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伏礦床

隱伏礦床

隱伏礦床(Concealed deposit)是指在地表很難找到任何找礦標誌、礦化信息、控礦因素,或被成礦後的沉積物、熔岩所掩蓋,或由後期構造作用而錯斷掩埋,或自身在深部環境形成所致而形成的礦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隱伏礦床
  • 外文名:Concealed deposit
  • 學科:礦床學
  • 特徵:在地表很難找到任何找礦標誌
  • 條件:被成礦後的沉積物、熔岩所掩蓋
  • 性質:較難預測開採的礦床
簡介,特點,分類,研究意義,礦床預測理論,

簡介

國內外學者對隱伏礦床的定義和分類一直沒有統一的認識。最初是指地表無露頭的礦體,與露天礦相對,是隨著地表找礦難度越來越大和找礦重點轉向深部探尋這一形勢而提出。池三川(1988)認為隱伏礦床是埋藏於基岩中受到或未受到現代切割作用、沉積物覆蓋的所有礦床(體)。

特點

隱伏礦床具有隱伏性,決定了勘查技術的間接性、高風險、高難度。應多運用地化地物多元技術方法,轉變傳統的找礦觀念;在成礦預測理論指導下,運用有效的預測方法和技術,預測隱伏礦床,提高準確性、降低風險;在3S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借鑑經濟領域的大數據模式,重新認識、總結和探索隱伏礦床預測理論和勘查技術方法與大數據間的契合點,對成礦預測理論與方法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分類

國內外對隱伏礦床(體)的分類尚不統一。國外流行的兩種,一種是按礦床實際出露的情況提出隱(盲)礦床的四分法:覆蓋礦床、掩埋礦床、掩覆礦床、隱伏或盲礦床;另一種是美國學者Peters(1976)按礦床成因類型的五分法:盲礦體、淋濾礦體、分帶礦體、削蝕礦體、被隱蔽礦體。國內的有關分類,施道林(1987)的三分法:假隱伏礦、似隱伏礦、真隱伏礦;池三川(1988)按埋藏方式提出分類四分法:盲礦體、覆蓋盲礦體、埋藏礦體、埋藏盲礦體;梅燕雄(1995)按礦床自身的綜合特徵提出的五分法:準隱伏礦床、半隱伏礦床、覆蓋礦床、隱蔽礦床、盲礦床;劉家遠(2002):按礦床成礦後的變遷特徵進行三分法:隱伏礦床、覆蓋礦床、半隱伏礦床。

研究意義

在出露礦、淺表礦找礦時期,由於找礦方法與技術的成熟,各學科只要遵照找礦規範行事,就能找到礦床,找礦猶為工業產品的“生產”,因此找礦關注的重點是野外實物工作量與山地工程量,投入越大,找礦越多。隱伏礦找礦最大的不同,是失去了直接信息,當淺部成礦環境與深部不同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測都失去了前提;找礦往往是在缺乏礦產信息,甚至單憑一些構想或直覺開始的,隱伏礦找礦更像是一項科學研究,即對構想進行求證。顯然,這是一項高風險、高投資的項目,據國外初步統計,發現一個隱伏的賤金屬礦床的投資,比發現一個出露、淺表的貴金屬礦床高達 10倍以上。為了避免高風險帶來的巨大的損失,找礦投資的注意力,由原先的工作量、工程量轉向找礦思路的科學性,投入方法與工作量的合理性,探測信息、資料的可靠性,多學科綜合研究的實效性,以及布鑽驗證的目的性等,重大技術環節的把握與環節的轉換。隱伏礦找礦將從個人找礦、單學科找礦,轉向多學科互補、合作的整體找礦,由於找礦的基礎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隱伏礦找礦隊伍的體制、機制、管理與人才需要等方面,必將發生重大的變革。

礦床預測理論

一般認為隱伏礦床預測是一項晚於通常意義上的成礦預測之後開展起來的成礦預測,是成礦預測基礎理論的一部分。成礦預測理論是隱伏礦床預測的指導理論,在隱伏礦床勘查過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而新的圖件處理與存儲軟體將過去的紙質基礎地質圖件進行矢量化集成,形成基礎地質大數據,可巨觀地研究不同尺度的地質單元以及相同地質單元上不同地物化遙數據特徵,也可被套用於大範圍內成礦帶整體研究來尋找遺漏或外推未被發現的成礦遠景區,使得大數據成礦預測成為一種趨勢。可依據全球不同礦種的儲量數據匯總形成儲量大數據, 對大型超大型礦床提出新認識,並依據大數據劃分不同的成礦帶和成礦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