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山石刻

隱山石刻位於桂林市區西山公園內, 隱山石刻分布於朝陽、北牖、夕陽、嘉蓮、白雀、南華六洞,形制為摩崖,其中唐代6件,宋代32件,明代10件,清代24件。

現有石刻85件,其中唐代8件,宋代31件,明代12件,清代27件,無年代可考的7件。最早為唐寶曆元年(825)刻在北牖洞的《李渤吳武陵等人隱山遊記》,是吳武陵“奉命操筆,倚岩敘題”的,故碑面未經加工。《遊記》說隱山“山有四洞”,說明當時還未經開發。隱山自李渤開發後,形成六洞,即朝陽、夕陽、南華、
白雀、嘉蓮、北牖六洞。據明代張鳴風《桂勝》說:“各洞有隸書三字額,疑李渤所書”。北牖洞口,還有宋代理學家張 “招隱”二字題刻。石刻中內容較好的還有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呂願忠的“六洞”詩,開慶元年(1259)李曾伯的《游隱山詩》,時代嘉靖三十六年
(1557)周於德的“六洞”詩,和清代曾燠、胡與玲、曾在埏等人的作品。清嘉秋二十四年(1819)刻於招隱洞口的《隱山銘》,是名重當世的學者、兩廣總督院元的作品。此文作於正月二十日——阮元56歲生日,他說:“近年所駐之地,每於是日避客獨往山寺”,“是日避客於此山,貫行六洞,竟日始返”。身為總督,生日避客,亦屬難得。其它石刻如記事、題名、題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