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承裕

陸承裕

陸承裕同志,湖南醴陵市人,1911年5月生,黃埔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承裕
  • 別名:承裕,敬誠
  • 出生地:醴陵白兔潭
  • 出生日期:1911年5月
  • 逝世日期:1997年9月20日
  •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
  • 父親:陸世良
  • :潘清惠
人物簡介,主要經歷,陸承裕撰寫的文史資料,

人物簡介

校洛陽分校第四期、陸軍大學參謀班第九期畢業。歷任國民黨軍營、團長、師參謀長、軍副參謀長、兵團司令部作戰科長等職。一九四九年八月四日參加湖南和平起義,改編為人民解放軍二十一兵團後,仍任兵團作戰科長。—九八0年起任醴陵市政協第五、第六屆專職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湖南省委員會委員、團結委員會委員、民革醴陵市委員會主任委員、醴陵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1997年9月20日逝世,享年87歲。
“抵倭抗日英名留百世,寫史著書文章播四方”。是其一生在抗日救國、建設社會主義祖國、貫徹“一國兩制”、促進祖國統一等方面做出的貢獻的真實寫照。
史料中的記載:
《醴陵年鑑》1988年記載:
陸承裕,男,1911年5月生,醴陵白兔潭人,1932年加入國民黨,曾先後任參謀、營長、團長、參謀主任、上校參謀長。1948年任徐州軍官總隊上校隊員,中央訓練團視察人員訓練班上校專員。1949年8月在長沙陳明仁第一兵團起義,同年12 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一兵團,歷任作戰科科長、軍務科、軍需科副科長。1952年11月至1973 年6月,由於“左”的路線干擾,追究其歷史問題,被判刑勞改。1973年7月至1976年3月,在寧夏平羅機械廠工作。1976年4月回醴陵安置。1980 年2月3日,醴陵市人民法院撤銷1953年對陸承裕的錯誤判決。1980年6月至1987年,任醴陵市政協委員、副主席。1985年8月一1988年5月,任中國國民黨醴陵市委員會主任委員。1997年9月20日因病逝世,享年86歲。
《湖南軍事將領》(1995 湖南省新聞出版局陳永芳編著)157頁記載:
陸承裕(1911- ),湖南醴陵人。曾任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部科長、團長。1947年秋任暫編第十四師參謀長。在膠東戰役被俘後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學習,釋放後任王耀武部第二軍副參謀長。1948年9月,任總統府參軍李覺的辦公室主任。年底回湘,參加湖南和平起義,任一兵團作戰科長。建國後曾任醴陵市政協副主席。

主要經歷

陸承裕主要經歷
(一)家世及少年時期
陸承裕,男,1911年(辛亥)5月30日(農曆四月二十日)誕生於湖南省醴陵縣白兔潭(今醴陵市)。名承裕,字敬誠。父親陸世良、字仲山,母親林夫人,共有兄妹七人,分別為男:承金、承裕、承定,女:潤荃、碧華、彩霞、麥華。妻:潘清惠,湖南醴陵人,1940年病逝,妻清惠生有一男,後夭折,後續妻卿映霞,湖南新化人,生有四女,大女小春,二女立春,三女啟明,小女和平。1925年秋畢業於醴泉國小。1925年下半年考入醴陵縣立中學十一班。
(二)十年內戰時期
1931年,考入第四路軍教導總隊軍官隊。1932年,加入國民黨,曾先後任參謀、營長、團長、參謀主任、上校參謀長。曾在炮兵專科學校進修。1933年到1935年參加第四次圍剿中,在第二十八軍長兼贛粵閩湘鄂剿共軍西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劉建緒的司令部參謀處作戰科任上尉參謀。1933年4月3日隨第一縱隊司令部進駐茶陵城。1934年4-8月,奉派到第十五師任聯絡參謀。1934年4月初,第十五師主力經三灣、澧田向永新紅軍進攻。1934年9月,在衡陽任劉建緒司令部軍長辦公室機要參謀。陸承裕當時是作戰參謀,在軍長辦公室管理機要文電、地圖及編寫每日大事記(即陣中日記)等工作。
1935年8月,調李覺縱隊第十九師第五十五旅工作(調升十九師少校參謀),蔣介石電令駐安順之第四路軍總指揮劉建緒率李覺縱隊兩個師沿湘黔公路經貴陽、長沙、南昌,徒步開往浙江桐廬、建德、衢州一帶休整。1935年10月,第四路軍各師先後到達指定地區集結休整,這是該軍十年征戰所未有過的休息整訓時機。1935年,陸承裕擔任十九師五十五團副團長、後由28軍19師選送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洛陽分校)軍官訓練班第四期學習。1935年,紅二方面軍曾先後在大庸、雞公埡、塔臥、石田溪、慈利等地與第四路軍激戰多次,均未能突破封鎖線。10月28日紅軍乘雨夜從第十九師防線的大庸和潭口兩處突圍,渡過澧水後,又在清浪灘再渡沅水南進,當時湘中各縣空虛無防,何鍵急令第二十八軍軍長陶廣為第一縱隊司令,率第十六、第六十二兩師向辰溪側擊紅軍。第十九師師長李覺為第四縱隊司令,率第十九、第六十三兩師尾追紅軍,並令先已在黔之第二縱隊司令李雲傑、第三縱隊司令李韞珩負責堵擊紅軍。
1935年6月,廣東陳濟棠和李宗仁、白崇禧聯合發動“六一”反蔣事變,湘軍奉令撤回貴州、安順,待命入桂平亂。不久兩廣事件和平解決,湘軍第十六、第十九兩師在安順按乙種師整編,將3旅6團縮編為2旅6團。
(三)八年抗日戰爭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12月25日蔣介石獲釋回京,召開軍事會議,準備抗日。劉建緒接受了中央軍委的整編命令,第四路各師一律按乙種師兩旅四團制於1937年3月整編完畢。此時劉建緒奉令兼任閩浙贛皖邊區綏靖主任,總部駐衢縣,以十六師彭懷齡部駐江山附近,李覺的十九師分駐麗水、平陽一帶,陳光中的六十三師駐上饒附近,顧家齊的一二八師駐皖南,分別擔任三省邊區的清剿任務,5月各師清剿任務結束。七七事變爆發,日軍大舉入侵華北,第四路軍奉令進入杭、嘉、湖地區集結待命,第十九師原在溫州至海門之線構築海防工事,此時改任寧波至杭州灣的守備。
1937年8月底,劉建緒兼任第十集團軍總司令於杭州。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浴血激戰達20餘天,第十集團軍第七十軍第十九師在大場以北堅守蘊藻浜防線達月余之久,被評為上海會戰中戰績最優的十個師之一,蔣介石曾通電嘉獎。陸承裕時任第四路軍第十集團軍第七十軍第十九師第五十五旅第一0九團少校團附代行副團長職務,親自參與戰鬥,並負輕傷,未下火線。在蘊藻濱守備戰中,第十九師先頭部隊第一0九團午夜甫抵大場以北附近,等待師主力到來時,拂曉後忽聞友軍稅警總團陣地被敵突破,敵機4架掩護散步兵百餘人向大場追擊我友軍部隊,以致波及大場的炮兵團及兵站補給人員哄亂奔逃,團長劉湘輔、團附陸承裕見情況危急萬分,遂各率1個連夾擊入侵之敵,一舉奪回稅警團被敵攻占之八石橋陣地工事,仍交回該團楊營長。得到友軍第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總司令張發奎的表彰,上海各大報紙亦加讚揚慰問,大大鼓舞了士氣。
隨著日軍兵力的不斷增援,其主攻方向逐漸向西南轉移,上海戰局發展已對我不利,蘊藻浜全線陷入危急狀態。第十九師奉總司令部薛岳電令,立即撤至崑山附近,利用國防工事擔任掩護收容。到崑山後,此時整個上海戰役已成全線潰退之勢,部隊互不相顧,紛紛後退,薛岳已無法掌握,加之原在大場、真如車站、北新涇鎮等地的後勤補給、醫療等單位也倉惶後撤,傷病員、潰散部隊都奪路奔逃,極其混亂複雜。李覺遂令第五十五旅旅長唐伯寅率全師編餘幹部由崑山登車經滬杭鐵路轉浙贛鐵路急赴湖南接補新兵。
1937年8月31 日,國民政府明令升第十九師師長李覺為第七十軍軍長,第十五師師長王東原升第七十三軍軍長,第十六師師長彭松齡升副軍長。1937年12月下旬,第十九師殘部趕到杭州後,旋杭州亦棄守。劉建緒令第十九師殘部經諸暨至新登,擔任富春江右岸的守備任務。
1938年5月,陸承裕任第七十軍十九師一0九團第三營營長,上海會戰後,駐浙江東陽一帶補訓,5月末,集結浙江金華,6月初到達武漢,隨即開赴麻城、英山、羅田一帶,趕築工事,擔任武漢外圍守備戰。
1938年7月25日至9月4日,參加廬山戰役,阻擊日寇106師團。7月初,十九師由廣濟及小池口渡過長江,進駐九江趕築防禦工事,駐守廬山以北馬祖山,7月31日,率109團三營奉調進駐牯嶺,8月2日移至牯嶺西南之雞窩嶺,8月中旬,派小部隊(兩個班)下山襲擊敵運輸部隊駐地。8月底率迫擊炮營在雞窩嶺,居高臨下殺傷敵人,多次擊退敵人襲擊,後升任旅參謀長。9月4日夜,十九師將主陣地交防後,全部撤離了戰場,經德安、靖安開赴奉新休整補充。1938年10月28日,德安失陷後,十九師奉令擔任修水南岸守備,1938年冬,軍事委員會明令撤銷第四路軍總指揮部。1939年3月,日寇進犯南昌,第七十軍的十九師、一0七師在安義、靖安、奉新之線側擊敵人。1939年3月29日,南昌失陷後,第七十軍(軍長李覺)調長沙、瀏陽間地區整訓。軍部駐普跡,十九師駐老女橋、永安市附近地區。軍部成立一個志願兵團,由第十九師五十六團副團長陸承裕兼代志願兵團團長,招募了新兵一千五百餘人,補撥給第十九師。為提高全軍連排幹部的作戰指揮能力,由軍部成立幹部訓練班,以第五十六團副團長陸承裕為軍官大隊長,分期輪訓。
1939年9月,參加第一次長沙大會戰(湘北會戰), 9月18日拂曉,日寇向湘北新牆河北岸的52軍進攻,七十軍奉命趕到9月22日趕到浯口集結待命,與敵激戰期間,因軍部所在地樓鋪受到攻擊,第107師被迫撤退,十九師五十五、五十六團被截留敵後。五十六團向麻林橋轉移、再向福臨鋪方面與師部會合。25日凌晨四點,陸承裕率領第一營掩護團主力時,在白水以南發現敵輜重部隊數百人,經激戰,敵人退回白水,此次戰鬥奪獲步槍五支,斃傷敵人甚多,27日下午,第十九師到達淥口亘關王廟之線。日寇於9月30日撤走。此次會戰陸承裕獲中央軍事委員會授予“海陸空軍甲種一等獎章”、獎狀及獎金二百元。
1941年3月陸承裕在70軍19師參加上高戰役,上高戰役自1941年3月15日開始至4月9日結束,歷時26天。中國第19集團軍(羅卓英)兵力部署為:第49軍位於羅金渡、梁家渡,跨撫河,至葉子山、市汊街一線(以上各點均在南昌以南);第70軍位於市汊街(不含),跨錦江,至石崗、大城、奉新、靖安一線;第74軍位於英岡嶺、泗溪、棠浦一線;第30集團軍的第78軍位於武寧及棺材山、大橋河一線,第72軍一部位於燕夏、橫石潭、寶石關,主力控制於三都附近。北路日軍33師團主力於3月15日凌晨3時由奉新於州南下,在飛機掩護下,中午攻占奉新。師長李覺率領70軍經浴血兩夜截擊,殲敵2000餘人。其時第70軍(軍長李覺),轄第19師(師長唐伯寅)、第107師(師長宋英仲)、 預備第9師師長張言傳。
上高戰役中,日軍甘粕重太郎指揮的第33師團雖然攻克了奉新,但連日征戰,該部也付出了2500餘人的代價,李覺的預9師、第19師及江西保全團的部隊,如夢魘一樣,時而纏著他們死打,時而高飈遠逸,不見蹤影,讓甘粕重太郎恨得牙癢又無處下口,即將北調的他們實在沒有耐心也沒有信心來打這場戰役。於是,33師團在不理會大賀茂的要求的情況下,於 3月19日獨自撤回了安義防區。
1941年,第七十軍被三、九兩戰區肢解,十九師撥歸劉廣濟的一百軍建制,開往湖南戰場,1941年常德會戰中劃歸第二十四集團軍建制。1943年,七十軍第十九師在江西改隸第100軍建制,調瀏陽整訓,陸承裕時任100軍第十九師上校參謀主任,11月由長沙過湘江,兼程馳援常德會戰,曾在桃源東北陬市、漆家河一帶阻擊日軍,敵我傷亡均大。常德會戰後,第十九師進駐津市以東官院,紅羅廟,三岔河間地區擔任湖防守備。時第100軍已歸隸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王耀武的戰鬥序列。
1944年5月下旬,日軍開始向湘北大舉進攻,6月初其一部乘艦艇突破我洞庭湖封鎖線,6日攻占臨資口,沅江失陷,益陽告急,友軍均已後撤。第100軍奉令迅速經臨澧向常德轉進,第十九師為本軍先頭師,通過常德後奉令經桃江側擊占領益陽之敵。收復益陽後,又轉戰衡陽外圍迄至邵陽撤退,為時四個多月。1944年,第十九師收復益陽後,奉令在黃材休息兩天,繼又經谷水,永豐(今雙峰縣),到達邵陽以東之佘田橋附近集結待命。其時第十軍被日軍包圍在衡陽城內,孤軍苦戰,傷亡慘重,急切求援。第十九師奉令向水東江、金蘭寺,寺前衡之線推進,相機解衡陽之圍,到達後並已與右翼王甲本的第七十九軍部隊取得聯繫。1944年7月中旬,王耀武指令第十九師參謀主任陸承裕率師搜尋連攜帶電台一部,並配屬一個步兵營,迅速向衡陽城郊推進,“主要任務是搜尋敵情,與衡陽守軍取得聯繫,相機以槍聲支援衡陽守軍,鼓舞士氣。”1944年8月7日,第十九師第五十六團,第五十七團推進到衡陽牙鷹嶺附近。9日衡陽之敵千餘人,分路向牙鷹嶺掃蕩,與我第五十六團爭奪牙鷹嶺北端高地,激戰甚烈。是役敵死傷頗大。我第五十六團亦死傷連長周漢平等官兵五十餘人,第五十七團陣亡副團長鄭錫元等十餘人。8月10日我軍除留師搜尋連繼續監視敵人外,其餘均撤回佘田橋附近待命。
1944年9月,日寇大舉沿湘桂路西犯,我友軍紛紛後撤,祁陽、東安先後失陷,第十九師奉命防守邵陽。10月某日,敵為掩護湘桂路進軍的側背安全,從衡陽派出一個師團的兵力分路沿衡寶公路西進,其先頭約一個混成旅團,分三個縱隊企圖包圍邵陽城。王耀武總部為保全實力,避免與敵決戰,命令第十九師除留第五十六團暫在邵陽城遲滯敵之前進外,師主力渡過資江向隆回,巨口鋪之線山地轉進,並掩護第五十六團安全撤退。當敵先頭部隊接近邵陽城郊外圍時,第五十六團稍作抵抗後即撤出邵陽城,與師主力會合。此後第十九師集結在洞口,山門間地區休整補訓。
1945年春,在第四方面軍二十四集團軍(王耀武)一百軍十九師擔任上校參謀主任。雪峰山會戰中,第十九師(屬笫一00軍)的主要任務是堵截日軍竄越雪峰山,殲敵於各隘路口。1945年4月初,第四方面軍命令第十九師扼守雪峰山東麓洞口、隆回一帶,阻敵前進。當以第五十七團鐘雄飛部扼守洞口的青石岩隘路口;第五十五團陶富業除以一個營守石下江外,主力在隆回附近堵擊敵人。師長楊蔭率師直屬部隊及第五十六團劉光宇三部位於烏樹下附近,並派湯啟聖營扼守由雪峰山通往黔陽、漵浦的重要隘路。十九師與日寇主力一—六師團在武岡和邵陽、隆回、洞口 (今洞口縣)一帶的雪峰山展開隘路爭奪戰。經過一個月的激戰,將敵全部擊潰。雪峰山會戰.又稱湘西會戰,是湖南在抗日戰爭中一次較大的會戰,也是在八年抗戰中俘虜較多的一次會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公開宣布接受無條件投降,國民黨第四方面軍(司令官王耀武)當任湖南區對日軍的受降人物,成立了受降組赴長沙受降,由參謀長邱維達為組長,第二處處長陶富業為副組長,下設三個股,由二、三、四處派課長及參謀人員、兵站司令部人員共約20人負責處理對日俘的接收工作。陸承裕當時是第四方面軍司令部第二處課長,負責處理日寇受降工作。
1946年1月,第四方面軍司令部奉蔣介石命令將湖南區遣送日俘任務交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李玉堂接管後,集中武漢空運山東濟南,並成立第二綏靖區司令部。長沙受降任務至此結束。
1946年3月第二綏靖區司令部成立後,從第十一戰區副長官李延年司令部接管了濟南區遣送日俘的任務,當時第二處被指定以此為中心任務。陸承裕為第二處科長。1946年3月中旬,王耀武成立綏靖區幹部短期輪訓班,王自兼班主任,丁治盤兼副主任,晏子風兼教育長,下設兩個大隊,四個中隊,以陳金城、霍守義兩軍長兼大隊長,下設四個大隊,兩個中隊,各師的副師長及綏靖區的科長陸承裕、蔡仁昌均兼區隊長,第一區一個月,輪訓各軍師團長以上軍官。1946年3月,王耀武成立一個山東警備旅轄三個團以唐明德為旅長。5月又將駐歷城車站的一個游雜營擴編為綏靖區直轄補充第五團,以綏靖區二處科長陸承裕調任團長,不久又將該團與駐在明水、周村兩地的游雜部隊兩個團改編為山東保全師,轄四、五、六三個團,以綏靖區高參於兆龍任師長(丁治盤的舊部)。
(四)解放戰爭時期
1947年2月,在萊蕪戰役中,陸承裕任山東警備旅(唐明德部)上校參謀長,屬第二線部隊,擔任張店、周村、南定等地維護膠濟路交通的任務,掩護李仙洲兵團南進。1947年7月,陸承裕任九十六軍暫編第十二師參謀長,國民黨軍進行整編時,該軍改編為整編第45師,陳金城改任師長,原下轄的暫編第12、暫編第14、暫編第15師,依次改編為整編第211旅,張忠中任旅長;整編第212旅,王安瀾任旅長;整編第214旅,徐長熙任旅長。陸承裕擔任整45師211旅代理參謀長。
1947年9月中旬王耀武受蔣介石之命,為策應蘇北作戰之目的,特抽調第九十六軍之暫編第十二師由益都向壽光東北地區進行掃蕩,無所收穫,又奉命撤至濰縣該軍軍部附近待命。10月5日軍長陳金城命令該師向濰河以東地區掃蕩。1947年10月7日,暫編十二師從濰縣東南進至濰河西岸附近地區,12時許全師部隊已通過浮橋進至河東岸太陽村附近,先頭團正向固鎮方向前進中。這時突然發現固鎮有人數不詳的解放軍,正副師長、師參謀長、團長就地研究情況,多數認為當前敵情不明,時間已經過午,冒險攻堅不利,只須以先頭團留東岸利用村落做好監視,搜尋敵情,其餘退回西岸,待敵情弄明後明日再作行動。黃昏時,先頭團發現有解放軍大部隊分數路向我急進中,該團以追擊炮阻擊,立即遭到解放軍集中炮火制壓,隨後戰鬥全面展開,始知已陷入人民解放軍大部隊的伏擊包圍攻擊中。
8日黎明全團瓦解,部分潰散部隊向師部及第二團陣地靠攏,反而影響了該團火力發揮,解放軍得以混雜其中,陣地隨即被突破,師長張忠中知已不可能久撐固守了,幾次向軍部請援,只得令堅持。最後指示向西岸突圍,但時機已晚,副師長率二團殘部向浮橋、參謀長率三團之一部向浮橋南突圍,師長率其餘跟進。部隊剛突出村外不遠,棉田中解放軍伏兵突起,兩軍混雜,到處都是一片“優待俘虜”、“繳槍不殺”之聲,亂成一團,午後3時許戰鬥結束。從10月7日6時起至此歷時僅20個小時,全師6000餘人被殲,副師長及第二團團長陣亡,整編第211旅全部和整編第212旅一部被華東野戰軍殲滅。整編第211旅少將旅長張忠中、參謀長陸承裕及第一、二團團長、營長以上20餘人被俘。送膠濟路以南的莒縣中共華東軍區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學習。
1948年初,陸承裕獨獲先釋,經過濟南時被王耀武留住,派任第2軍副參謀長,回家之想落空。1948年5月,接阜陽十四綏靖區司令部司令官李覺電調阜陽司令部任副處長職,後任乾訓班總教官兼軍官大隊長,徐州軍官總隊上校隊員,中央訓練團視察人員訓練班上校專員。9月,李覺調南京總統府中將參謀兼中央訓練團視察官訓練班班主任,擔任其辦公室主任。1948年9月,任總統府參軍李覺的辦公室主任。
1949春,與李覺一起在家鄉成立了第一個自救分會。1949年4月,回到家鄉醴陵白兔潭鄉嶠嶺村,擔任湘東支隊副司令兼參謀長(基幹大隊180餘人),醴陵解放後編歸12兵團警衛團。1949年8月5日在長沙陳明仁第一兵團參加湖南和平起義,任作戰科長。
(五)解放後
1949年12 月第一兵團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一兵團,歷任作戰科科長、軍務科、軍需科副科長、兵團軍政幹校戰術主任等職務。
1951年1月,中央軍委下達二十一兵團進駐廣西剿匪任務,限期6個月肅清。二十一兵團開進桂林,5個多月時間就完成了剿匪任務,在休整一段時間後,又開始轉入正規的軍事訓練,也先後參加了“三反五反”、土改、肅反等運動。1952年5月,兵團一分為二,由陳明仁司令員率—部開赴海南,由唐天際政委率一部參加荊江分洪工程。
1952年11月至1973 年6月,由於“左”的路線干擾,追究陸承裕歷史問題。1952年10月突遭誣陷入獄,將抗日、起義都羅列為主罪,被判無期徒刑。勞改中曾13次立功受獎,兩次減刑,1973年6月刑滿,1973年7月至1976年3月,在寧夏平羅機械廠工作。1976年4月回醴陵安置。1980 年2月3日,醴陵市人民法院撤銷1953年對陸承裕的錯誤判決。1980年6月至1987年,任醴陵市政協第五、第六屆委員、副主席。1981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1985年8月一1988年5月,任中國國民黨醴陵市委員會第一屆主任委員,連任民革湖南省第七、八屆省委委員、湖南省第九次代表大會主席團委員,醴陵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1997年9月20日因病逝世,享年87歲。

陸承裕撰寫的文史資料

1、在湘國民黨部隊起義後
《湖南文史》第35輯 P119-125 1989年3月
2、同盟會女士張漢英傳略
《湖南文史》第43輯 P143-172 1991年8月
3、在湖南接受日軍投降記略
《湖南文史》第24輯P04-10
4、第十九師戰鬥記略
《湖南文史》第47輯 湘西會戰 P86-91 1992年8月
5、李覺生平簡介
《長沙文史》第6輯 P84-96 1988年6月
6、淞滬抗戰中的十九師
《長沙文史》增刊 P119 1992年1月
7、抗戰時期的第二十五集團軍
《長沙文史》增刊 P130 1992年1月
8、第十四綏靖區司令部始末
《長沙文史》增刊 P133 1992年1月
9、第一次長沙會戰紀略
《長沙縣文史》第六輯 P64-68
10、北伐軍團長葉新甫
《萍鄉文史》 萍鄉人物紀略 第七輯 P44-47
11、同盟會女士張漢英傳略
《醴陵文史》第一輯
12、紅六軍在永新澧田殲滅國民黨十五師四十三旅及西征回憶
《醴陵文史》第一輯 P27
13、抗日上海會戰中第十九師在大場以北蘊藻濱守備戰鬥回憶
《醴陵文史》第二輯 P18-25 1985年12月
14、揭穿方先覺從日寇魔掌逃出衡陽之迷
《醴陵文史》第二輯 P37-38 1985年12月
15、在長沙接受日寇投降情況記略
《醴陵文史》第二輯 P49-55 1985年12月
16、第一次長沙會戰回憶
《醴陵文史》第二輯 P18-25 1985年12月
17、北洋軍閥張宗昌對醴陵瓷業的破壞
《醴陵文史》第三輯 P323-324
18、大革命時期醴陵縣立中學的片斷回憶
《醴陵文史》第五輯 P41-47 1985年12月
19、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兵團在醴陵
《醴陵文史》第六輯 P93-102
20、易書竹傳略
《醴陵文史》第七輯 P15-16
21、姚藩將軍傳略
《醴陵文史》第七輯 P141-142
22、林崧竹傳略
《醴陵文史》第七輯 P147-149
23、楊光鈺將軍傳略
《醴陵文史》第七輯 P150-152
24、陶富業傳略
《醴陵文史》第七輯 P238-240
25、回憶汪澤楷老師二三事
《醴陵文史》第十一輯 P90-94 1994年10月
26、劉陽生團長抗日陣亡事略
《衡東文史》第二輯 P51-53 1986年5月
27、抗日捐軀的劉陽生團長
《衡東文史》第四輯 P45-49 1988年12月
28、劉陽生團長抗日陣亡事略
《衡陽文史》第七輯 P185-188
29、抗日陣亡將士鄭錫元
《邵陽文史》第十九輯 P230 1993年11月
30、雪峰山會戰中第十九師的戰鬥紀略
《邵陽文史》第八輯 P26
31、第一次長沙會戰回憶
《株洲文史》第七輯 P1-8 1985年9月
32、接受湖南日寇投降記略
《株洲文史》第七輯 P50-55 1985年9月
33、萍瀏醴起義及其歷史意義
《株洲文史》第九輯 紀念北伐戰爭六十周年 P78-87 1986年10月
34、北伐軍光復湖南攻克武漢的回憶
《株洲文史》第九輯 紀念北伐戰爭六十周年 P14-22 1986年10月
35、抗日時期的雪峰山會戰
《株洲文史》第十一輯 P01-09 1986年10月
36、湘東支隊在湘贛邊區的游擊活動
《株洲文史》第十四輯 株洲解放史料 P223-230 1989年10月
37、李覺生平
《上饒文史》第七輯 國民黨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紀實中冊 P205-210 1987年11月
38、詩一首:長安縣杜公祠
《淥江詩詞》第二集
39、廬山戰役的回憶
《武漢文史》第十六集 P51 1984年6月
40、萍瀏醴起義中醴陵戰況
《萍瀏醴資料彙編》 P87-93 1986年11月
41、李發群傳略
《萍瀏醴資料彙編》 P269 1986年11月
42、張漢英傳略
《萍瀏醴資料彙編》 P272 1986年11月
43、濟南軍事調處執行小組的調處工作概略
《泰安文史》第六輯 P70 1992年12月
44、王耀武在長沙接受日寇投降情況記略
《泰安文史》第五輯 P 1991年10月
45、關於王耀武第四方面軍司令部改編為第二綏靖區司令部的經過概要
《泰安文史》第五輯 P62-67 1991年10月
46、喋血鏖戰廬山側
《九江文史》第三輯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四十周年P76-83 1996年12月
47、紅六軍在永新澧田殲滅十五師四十三旅及西征回憶
《“圍剿”邊區革命根據地親歷記》-原國民黨將領回憶P57-62 1996年12月
48、何鍵的第四路軍對湘贛省紅軍進攻情況的概略回憶
《“圍剿”邊區革命根據地親歷記》-原國民黨將領回憶P75-88 1996年12月
49、第十五師第四十三旅與紅六軍團在永新澧田的戰鬥及西征回憶
黃埔軍校網
50、第七十軍參戰記
《湖南四大會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 P77-81 1995年7月
51、十九師戰鬥在湘江西岸
《湖南四大會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 P615-620 1995年7月
52、第十九師作戰經過
《湖南四大會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 P670-673 1995年7月
53、暫編第十二師被殲回憶
《文史資料存稿選編》-09-全面內戰 P216-217
54、劉建緒傳略
《文史資料存稿選編》-26-軍政人物(上) P285-298
55、王耀武是這樣指揮萊蕪戰役的
《文史資料存稿選編》-09-全面內戰 P525-528
56、憶蘊藻濱守備戰
《文史資料存稿選編》-06-抗日戰爭 P540-542
57、長沙受降和濟南遣俘
《文史資料存稿選編》-07-全面內戰 P603-606
58、蘊藻濱抗擊日軍入侵紀實
《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精選》抗日戰爭寫真 P110-115 2006年
59、何鍵其人其事
《文史資料選輯》(1-150)第四十六卷 第146輯 P196-224 2001年12月
60、國民黨陸軍大學校史及教學內容
全國政協徵稿 1980年發表(不詳)陶富業冠名發表
61、1947年山東萊蕪戰役李仙洲被殲回憶
全國政協徵稿 1980年發表(不詳)陶富業冠名發表
62、第一次長沙會戰回憶
《文史資料選輯》(1-150)第三十七卷 第107輯 P167-173
63、廬山阻擊戰
《武漢會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 P107-114 1995年7月
64、廬山戰役回憶
《文史資料選輯》(1-150)第四十六卷 第103輯 P1-11 2001年1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