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風箏

陽江風箏

陽江風箏是廣東地區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陽江背山面海,曠野遼闊,到處都是天然的放飛場。 每逢九·九重陽,秋高氣爽,正是鳶放飛的最佳時節,放風箏便成了民間最興盛的賽事。陽江是南國風箏之鄉為南派風箏的代表之一。廣東陽江市扎制的風箏,種類繁多,造型美觀,技術精巧,形神兼備,栩栩如生。不但放飛效果良好,而且形神兼備,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近幾年來在全國比賽中多次名列前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江風箏
  • 分類:傳統手工藝品之一
  • 產地:廣東陽江
  • 代表作:“靈芝”風箏
風箏流派,陽江風箏歷史,1986年,1991年,1992年,1993年7月,陽江特色風箏,沙扒重陽風箏,北京沙燕風箏,天津軟翅風箏,山東長串風箏,南通六角板鷂,

風箏流派

中國風箏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在風箏文化的不斷沉積之中形成了風箏的“五大流派”。
在風箏千年的不斷延續之中,在原來的“五大流派”中又產生了“南有陽江,北有濰坊”的這樣一種形勢。
在國內,陽江與山東的濰坊匹敵,南北遙相呼應,成為中國南北風箏實力最為強大,最有可比性的兩個流派。

陽江風箏歷史

1986年

陽江首次組織風箏隊,代表廣東參加在山東濰坊舉行的第一屆全國風箏比賽。此後,陽江風箏代表隊多次參加全國風箏比賽,至今,共獲得全國金牌90枚。成為中國風箏“南派”之首,與“北派”山東濰坊風箏比翼雙飛。陽江風箏還走出國門參加國際大賽,共獲得國際金牌12枚。陽江的“靈芝”風箏還被評為世界風箏十絕

1991年

陽江市建成南國風箏競技場,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可容納30萬人放飛,是目前全國最具規模的風箏放飛場。

1992年

在陽江舉辦的重陽風箏節,除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參加外,還有美國英國日本義大利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參加。

1993年7月

中國風箏協會命名陽江為“中國風箏之鄉”。
陽江風箏節陽江風箏節
陽江風箏的“龍頭蜈蚣”腰節上用帶有草根的莖作橫擔。橫擔的兩端沒有羽毛或紙穗,只用自然的草根當作阻尼,每個腰節下面有一紙舌,隨風飄動。這種風箏的設計製作採用“仿生學”原理,按“百足”類動物的生態,從頭到身軀、肢爪,形似傳神,巨者可達100多米長。放到高空時,能搖頭擺尾,栩栩如生,還能附加特技表演,如“龍吐珠”、“戲鞭炮”、“龍頭吐火”等,有聲有色。這種“龍頭蜈蚣”飛起來真如蚊龍出水,神龍飛天一般,可稱一絕。

陽江特色風箏

陽江市最有自己特色的風箏要算“靈芝”。這種風箏呈橢圓形,頂上是一片白雲,下面是一隻活蹦亂跳的小鹿,口含一靈芝草在不停跑動。風箏的頂端,用一根很薄的藤片塗上油,接在弓架上張開,在空中迎風“汪汪”作響,方圓數公里都能聽到它的鳴叫聲。它在飛行時類似硬翅風箏,可形成一對稍向下彎的“膀兜”呈弧形翼剖面。它的中間有一長桿,下扎鹿口靈芝的圖案,造型別致精巧又獨具特色,是傳統中國風箏中一個可與北京“沙燕”,南通“六角”媲美的獨特的品種。而且靈芝風箏上帶長弓,緊張藤弦,風吹弦鳴,聲傳天外,是名副其實的“風箏”。靈芝風箏還有很多變種,如“蓮花荷葉”等。1990年,在第七屆國際風箏會上,陽江市取材於民間傳說白蛇傳扎制而成的“靈芝”風箏,被評為“世界十絕風箏”之一。
陽江風箏陽江風箏
除“靈芝”、“蜈蚣”外,陽江風箏的最大特色便是“花草鷂”。這種風箏的民眾扎制基礎最廣,品種也最多。從花草魚蟲、鳥獸動物、人物圖像一應俱全,常見的有雙桃、雙鳳、石榴、百鳥歸巢、孔雀開屏等。
陽江市由此被稱為“紙鷂城”。

沙扒重陽風箏

陽江是著名的風箏之鄉,平時重陽節陽江人一般會在鴛鴦湖舉行盛大的風箏比賽,但是這種盛會卻缺少了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句裡面的那種“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境。由於以前信息技術的落後,很少有人知道地處陽江西南部的沙扒灣對重陽節的狂熱程度是何等的熱烈,比之於陽江更是有過猶不及。沙扒灣左側是一座南北走向的白額嶺,地勢150米高左右,正是白額嶺占有利於登高的優勢,90年代的沙扒灣鎮政府每到重陽節都會起到帶頭大哥的作用組織全鎮各級機關、中國小校、企業單位悉數出動舉辦一年一度的重陽盛會。
沙扒白額嶺沙扒白額嶺
由於舉行的風箏比賽有獎金等物質的獎勵,因此很多中小學生都很熱衷自己親手製作一隻風箏參加比賽,正是熱衷於此,當時製作的風箏可謂是百花齊放,種類繁多,時隔多年相信很多人都忘了很多當時很有特色的風箏的名稱了(即使當年是個狂熱的風箏迷),那時候做風箏所需的材料竹子供不應求,要想買一根很好的竹子要跑到很遠的農村去找竹子。由於風箏比賽有規定外觀造型的颱風要求,很多人都在風箏的棉紙上面畫了很多別出心裁的美麗圖案。因此製作風箏不僅是要求對削竹子有一定的嫻熟技巧,更是考驗一個風箏製作師的審美感觀要求。技術高超的人製作出來的風箏放上天后是不需要帶尾巴的,因為有的人製作的風箏有時會頭重尾輕,不帶上尾巴風箏就會打筋斗。當然也有人做的會出現頭輕尾重的風箏出來,但是很少見,因為頭輕尾重的風箏無論風多大是放不上天的。
記得當時的比賽規定是風箏分:硬翅、軟翅兩大類。按年率級別又分國小組、國中組、成人組。
常見的硬翅類風箏有:雙桃、靈芝等。
常見的軟翅類風箏有:沙燕、喇叭褲、老鷹等、龍莉、雙鳳、石榴、百鳥歸巢、孔雀開屏等。
還有怪胎類的風箏有:百足蜈蚣、天女散花、豬八戒、魚蝦蟹等
在90年代的沙扒,在重陽節前的一兩個星期前是每位學生最為興奮的時候。大家三三兩兩都各自組織自己的一小團體商量好AA制合夥買好重陽野炊的美食材料飲料等、各自都會把家裡的凳椅桌等搬到白額嶺上去,有些人為了占個好位置,一般會提前幾天開著自家的小車將家當搬到嶺上甚至會與白額嶺上面的孤墳陪伴幾天。重陽節那天的白額嶺上面真是車水馬龍,人聲吵雜,甚是熱鬧,幼至剛出生的嬰兒長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這一天都匯集都這個白額嶺上,鎮上反而是空空蕩蕩的成了空城計。那一天相信每一個野炊的人旁邊多少會陪伴著一座孤墳,但是大家甚至小孩都不會害怕,因為相信先人也會因為這一天人氣高漲而高興。
沙扒重陽風箏比賽沙扒重陽風箏比賽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樣的記憶永遠的停留在每個沙扒人的心目中,沙扒鎮的老齡化日益嚴重加上如今的鎮政府和中國小校對於如今的問責制度的恐懼以及沙扒漁業經濟日益低下,因此如此盛會沒一行政單位願承擔組織責任和贊助。
沙扒重陽風箏比賽沙扒重陽風箏比賽

北京沙燕風箏

北京風箏品種很多,傳說曹雪芹所著的“南鷂北鳶考工志”中就有40多種扎法,現存的一本“北平風箏譜”中收集了200餘種北京風箏。
在眾多的北京風箏中,有一種性能最好,對全國影響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風箏,那就是外形像一個“大”字形的“沙燕兒”(或稱“扎雁兒”、“沙雁兒”等)。
“沙燕兒”的頭是燕子頭的平面變形,它的眉梢上挑,兩眼有神,被賦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對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會想到燕子。它比真燕子更可愛,人們按照大家都喜歡的“大胖小子”,紮成了胖沙燕和雛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條秀美的少女,紮成“瘦沙燕”。
按照恩愛夫妻紮成“比翼燕”。人們在沙燕的膀窩、腰節和前胸、尾羽等處加上蝙幅、桃子、牡丹等吉祥圖案,以寓意著幸福,長壽和富貴等美好的願望……
這樣,人們把一個原來是黑色的燕子,變成了五彩繽紛,生動活潑,充滿了人的精神的燕子。它就是經過了這樣一個由擬形到擬神,由擬神到擬人,又由擬人到超人的發展過程,而形成了如今的程式。在這個程式裡面,可以千變萬化,容納極其廣闊豐富的內涵,但又萬變不離其宗,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兒而不是別的什麼。
“沙燕兒”的結構簡練,只由5根竹條組成主骨架,它的翅膀由上下兩根竹條在端部彎曲而形成形狀特殊的“膀兜”。這能使沙燕兒在風小時能起,風大時也能穩,其飛行性能優於其他類型的風箏。由“沙燕兒”演變成的風箏品種很多,遍及全國。如山東濰坊外號叫“跑破鞋”的硬翅魚和人物風箏。天津的硬翅蝴蝶和 “軲轆鍋子”;南通的“五音螻蛄”等。

天津軟翅風箏

天津風箏種類繁多,但以軟翅為主。運用軟翅結構,不僅可以作成飛烏或昆蟲的翅膀,還能做成神仙人物身邊飄浮的雲,金魚身邊遊動的鰭,或武士背後飄灑的旗子……還可以很多小的軟翅排列在一起,組成一個大風箏。例如用很多蝴蝶圍繞著花叢而組成。“百花齊放”,用很多鳥圍繞著鳳凰組成“百鳥朝鳳”等。
在放飛技巧上,天津風箏也有很多“絕活”。如在一根主線上,由很多支線連著十幾隻甚至兒十隻小燕子,放起來繞著主線上下飛舞,互相嘻戲,可以亂真,稱為“群燕”。
天津風箏在結構上的特點是:“扣楔”、“拆折”和“盔頭”。天津風箏的骨架很多地方是“楔”、“卯”結合,不用線綁。在結構上拆折精巧,一隻很大的風箏都能拆開折起來,放進很小的盒子裡,攜帶方便。用棉紙在模子裡粘成薄殼,作成各種風箏的頭部,這可以不受扎架糊紙的局限,重量既輕,外形又美,這叫“盔頭”。天津的魚、蝦、蟹等水族風箏和福、壽、喜等字形風箏也稱一絕。
天津風箏的製作技術,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清代的楊柳青年畫《十美圖放風箏》即可證實有串燈、盤鷹、唐僧取經、蝴蝶等十種風箏。 對天津風箏製作技術做出重大貢獻的,是已故風箏藝人魏元泰。
他從事風箏製作70餘年,先後研製了平拍類、圓形立體類和軟翅風箏,還創造了折翅風箏,他的作品在1914年巴拿馬世界博覽會獲得了金牌,為天津風箏贏得了榮譽。
以風箏魏為代表的天津風箏,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細。箏面大多用絲綢,輕而結實,骨架選用質地細密、節長、彈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天津風箏在繼承傳統製作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造型更加美觀,彩繪更加精美,放飛晴空令人賞心悅目,又可放於室內以供觀賞,是民間工藝的珍品。

山東長串風箏

山東風箏歷史也很久遠,其中以濰縣為最(現濰坊市)。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濰縣誌》也記著:“清明,小兒女作紙鴦,鞦韆之戲,紙鴦其制不一,於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
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據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而製造的。現已發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三條巨龍在空中呈“y”,字形飛行的“哪吒鬧海”,真是千變萬化,“奇巧百出”。
濰坊的長串風箏除蜈蚣之外,還有各種不同的題材。如“梁山一百單八將”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做得個個形態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隊,各持兵刃,隨風飄動,這時你也許會隱約地感到有戰鼓催陣,好像他們正要出發,去打下大宋朝庭……
1984年4月,在濰坊的北海灘上放起了一條巨型龍頭蜈蚣,頭高4米,長4米,腰節直徑1.2米,這個風箏共長320米,當時在全國是最大的了。

南通六角板鷂

南通位於黃海之濱,長江之北,古人謂之“濰南江北海西頭”。原為沙洲,後沙灘與陸地相連,有著大片平坦的沙灘,為放風箏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每年從農曆正月直到清明,都是放風箏的好時光,當地的俗諺說:“鷂子口聲急,明朝雨打壁”、“鷂子滿天飛,家家有得收。”可見放風箏活動已與當地人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
南通風箏中最有特色的是“六角板鷂”,它是由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組合而成的有六個凸角的風箏,也有由幾個這種風箏組合在一起的“七連星”、“九連星”等。這種“六角”大的有幾米高,上面裝有幾百隻大小不同的“口”、“哨”,放上天去這些口、哨發出不同的高低音,像一支大型樂隊在空中合奏,聲音可傳到幾里之外,十分雄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