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婭懷洞遺址

隆安婭懷洞遺址

隆安婭懷洞遺址位於廣西隆安縣喬建鎮博浪村博浪屯,為新石器時代大石鏟遺存的代表性遺址。

2018年,考古人員在對隆安婭懷洞遺址進行了3個年度的連續發掘後,已有一系列重要發現。除出土1萬多件文化遺物外,還發現了距今約1.6萬年前的墓葬及包括完整頭骨在內的人類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隆安婭懷洞遺址
  • 出土地點:廣西隆安縣喬建鎮博浪村博浪屯
  • 館藏地點:廣西隆安縣喬建鎮博浪村博浪屯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考古挖掘,發掘單位,遺址概況,發掘概況,遺址斷代,研究價值,

考古挖掘

發掘單位

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 隆安縣文物管理所

遺址概況

婭懷洞遺址位於隆安縣喬建鎮博浪村博浪屯的一座孤山上,距離隆安縣城13公里。,婭懷洞遺址於2014年發現,總面積約100多平方米。發掘從2015年6月開始,分為A、B、C、D四個區,發掘深度近8米。
遺址東北面近1公里處是新石器時代大石鏟遺存的代表性遺址——大龍潭遺址。東南面1公里是右江,附近有天然水塘,前面是平坦開闊地,自然環境優越。
該遺址是一處石器時代洞穴遺址。2014年發現,總面積約110平方米,由前洞廳和內洞兩部分組成。洞廳為一高大的岩廈,長和寬均在10米左右,洞口朝西,高出山腳23米;內洞長約8米、寬約3米。
為了為配合廣西壯族自治區那文化(稻作文化)研究課題,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於2015年5月至2017年9月對遺址進行連續三個年度的考古發掘,同時對遺址被後人擾亂部分的堆積進行了清理。發現舊石器時代墓葬和人骨,出土文化遺物上萬件,取得重要收穫。

發掘概況

發掘方法 發掘工作嚴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規程》進行。為了了解洞廳不同部位的地層堆積和文化內涵,探明是否存在功能分區,發掘分為A、B、C、D四個區,總揭露面積約50平方米。採用1米×1米規格的探方布控下挖,在自然堆積層內以5厘米為一水平層由上往下逐層揭露。採用全站儀對出土的遺物進行三維坐標定位。對挖出來的土用篩選法和浮選法全部進行處理,最大限度地收集各種遺物。此外,航拍、三維建模等技術也套用到此次發掘中。
地層堆積 A區發掘面積近12平方米,深達7.5米,均為舊石器時代堆積,共分為55層。其中第1層至第8層為文化層,出土遺物有打制石製品和水陸生動物遺存及植物遺存;第8層以下只出土動植物遺存。
隆安婭懷洞遺址
B區發掘面積16平方米,深4.2米(未挖到基岩),堆積共分為24層,各層都出土有文化遺物,其中第3層至第4層屬於新石器時代,第4層以下屬於舊石器時代。本區發現墓葬和用火遺蹟,出土大量打制石製品、少量磨製石器、骨器、陶片以及大量動植物遺存。
C區發掘面積6平方米,深1.2米(未挖到基岩),屬於舊石器時代堆積,分為11層,其中第1層至第7層為文化層,第7層以下只出土動植物遺存。本區發現用火遺蹟,出土打制石製品和動植物遺存。
D區發掘面積16平方米,深1米(未挖到基岩),堆積分為5層,其中第1、第2層為近現代文化層,第3層至第5層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層。本區出土數量眾多的石製品、少量陶片以及大量動植物遺存。
1、發現一座舊石器時代的墓葬,出土一具包括完整頭骨在內的人類遺骸。墓葬位於B區北部(T1106和T1206),大部分伸入發掘區(B區)北壁。而北壁剖面是B區最完整的地層剖面,緊靠洞廳岩壁,如果把整個墓葬清完,北壁大部分就被挖掉,剖面就無法保留。因此,我們只好部分擴方,清理墓葬的大部分,一部分仍保留在北壁裡面。從揭露的部分看,墓葬開口於第6層下,打破第7、第8層。墓坑大致呈長方形。墓葬保留較多的的人骨,包括頭骨和下頜骨以及部分體骨。頭骨出土時已破裂為多塊,經復原後幾乎完整。經14C測年,墓葬的年代為距今16000多年前。
2、在舊石器時代地層發現兩處用火遺蹟。在洞廳中後部擾土層下發現一處大範圍的用火遺蹟,範圍約為3米×4米,厚達10多厘米,部分延伸到C區第2層下。灰土中發現有包括玻璃隕石原料在內的各種石製品、燒骨等遺物。另外,在B區第21層也發現一處用火遺蹟,範圍為40×90 厘米,最厚近10厘米,裡面發現有炭碎、燒骨和石製品。
3、在B區發現距今16000年前的稻屬(Oryza)植物特有的植矽體;此外,在B區和C區還發現距今28000-35000年前的疑似稻屬植物植矽體。
隆安婭懷洞遺址
4、出土數以萬計的遺物。包括大量的石製品以及少量的蚌器、骨器和陶片;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的水陸生動物遺骸及植物等種類豐富的自然遺存。
石製品是此次出土的主要文化遺物,數量在10000件以上,包括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其中打制石器占絕大多數。原料多種多樣,除常見的砂岩、石英岩、石英外,還有廣西地區史前遺址中很少見到的燧石、玻璃隕石、水晶等。石製品種類包括石錘、石核、石片、斷塊、碎片、工具等;其中石片數量最多,部分石片有使用痕跡。打制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器型細小,多數標本在2-5厘米之間。工具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切割器等,其中刮削器的數量最多。部分工具有使用痕跡。磨製石器很少,種類包括石錛、石斧、石鏟、方形磨石和穿孔石器。
除石製品外,還出土少量的陶片、蚌器和骨器。陶片很破碎,難辨器形,分夾砂繩紋陶和素麵陶兩種。蚌器打制而成,器形只有蚌刀一種。骨器只有骨錐。
動植物遺存豐富。動物包括數以萬計的水陸生動物骨骼和牙齒,其中通過篩選和浮選後獲得的小動物遺存占了很大一部分。

遺址斷代

遺址的年代初步推斷為距今44000-4000年。依據地層的疊壓關係、出土遺物的特徵以及現有的測年結果,文化遺存大致可以分為四期。
第一期,舊石器時代。石製品均為打制的,未發現穿孔石器和蚌器。年代距今44000-30000年。第二期,舊石器時代。石製品均為打制的,出現打制的穿孔石器、琢打而成的方形器和蚌器。年代距今25000-20000年。第三期,舊石器時代。石製品和第二期基本一樣,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但蚌器數量增多。年代距今16300-16200年。第四期,新石器時代。除打制石器外,新出現磨製石器、方形研磨器和陶片。年代距今約5000-4000年。

研究價值

嶺南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的文化類型 婭懷洞遺址堆積深厚,文化內涵豐富,遺物眾多,延續時間長,包含了新、舊石器時代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且以1萬年之前的文化遺存為主。出土的文化遺物絕大多數屬於舊石器時代細小的打制石製品,石器總體上屬於石片石器工業系統,這與嶺南地區以往發現的打制石器屬於礫石石器工業形成鮮明對照,應屬於嶺南地區晚期舊石器文化中一種新的類型。這對於研究嶺南及東南亞地區更新世晚期人類行為及文化的多樣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隆安婭懷洞遺址
填補了右江流域史前文化缺環 發源於雲南的右江,其流域內發現了豐富的史前文化遺存。但舊石器時代除了早期文化特徵明顯、年代比較清楚外,中晚期文化一直模糊不清,存在缺環。而婭懷洞遺址出土大量具有確切層位、年代距今44000至10000多年的文化遺存填補了這一缺環,進一步完善了廣西史前文化序列。
中國新發現的晚更新世人類化石和墓葬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墓葬及人類化石在我國發現很少,而且多缺乏確切年代。婭懷洞遺址發現的墓葬是繼山頂洞人墓葬後在我國發現的第二處舊石器時代的墓葬。而墓葬中的人骨經專家鑑定同屬於一個個體,這是嶺南地區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具有確切地層層位和可靠測年的完整人類頭骨及體骨化石,這對於研究晚更新世晚期早期現代人群的多樣性、人群的遷徙與交流以及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埋葬習俗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發現世界最早的人類利用野生稻資源的證據 大量的考古證據揭示,栽培稻的馴化和稻作農業的起源起始於距今10000年前後,這應該是人類對野生稻資源長期利用的結果。此次在婭懷洞遺址發現了距今16000年前的稻屬植物植矽體為研究古代人類利用野生稻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也為探索栽培稻的馴化過程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
華南及東南亞地區晚期舊石器文化的標尺 廣西是連線東亞和東南亞的重要通道和兩地史前文化交流和傳播的走廊。考古發現表明,至少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以礫石石器工業為傳統的中國南方地區出現了以小石器組合為特徵的石片石器工業。細小石器組合在東南亞大陸舊石器遺址中也有一些發現。婭懷洞遺址出土的這套細小石器不僅在研究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南北方文化的關係增添了新的資料,而且該遺址幾萬年連續的地層堆積及豐富的文化遺存將成為研究華南及東南亞地區此類遺存的重要標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