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陵虎符

陽陵虎符

陽陵虎符,是秦始皇調動軍隊的憑證,用青銅鑄成臥虎狀,可中分為二,虎的左、右頸背各有相同的錯金篆書銘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意為此兵符,右半存皇帝處,左半存駐紮陽陵(今陝西鹹陽市東)的統兵將領處;調動軍隊時,由使臣持右半符驗合,方能生效。

符節是中國古代朝廷傳達命令、徵調兵將以及用於各項事務的一種憑證。目前所見最早的符節是戰國時期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陽陵虎符
  • 出土地點:傳山東臨城出土 
  • 館藏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 所屬年代:秦
  • 形制:長8.9厘米、寬2.1厘米、高3.4厘米
  • 用處:長8.9厘米、寬2.1厘米、高3.4厘米
虎符介紹,虎符,趣聞,《虎符》,

虎符介紹

相傳山東省臨城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虎符”為古代帝王調動軍隊之信和物。授予地方官吏或者統兵將領以兵權,既以虎符的左半授予,待要調動軍隊時,即派使臣持虎符的右前往駐地。地方官吏或統兵將領兩半虎符對合,驗明無誤,即應發兵。虎符盛行於戰國、秦、漢。此件為秦代之物。虎頸至胯間左右各有錯金篆書銘文兩行十二字,書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陽陵”。陽陵為漢景帝改戈陽後始有,梁思成.《梁思成全集.中國雕塑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3年.1月:74頁第三段.即今陝西高陵縣。此件銅質,為漢景帝授予駐守陽陵將領之虎符。此件因年代已久,對合處生鏽,現左右不能分開,整體形成一藝術品。伏梁首前視曲尾上翹。虎符字型謹嚴渾厚,風格端莊,筆法圓轉,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虎符

[附錄]戰國虎符趣聞
“符”是一種古代信物,傳說是周朝軍事家姜子牙發明的,是我國古代君主或皇帝授予臣屬兵權後調動軍隊的憑信物,多以青銅鑄造,因其狀呈虎形,故稱"虎符",也稱"兵符"。
據專家考證,虎符均由左右兩半組成,各自的銘文完全相同,其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則發給統領軍隊的將領。調動軍隊時,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將符相合,方能調兵。戰國時,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充分說明了虎符的作用。目前發現的虎符都是秦國的,共三件:秦新郭虎符、秦杜虎符、秦陽陵虎符。秦杜虎符是1973年在西安郊區山門口公社發現的,現藏陝西歷史博物館,高4.4厘米,長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頸有一小孔,虎作走動形,尾端捲曲。鍺金銘文九行、四十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土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雖毋會符,行也。"銘文最後一句,其意思是:如果軍情緊急。不必等會符,可以舉烽火報訊,立即行動。新郭虎符,現為法國巴黎陳氏所收藏。陽陵虎符,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三個虎符的銘文大致相同,有一點不同令人注意。新郭虎符,銘文稱"右在王",秦杜虎符稱"右在君。,而秦陽陵虎符則稱"右在皇帝",這說明這三個虎符出於秦的三個不同年代。秦國的國君先是稱王,這說明新郭虎符是在秦初製作;秦國只有惠文君一人稱君,所以,杜虎符是在惠文君在位時製作的;秦始皇開始稱皇帝,故陽陵虎符是秦始皇以後製作的。
陽陵虎符陽陵虎符

趣聞

有一件虎符的發現還很有趣。它是原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在重慶偶然發現的。抗戰期間,郭沫若在重慶,空閒之時,他喜歡逛逛地攤。有一天,他在地攤上發現了一件造型古樸的銅老虎,認為它可能是件文物,便隨手拿起來觀看,不想這銅老虎突然分成兩半,對文物素有研究的郭老馬上意識到這可能是兵符,隨即買了下來。拿回去之後仔細考證,果然是一件古代虎符。誰也沒有想到,一件極其罕見、極其珍貴的文物,就這樣戲劇性地被發現了。

《虎符》

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曾被許多劇種以不同的方式演繹過,自從郭沫若的話劇《虎符》出台後,其它的版本也就少見演出了。  郭沫若的五幕話劇《虎符》取材於《史記·魏公子列傳》,寫於1942年,1943年首演。該劇描寫的是戰國“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無忌)竊符救趙的故事。魏安厘王二十年(紀元前二五七年),秦國侵趙,形勢危急,趙國平原君的夫人(信陵君之姐)親自突圍到魏國求援。魏王的異母弟信陵君認為趙魏唇齒相依,唇亡則齒寒,因此,他固請魏王發兵救趙。魏王執意不肯,反勸趙降秦。信陵君親率三千門下客,前往救援。侯瀛建議竊取魏王虎符,憑符調用老將晉鄙統率的十萬魏兵。如姬夫人素來佩服信陵君“寬厚愛人”的品質和“合縱抗秦”的政治主張,也感念他替她報了殺父之仇,因此冒死盜符。信陵君佩符至晉鄙軍中,晉鄙疑,朱亥殺之,信陵君統兵八萬解趙之圍。魏王殺信陵君全家,信陵君之母魏太妃自殺。如姬逃出宮後,在父親墓前自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