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

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DSFP)系源於成纖維細胞或組織細胞,起源於真皮,緩慢生長的腫瘤,目前腫瘤起源不明。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多發群體:中年人
  • 常見發病部位:軀幹及四肢
  • 常見症狀:軀幹及四肢等處有硬性斑塊,膚色或暗紅色等
病因,臨床表現,病理表現,診斷,治療,

病因

病因和發病機制不明。

臨床表現

患者通常為中年人。該瘤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但多發於軀幹及四肢,腹側多於背側,近心端多於遠心端,少見於頭面部、頸部,掌跖不受累。10%~20%病人訴發病前曾有創傷史。病程緩慢進展,開始為硬性斑塊,膚色或暗紅色,皮面微凹似萎縮狀,而瘤周圍皮膚淡藍紅,以後出現淡紅、暗紅或紫藍色單結節或大小不一的相鄰性多結節生長,呈隆突性外觀,大小自0.5~2cm,且可突然加速生長而表面破潰。少數瘤體見有點狀色素,被稱為色素性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或Bednar瘤。隨著腫瘤增大而疼痛明顯。該病呈局部侵襲,偶有廣泛播散,但罕見轉移。

病理表現

瘤細胞和膠原纖維常呈席紋狀、車輪狀、編織狀、旋渦狀或束狀排列。上述比較特殊的細胞排列方式有助於DFSP的鑑別診斷,但是它們並非是DFSP所特有的,不能單獨作為確診依據。在DFSP中偶見巨細胞、黃色瘤細胞、泡沫細胞、炎症細胞和出血壞死。目前從組織病理上一般可將DFSP分為普通型、黏液型、纖維瘤型、黑色素型、巨細胞纖維母細胞瘤樣型、萎縮型和混合型等多種類型。由於DFSP的組織結構通常不典型,並且在較重或復發的DFSP中常見形態多樣性,其病理診斷,尤其是早期確診,是比較複雜和困難的。

診斷

組織學特點和臨床資料是主要的依據,免疫組織化學檢查有助於鑑別診斷。在免疫組化染色中,DFSP瘤細胞對波形蛋白(Vimentin)呈強而瀰漫性的陽性反應;CD34一般呈強而瀰漫性的陽性反應,陽性率為72%~92%。溶菌酶(Lysozyme)呈局灶性陽性反應;平滑肌肌動蛋白(SMA)在DFSP的表達陽性率為50%~95%,但是其表達常不穩定並且常呈局灶性。

治療

Mohs顯微外科切除,復發率為2%;廣泛切除的患者其復發率可達11%~50%。手術切除,手術邊緣應距瘤區外3cm及作深筋膜切除可減少復發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