入靜水域中,開始產卵,持續至5月,其產卵其約兩個月。卵產於水深20厘米左右、水溫8—15攝氏度,pH值6—7.4的靜水坑內,抱對時,蟾抱位雌蟾的腋部;雌蟾緩慢爬行,將同時排出的二條卵帶纏繞於水下雜草、枯枝或石塊上,產卵完畢兩性分離,雌蟾先離水上岸。它們能大量捕食各種害蟲,如鞘翅目、雙翅目、鱗翅目和直翅目等昆蟲及其幼蟲同時變天食一些象螵蟲、蜜蜂和蚯蚓等有益動物,但以食害蟲為主。一般於9月下旬或10月初開始潛入水底淤泥或枯枝爛草里以及陸上的土隙里越冬;於明年3月下以後出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