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日性斜視

是指眼位內斜與正位(或輕微內斜)交替出現且有明顯規律的一種斜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隔日性斜視
  • 外文名:Every other day strabismus
  • 病因:控制眼球運動中樞神經系統受傷害
發病機制,生物鐘機制學說,大腦優勢學說,眼球運動中樞控制失調學說,融合機制失調學說,

發病機制

關於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暫時還不明,綜合國內外20餘篇論述,一共有如下4種學說。

生物鐘機制學說

不少學者認為本病與機體正常“生物鐘”現象障礙有關。生物鐘現象是生物界在億萬年發展進化過程中,感知外界環境周期性變化,調節自身生理功能,以適應環境所形成的一種節律性現象,猶如自然界晝夜交替,四季變更。但近年來有人對數例周期性內斜視患者進行觀察,結果在同一天內各例眼位不盡相同,故認為生物鐘機制不能解釋所有周期性內斜視的特徵。

大腦優勢學說

Roper-Hall等推測周期性內斜視可能與大腦優勢的變更有關。表現於不特別選用某隻手的患者。這些現象可能表明大腦半球一側的活動並非始終對另一側保持優勢。此種學說到2018年仍未被多數學者證明。

眼球運動中樞控制失調學說

Reehter曾提出周期性內斜視患者的上丘腦或其他中腦核可能有缺陷的假設。經數例臨床觀察有如下幾點支持此學說:
(1)病人伴有感覺異常和(或)嗜睡、尿頻、腦電圖異常等。
(2)多數病例發病前都有發熱、驚嚇、生氣、外傷等誘因。
(3)病程中因生氣等可使周期規律發生變化或紊亂
(4)全麻後患者眼位變為正位。
根據這些現象認為本病的病變部位當在控制眼球運動的中樞神經系統。

融合機制失調學說

有人根據周期性內斜視最終發生恆定性內斜視的規律提出了本病與融合機制失調有關。認為本病大多數患兒都有不同程度的遠視,由於遠視經常需要調節,從而相應地增加了輻輳作用,使眼球易向內偏斜,所以在出現顯性斜視之前可能就有較大的內隱斜,由於外融合力加以控制,使眼位不發生偏斜,後因某種原因,如精神或心理因素、外界環境及內在疾病等因素破壞了眼位的平衡,使外融合力對內隱斜的控制失調而出現隔日性、間歇性或者恆定性內斜視,這3種斜視的發病機制應該說是相同的,只是表現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前二者最終亦可發展為恆定性內斜視。本病的病程目前尚無明確報導,Burian曾指出周期性內斜視可在4個月到數年之後變為恆定性內斜視。國內曾報導2例,分別在5年和16年後變為恆定性內斜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