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雅海

陸雅海

陸雅海,是北京大學長江特聘教授,於1998年獲得土壤學博士學位,2000至2002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學任日本科技振興會JSPS特別研究員,2002至2004年在德國馬普陸地微生物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2004年10月被聘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2014年1月工作調動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2005年,被授予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稱號,同年入選教育部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06年,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並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高新技術863項目、科技報重大基礎973課題和德國馬普學會合作項目等。長期從事水稻土碳循環與微生物機理方面的研究。已發表SCI論文70餘篇,被SCI總引2000多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雅海
  • 外文名:Lu yahai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省上虞市
  • 出生日期:1963年7月
  • 職業:教師
  • 主要成就:長江學者
學歷,工作經歷,學術兼職,榮譽稱號,研究領域,教學工作,近期承擔科研項目,國際合作,代表性成果,學術會議報告,最近發表論文,院士候選,

學歷

1994-1998:浙江農業大學(現浙江大學)土壤農化系,博士(課程)。
1995-1998:國際水稻研究所土壤與水科學系,博士(論文)。
1985-1988:浙江農業大學土壤農化系,碩士。
1979-1983:浙江農業大學土壤農化系,學士。

工作經歷

2014-至今: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4-2013: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2-2004:德國馬普學會陸地微生物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2000-2002:日本名古屋大學農學院,日本科技振興協會特別研究員。
1999:國際水稻研究所,聯合國發展計畫署全球環境研究計畫項目顧問。
1988-2000:中國水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學術兼職

2009-至今:國際學術刊物《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編委
2008-至今:國際學術刊物《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編委
2006-至今: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雜誌《Microbial Ecology》編委

榮譽稱號

2006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6年當選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00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2006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2006年獲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稱號

研究領域

1、土壤微生物學
2、土壤生物地球化學

教學工作

l 本科生《土壤學與土壤地理》
l 研究生《土壤與環境微生物》

近期承擔科研項目

2017-至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水稻土和濕地土壤短鏈脂肪酸互營氧化產甲烷機理的研究”。
2011-2016: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水稻土甲烷氧化的微生物機理與關鍵調控因子”。
2006-2011:主持中國農大-德國馬普分子微生物生態夥伴實驗室合作項目“水稻土碳氮轉化微生物學機理”。
2007-2010: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土壤生物學”。
2008-2010:主持國家科技部高新技術863項目“多環芳烴污染土壤的根際微生物原位修復技術” 。
2009-2012: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乾濕交替條件下水稻土的碳循環特徵及微生物學機理”。

國際合作

德國馬普學會陸地微生物學研究所Conrad教授;
德國國家生物技術研究中心Abraham教授;
日本名古屋大學Kimura教授、Watanabe教授;

代表性成果

長期以來在水稻土微生物學和碳素轉化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學術成績是:建立了研究土壤微生物結構和功能的穩定同位素探針技術, 解決了長期以來難以對土壤微生物進行原位研究的技術難題;發現一組未培養古菌在水田甲烷生產中的重要作用;揭示水稻光契約化碳被土壤微生物快速利用的現象;量化了水稻光契約化碳在地上和地下部的分配規律。
(一)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取得突破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最活躍的成分,但長期以來土壤微生物常常被看作是一個“黑匣子”,缺乏有效研究方法是對土壤微生物深入研究的主要障礙。陸雅海以穩定同位素示蹤技術為主要研究手段,結合環境微生物研究技術的最新進展,在水稻根際微生物研究方法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Science》雜誌後得到了國際同行的 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
(二)發現一組尚未培養的新古菌在水田甲烷生產中重要作用
通過用RNA穩定同位素探針技術,發現水稻光契約化碳通過 根系分泌作用很快進入土壤,並使一組未培養古菌(暫名為RC-I)獲得顯著13C標記,研究揭示了這類古菌在水稻根際碳轉化和甲烷生產中的關鍵作用。為進 一步理解RC-I古菌的生理生態特性,採用DNA穩定同位素探針技術研究了根表面的古菌活性對H2濃度的回響,結果證實RC-I古菌在水稻根際的 CO2還原和甲烷生產過程中起主要作用,並且在自然的低H2條件下特別活躍。採用RNA和DNA穩定同位素探針技術在原位條件下,發 現它們在水稻根際的產甲烷功能和生理生態特性。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和《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後,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評論。
(三)量化了水稻光契約化碳對土壤微生物量的貢獻
採用穩定同位素示蹤技術結合微生物量測定的經典方法 (氯仿熏蒸法),定量分析了水稻光契約化碳對土壤微生物量的貢獻,發現光合產物向土壤微生物量快速轉移的現象,並發現水稻種 植一季後植物對微生物量的貢獻約占總微生物量的三分之一。該研究證明了土壤微生物活動與植物光合作用的緊密關係,為量化水稻土微生物量的動態變化提供了理 論基礎。

學術會議報告

近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情況:
1. Lu YH, Deciphering the Linkage between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Biota in Intercropping System, 2016年8月21-26日, 1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bial Ecology, Montreal, Canada。(邀請報告)
2. Lu YH, Direct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 in Methanogenic Syntrophy, 2016年7月31日-8月5日, 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 on Molecular basis of Microbial One Carbon Metabolism, New Hampshire, USA。(邀請報告)
3. Lu YH, Adaptation of Hydrogenotrophic Methanogens to Low H2 and Syntrophic Growth, 2014年8月24-29日, 1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bial Ecology, Seoul, South Korea。(邀請報告)
4. Lu YH,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a New Mechanism for Syntrophic Interaction, 2014年10月25-27日, 2014 Annual Meeting on Microbial Ecology of Microbial Ecology Committee ESC, Beijing, China。(邀請報告)
5. Lu YH, Methanogenic Activity under Dry Wet Cycles of Rice Paddy Soil, 2014年6月8-13日, 20th World Conference of Soil Science, Jeju, South Korea。(邀請報告)
6. Lu YH, Adaptation to low H2 of a Paddy Soil Methanogen, 2013年7月1-3日, IC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erspectives for Rice-Dominated Landscapes, Giessen, Germany。(邀請報告)

最近發表論文

1. Zhang JC, Lu YH*. Conductive Fe3O4 nanoparticles accelerate syntrophic methane production from butyrate oxidation in two different lake sediments.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7(2016): doi: 10.3389/fmicb.2016.01316.
2. Fu L, Song TZ, Lu YH*. Snapshot of methanogen sensitivity to temperature in Zoige wetland from Tibetan plateau.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6(2015): doi: 10.3389/fmicb.2015.00131.
3. Hu A, Lu YH*.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mmonium and nitrate on methanotrophs in rice field soil.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85(2015): 31-38.
4. Leng LQ, Chang JL, Geng K, Lu YH, Ma K. Uncultivated Methylocystis species in paddy soil include facultative methanotrophs that utilize acetate. Microbial Ecology. 70(2015): 88-96.
5. Li HJ, Chang JL, Liu PF, Fu L, Ding DW, Lu YH*. Direct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 accelerates syntrophic oxidation of butyrate in paddy soil enrichments.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7(2015): 1533-1547.
6. Lin B, Lu YH*. Bacterial and archaeal guilds associated with electrogenesis and methanogenesis in paddy field soil Source. Geoderma. 259(2015): 362-369.
7. Lu Y, Fu L, Lu YH, Hugenholtz F, Ma K.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structure and activity of a methanogenic archaeal community during rice straw decomposition.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81(2015): 17-27.
8. Lyu Z, Lu YH*. Comparative genomics of three Methanocellales strains reveal novel taxonomic and metabolic features.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Reports. 7(2015): 526-537.
9. Kim PJ, Bodelier PLE, Lu, YH. Mechanisms controll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soils. Geoderma. 259(2015): 321-322.
10. Wang YN, Zeng XB, Lu YH*, Su SM, Bai LY, Li LF, Wu CX. Effect of aging on the bioavailability and fractionation of arsenic in soils derived from five parent materials in a red soil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7(2015): 79-87.
11. Cheng L, Shi S, Li Q, Chen J, Zhang H, Lu YH*. Progressive degradation of crude oil n-alkanes coupled to methane production under mesophilic and thermophilic conditions. PLoS One. 9 (2014): e113253.
12. Conrad R, Claus P, Chidthaisong A, Lu YH, Fernandez SA, Liu Y, Angel R, Galand PE, Casper P, Guerin F, Enrich-Prast A. Stable carbon isotope biogeochemistry of propionate and acetate in methanogenic soils and lake sediments. Organic Geochemistry. 73(2014): 1-7.
13. Hu Y, Xie L, Lu YH, Ren X. Isolation of viable type I and II methanotrophs using cell-imprinted polyurethane thin films. ACS Appllied and Materials Interfaces. 6(2014): 20550-20556.
14. Liu P, Yang YX, Lv Z, Lu YH*. Response of a rice paddy methanogen to syntrophic growth as revealed by transcriptional analyses. Appl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80(2014): 4668-4676.
15. Ke X, Lu YH, Conrad R. Different behaviour of methanogenic archaea and Thaumarchaeota in rice field microcosms.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87(2014): 18-29.
16. Zhang C, Yuan Q, Lu YH*. Inhibitory effects of ammonia on methanogen mcrA transcripts in anaerobic digester sludge.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87(2014): 368-377.
17. Cheng L, Rui JP, Li Q, Zhang H, Lu YH*. Enrichment and dynamics of novel syntrophs in a methanogenic hexadecane-degrading culture from a Chinese oilfield.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83(2013): 757-766.
18. Ke XB, Angel R, Lu YH, Conrad R. Niche differentiation of ammonia oxidizers and nitrite oxidizers in rice paddy soil.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5 (2013): 2275-2292.
19. Lu YH*. Reply to "Syntrophic propionate oxidation via butyrate: a novel window of opportunity under methanogenic conditions". Appl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79(2013): 4517.
20. Ma K, R Conrad, Lu YH*. Dry/wet cycles change the activity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methanotrophs in rice field soil.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79(2013): 4932-4939.

院士候選

2015年7月31日,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