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鄧鄉

陶鄧鄉

陶鄧鄉(已於2017年9月14日撤鄉改稱陶鄧鎮)位於廣西興賓區城西南部,東經108°57`31"-l09°6`51",北緯23 °18`56"-23° 35 `43"。東與三五鄉、小平陽鎮接壤,南鄰賓陽縣的和吉、洋橋兩鎮,西依清水河界石陵鎮,北連良江、遷江鎮。鄉政府駐地離縣城52公里。北回歸線橫貫中南部。總面積201.2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陶鄧鎮(現稱陶鄧鎮)
  • 外文名稱:taode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興賓區
  • 電話區號:0772
  • 地理位置:興賓區西南部
  • 面積:201.2平方公里
  • 人口:4.98萬
  • 方言:客家話、壯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桂G
簡介,榮譽,現任領導,歷史建制,行政區劃,民族人口,自然地理,地形地勢,山脈河流,土壤,氣候,礦產資源,農業概況,農業,林業,畜牧水產,土特產品,水利,鄉鎮企業,郵電交通,商業財政,文教體衛,文化教育,體育運動,衛生事業,文物勝跡,歷史人物,

簡介

全鄉78個自然村,村村通電,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化。80%農戶有磚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樓房,人均住房20平方米。1998年人均有糧345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2537元。有20多個自然村用上自來水。近50個自然村的農戶家庭自打井用電泵抽地下水飲用。住在弄里的川山村民也建起水櫃,飲用衛生水。2000年人均有糧407.2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2650元,8%的農戶已裝上電話.2006年人均有糧394.26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10%以上的農戶已裝上電話,部分人還擁有行動電話,部分村屯農戶還建沼氣池,家裡有衛生間,不少農民持有行動電話和尋呼機,機車、彩電、VCD等高檔生活用品越來越多地走進農民家庭。還有的已裝上空調機。
陶鄧鄉建材充足。清水河的黃沙屬甲級建材,得天獨厚。黃、紅壤面廣量多,所制紅磚質量上乘。東南、民族、譚里三大磚廠所產紅磚與清水河的黃沙遠銷貴港、賓陽。該鄉的鋁土儲量巨大,僅大羅就達752萬噸,屬中型礦床。韋里一帶的耐火粘土也屬中型礦床,極具開發價值。煤儲量僅次於平陽、溯社等鄉鎮。此外,陶鄧的鎵礦價值更高,尚待開發。
陶鄧交通便利,除原有至來賓、黎塘、貴港、遷江、廖平農場的公路外,隨著桂海高速公路的開通,陶鄧到來賓半個多小時即達。

榮譽

陶鄧鄉2006年被評為“文明鄉鎮”,並榮獲來賓市“鄉鎮經濟發展進步獎”;2007年榮獲“生豬調出大鄉一等獎”和甘蔗生產二等獎”。

現任領導

覃鋒 鄉黨委書記
覃宇 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羅會猛 鄉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
譚廣厚 鄉黨委委員、常務副鄉長

歷史建制

陶鄧鄉,北回歸線橫貫其境,是興賓區西南端一個較偏僻的鄉。歷史上曾是賓陽、遷江、貴縣3縣交界之重鎮,清嘉慶《廣西通志》稱遷江縣界:“南至大羅村,接賓州府安城土司界60里,東南至陶鄧村,接潯州府貴縣界60里。”1935年,中共來賓縣第一個支部在陶鄧誕生。黎塘監獄(廖平農場)15大隊和廠礦就有9個在該鄉轄區,國營維都林場清水河分場也在其境。
陶鄧鄉水源豐富。鄉境內有6條河10多個呇泉出水口,地下河水為興賓區3大富水區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興修大小水庫近10座,建造2座大型電灌站,該鄉一躍成為來賓的產糧大戶,且以米質香軟而聞名,因而被人們稱為“來賓的烏克蘭”。
原鄉府所在地陶鄧街及周圍10多個村莊,數百年來長期飲用塘水,為水所苦,曾被國家防疫部門圈為絲蟲病區。1993年,藉助世界銀行貸款打一口出水量150噸/小時的深井,提地下河水辦一個水廠,陶鄧街及周圍十多村結束人畜飲水之苦。
明崇禎十六年(l643),陶、鄧兩姓氏在此建街,故名。民國時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遷江縣轄,設陶鄧、韋里兩鄉。1950年3月,陶鄧境為遷江縣第五區,駐地韋里街。1952年11月遷江縣與來賓縣合併後,為第十四區,區址陶鄧街,轄陶鄧、韋里及石陵的掛榜、六平和三山12個小鄉。1955年12月,十四區改稱陶鄧區公所。1958年撤區設陶鄧、韋里兩鄉,同年8月實現人民公社化,次年組建陶鄧、韋里公社。1962年,陶鄧、韋里並為陶鄧區公所,駐地陶鄧街。1968年改稱陶鄧區革命委員會,1969年1月稱陶鄧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改稱陶鄧鄉人民政府,至今不變。鄉人民政府原駐陶鄧街,1973年遷至橋宇村與東南村之間新建,現駐東南街。

行政區劃

清光緒十七年(1891),陶鄧屬遷江南鄉(今陶鄧、石陵兩鄉鎮及遷江鎮的王靈、大黎兩個村民委境)。民國22年(1933),遷江縣分為13個鄉,陶鄧境為陶鄧、韋里兩鄉。陶鄧鄉轄陶鄧、五聯、四維、四集、五福、五同、六會、莫弄、三育、四洲、四合11個村街。韋里鄉轄韋里、九合、四聯、大聯、龍山5個村街。1952年至1957年,陶鄧為興賓區的十四區,駐地陶鄧街,轄韋里、陶鄧兩鄉及現石陵鎮的三山、掛榜、陸平。是時,北儉村(川山村民委)歸屬六區(三五)轄。1958年,川山屬塘圩鄉轄,龍山劃出屬小平陽轄;賓陽縣洋橋鄉的陶村、凌達兩個大隊劃歸陶鄧轄。1960年,陶村、凌達復歸賓陽,川山復歸陶鄧轄。現全鄉轄13個村民委員會,78個自然村。

民族人口

1998年全鄉總人口41077人,其中壯族占84%,漢族占15%,余為水族、侗族。農業人口40377人,非農業人口 700人。全鄉7666戶。鄉民多操桂北壯話、客家話,通行西南官話。南部村莊較密集,人口密度為204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41%o。2000年全鄉人口41094人,全鄉7960戶,人口自然增長率6.4‰,人口密度204.4人/平方公里;2006年全鄉總人口4243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2.66‰,人口密度211.1人/平方公里。

自然地理

地形地勢

鄉四至範圍略似長方形。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中部為中丘,西北部為山嶺,東南和西南部為低丘。從鄉境東部的茶梟到西部的清水河邊,多為緩坡平原,地勢平坦。平原間有丘陵台地,亦散布有石灰岩或矽質岩孤峰、石山殘丘和石礫等。耕地較連片,分布於海拔高度50-90米之間。自韋里龍旺至大羅的六章近50平方公里地帶曾是來賓縣最大的沼澤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發為廖平農場)。

山脈河流

主要山脈有大朝山,海拔521.6米,在川山村民委古抗村背後;最高峰為印山,海拔526米。西部有清水河縱貫鄉境邊緣,與石陵鎮隔河相望。主要河流有莫弄河、三洲河。莫弄河長45公里,發源於小平陽鎮嶺頭山區,自東南向西流入清水河,年平均流量約35立方米每/秒。三洲河長10公里,自東南向西北匯入合江進清水河,流量約30立方米/秒。三洲河長年四季不斷流,其源頭於三洲仙女泉,日夜湧泉,與梁村和大王呇同屬北往地下河,是興賓區23條地下河之一。鄉南部是凌王河,與賓陽縣形成邊界線,該河發源於五同村民委下廖村的凌峰、凌王地下河出水口,向西流經廖平農場人清水河。

土壤

境內土壤多屬矽岩母質發育而成,其次是第四紀紅土。質地主要是沙質土、壤質土;再其次是粘質土和粘土,含沙石子多,酸性大,土層淺,有機質少,肥力中下。

氣候

北回歸線橫貫中南部,l月平均氣溫 11.2℃,7月平均氣溫28.5℃,年平均氣溫20. 9℃;年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4-8月,雨季遲,結束早。年平均日照1760小時;接受太陽輻射量為 100-110卡/平方厘米。季風環流影響深刻,夏雨冬乾,春溫秋旱,季節轉換明顯,無霜期327-333天。主要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霜凍,倒春寒現象也時有發生。

礦產資源

貴嶺、九合、韋里、大羅、五同一帶盛產原煤,銷往貴港、黎塘等地。韋里、五同、大羅一帶有豐富的耐火粘土,大羅為中型鋁土礦床。石灰石藏量巨大,尚有鐵、鎵及米石等。清水河中盛產黃沙,並含金沙。水資源豐富。清水河、莫弄河、三洲河、貴嶺河、凌王河縱橫交錯,常年水流不斷,且有三洲、大王、梁村、甘板、凌峰、凌王、雷叫等地下出水口。陶鄧、五同、大羅、六會、大鄧到沙帽山一帶地下河水豐富,為來賓3大富水區之一。植被良好,鄉西北部韋里到川山一帶山高林密,藥用植物繁多。野生動物有野豬、野兔、黃猄、猴子以及多種鳥類和蛇類等。

農業概況

農業

全鄉耕地面積55160畝,其中水田27010畝,旱地28150畝,主種水稻、玉米,還有花生、黃豆、甘蔗等經濟作物,有來賓“第二糧倉”之稱。糧食總產量名列全縣前茅,且以米質香軟可口著名,尤以陶鄧、大鄧、六會、五同、大羅等產地為佳。1999年春,鄉在大鄧、小鄧建立了800多畝優質谷基地,以點帶面,全鄉農業的科技含量逐步增加,科技興農在全鄉形成共識。甘蔗生產成為全鄉的經濟支柱。1998年,全鄉農業總產值以4093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589萬公斤。2000年全鄉農業總產值8023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6730噸;2006年全鄉農業總產值達15860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5900噸。

林業

1993年,通過自治區驗收達標。現有林面積41884畝,立木蓄積量83769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30.6%。境內除國營維都林場清水河分場外,有8個村辦(或個體合資)林場。林木品種主要有濕地松、尾葉按、馬尾松等,分布在五同、三育、韋里、九合、貴嶺等地。1998年鄉林業總產值達18萬元。2000年全鄉森林面積6309公頃,其中有林地2703公頃,立木蓄積量51365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1。9%,林業總產值898.89萬元;2006年全鄉森林面積7183公頃,其中有林面積3577公頃,活立木蓄積67971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6.3%,林業總產值1189.49萬元.

畜牧水產

1998年末,全鄉牛出欄3320頭,肉產量299噸;生豬出欄37370頭,肉產量2803噸;羊出欄7703隻,肉產量154噸;家禽出欄17.06萬羽,肉產量236噸;畜牧總產值3070萬元。全鄉淡水養魚面積2940畝,水產品產量374噸,產值223萬元。品種主要有鰻魚、鰱魚、草魚、大頭魚、塘角魚和蝦等,還有鱉類和貝類。鄉以業泉萬頭養豬場為龍頭,畜牧業輻射全鄉。三洲、凌民凌王等河水流平穩、四季不乾,村民用其開展網箱養魚,畜牧水產養殖業已經成為該鄉的又一經濟支柱產業,成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的又一重要來源。2000年畜牧總產值3561萬元;2006年畜牧總產值4012萬元.

土特產品

主要有菸葉、花生、黃豆、飯豆、紅薯粉和板栗、桃、李、梨等。

水利

1951年冬興建黃綠水庫,是來賓縣興修水利之始。現全鄉有六勇、橋則、橋里、德龍、其林、大凡六個小(一)型水庫。六勇水庫庫容49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500畝;橋里水庫庫容398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800畝;橋則水庫庫容178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000畝;德龍水庫庫容196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000畝;其林水庫庫容105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000畝;大凡水庫庫容379.2萬立方米,灌溉面積700畝。還有黃綠、大鄧、靈歸,紅廟、北欄等5個小(二)型水庫,總庫容175.2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460畝。另有大羅、龍旺兩個國營電灌站,裝機容量分別為1258千瓦和745千瓦,總灌溉面積能6865畝。加上石狗、凌峰、大鄧、橋堡、新謝、老謝、三凌、三洲等小型抽水站,全鄉基本形成灌溉網。1998年,鄉重視水庫除險加固和渠道硬化工作,使現有水利發揮重大作用。但大羅、龍旺兩電灌站因設備陳舊、老化,渠道下沉,灌溉能力下降。

鄉鎮企業

境內廠礦有業泉實業有限公司、民族磚廠、潭裡磚廠、三育、三洲石灰廠及原煤和鋁土礦的開採,打撈清水河黃沙及陶鄧、韋里自來水廠等。業泉實業有限公司下設磚廠、萬頭養豬場、飼料廠、薄膜廠等,固定資產200多萬元。1998年,全鄉工業總產值10428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2446萬元。2000年鄉鎮企業總收入19393萬元;2006年鄉鎮企業總收入16910萬元。

郵電交通

設有陶鄧、東南2個郵政所,職工2人,郵路里程90多公里。鄉民基本可以看到當天的《廣西日報》。有電信所1個,職11人。1994年,鄉投資 120萬元開通程控電話,已裝機近200部,實現村村通電話。2000年全鄉已安裝固定電話421部,2006年已安裝固定電話1220部.並且越來越多的人擁有行動電話.
有陶鄧——賓陽、黎塘;陶鄧——來賓;陶鄧——遷江;陶鄧——廖平農場等公路。1998年開展村級公路大會戰,修建陶鄧——五同;興高——東南;川山——白花等村級路,實現村村通公路,結束汽車進川山要拐過良江、三五等鄉鎮的歷史。桂海高速公路從鄉境內的茶梟村民委通過,陶鄧、東南至高速路小平陽出入口僅7公里,交通極為便利。2000年陶鄧鄉東南街至來賓的柏油路已全線貫通。

商業財政

陶鄧、韋里、東南三街設有供銷合作社,職工20多人。陶鄧街有供銷百貨商場,有工商行政管理所。東南、韋里兩街設有市場服務中心。3個街市場總面積7700多平方米,日客流量達2000—4000人。全鄉有個體工商戶200多戶,年零售總額400多萬元;收購總額200多萬元。陶鄧東南有信用社,1998年工商、農業貸款460萬元,年底存款餘額265萬元。
鄉有財政所1個,職工5人。1998年財政收入265萬元,支出247萬元,無財政赤字。2000年全鄉財政收入346萬元,支出346萬元;2006年財政收入824.9萬元,支出824.9萬元,財政收支平衡。

文教體衛

文化教育

鄉建有文化站。圖書館100多平方米,藏書5000多冊。各村民委建有文化活動室,是農民學科學的重要場所。設廣播站1個,廣播器材設備齊全。陶鄧、韋里、東南、大羅等村街建起了電視差轉台。鄉有2個電影院,3個劇場,2個溜冰場,5個燈光球場。陶鄧、三洲、韋里等村街成立有業餘鄉村文藝隊,節假日經常為民眾義務演出彩調、壯師等戲劇和舉行舞獅等比賽。
民國23年(1934),陶鄧、韋里設立中心國民基礎國小。部分村屯也相繼設立基礎國小。1959年,鄉在陶鄧中心校(現二中處)設“戴帽國中”(1961年搬至小平陽),此為鄉辦國中之始。1962年9月,劉通華等創辦陶鄧農業中學,後為鄉中學之前身。1970年鄉始辦高中,時稱“五·七”中學(原址為陶鄧農中)。後搬至韋里三凌村興建。1974年再遷回東南重建。1980年秋“五·七”中學高中部撤,稱陶鄧初級中學(現一中),各大隊“五·七”國中相繼合併為陶鄧、韋里兩個“聯中”。1996年,陶鄧聯中改稱陶鄧二中,韋里聯中並歸鄉中學稱陶鄧一中。
1998年國中在校生2160人,教職工116人。國小在校生7230人,教師315人。學前班14班,學生310人,教師20人。1998年全鄉適齡兒童7340人,人學率98.9%。1995-1998年,鄉籌措資金55多萬元興建17座教學樓,改善了辦學條件。1998年順利通過自治區“兩基”驗收達標。2000年國中在校生2456人,教職工123人,2006年國中在校生2023人,教職工126人.2000年國小在校生7350人,教職工290人.學前班20班,學生620人,教師23人適齡兒童入學7350人,入學率99.32%。2006年,全鄉有國中2所,中心校1所,完全國小13所,58個教學點;國小在校生4942人,教師249人,學前班15班,學生536人,教師2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96%.

體育運動

鄉人素愛體育運動。現有籃球場70個,桌球桌100多張,足球場1個,舞獅隊30多個。每年元旦,鄉政府均舉辦“豐收杯”或“甜蜜杯”運動會,比賽項目有籃球、桌球、拔河、象棋等。春節,民眾多方自籌資金舉辦籃球、舞獅等比賽。鄉農民業餘籃球隊經常到周邊鄉鎮和廖平農場等作友誼比賽。1982年和1986年,大鄧村鄧善軍人選國家手球隊參加第九和第十屆亞運會手球賽,分別獲金牌和銀牌。1985年,鄉被評為全區體育先進鄉。

衛生事業

民國29年(1940),陶鄧街始設中藥鋪,鄉民治病多用中草藥。1945年前後開始有西藥進入。1954年始設陶鄧鄉衛生所。1956年部分村屯開設衛生室。1969年全鄉10生產大隊均辦起“合作醫療”所。1982年後“合作醫療”為各個體醫生承包。1998年後各村委“合作醫療所”重新恢復,現有鄉村醫生58名。鄉衛生院設在陶鄧街,東南、韋里兩街設分院,共有醫務人員23名。全鄉人口出生率為9.9%c,計畫生育率為83. 4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 41%。1993年大鄧衛生所蒲茂芬被評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2000年有鄉村醫生14名,醫務人員22名,人口出生率9.71‰,計畫生育率72.68%,人口自然增長率6.4‰.2006年全鄉有鄉村醫生20名,醫務人員25名。人口出生率14.19‰,計畫生育率66.83%,人口自然增長率12.66‰。

文物勝跡

紗帽山石刻 紗帽山位於鄉境大鄧村東北3公里處,孤山,南北走向,高約140米,長200米,寬100米。石刻在西北半山腰岩口上方。主石刻是明成化八年(1472年)驃騎將軍舞陰石裔岑志明書“開蠲山”3個大字。左右各有一塊是賓州知州彭忠游該山的記事詩和橫搓費廣書丹的關於岑志明修築清水城的頌歌及遊覽記事。洞內還有元至正七年(1347年)由孔懷德撰碑,黃才合、黃祖真會匠所刻的山水題詠詩。現石刻保存完好(但山已被挖礦及民間炸石損壞),屬縣級文物保護處。
陶鄧烈士墓 位於陶鄧水廠大門前,是為紀念1950年剿匪時犧牲在陶鄧的解放軍戰士而立。
韋里烈士墓 位於韋里小村前面公路左側小山傍。1950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剿匪部隊一個班從龍山執行任務後返回韋里時,在尖山腳下遭劉振傑股匪伏擊,犧牲7人。鄉人民政府立此碑予以紀念。
八百弄 在陶鄧鄉與良江鎮交界的群山之中,位於陶鄧川山村民委江那村北面,古抗村西北。整個山槽長約1公里,三面為天然平整石塊,底寬可平排通兩部汽車。槽之盡頭有一岩洞,洞內有水且清,水位四季不變。槽底的石塊上分布著稀疏的天然小水坑,狀似人工開鑿的魚池。兩旁林木茂密,空山鳥語,格外幽靜,乃天然之避暑勝地。
三州仙女泉 泉位於鄉府駐地東北面1.5公里處,於東南村之北,三州村前山腳。該泉有多處出水口,常年湧泉,水冬暖夏涼。泉三面環山,西為河流,水域寬達百多米,悠悠流向西南山腳。河中蘆葦、蓮藕遍及,群山環繞,山清水秀,為陶鄧八景之一。相傳古時天上派一男一女兩神仙下界興建賓州、清水州兩城。賓州之神用木築城,速度快搶了功,清水州之神乃仙女,其用山築城,剛圍了南、北、東三向,西面群山尚未搬至,聞賓州城已報喜,覺事倍功半,淚如湧泉,即吊死於泉西北響鼓山西頭。現人行於東南至韋里公路上,即見該山南側有一高數十米的白壁,形似姑娘懸吊,該山也因此得名仙女懸吊山,泉則稱仙女泉。

歷史人物

韋鴻基(1919-1948),曾用名韋振榮、韋雄。那譚村人,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那譚村和五福村任教,隱蔽活動,組織和發展抗日武裝力量,三次襲擊日軍,擊斃日軍3名,繳獲駝馬4匹、步槍11支及軍用物資一批。1945年,國民黨當局以韋鴻基等人拒絕收編為由進剿五福村。激戰3天3夜,後因寡不敵眾,韋鴻基等撤出五福,隱蔽待命。1946年,韋鴻基與鄧家超、吳壽堯發展遷江紅河南岸地下黨組織,後為負責人,領導遷南的武裝鬥爭。1947年秋,在榜山頭集結了300多人槍,準備攻打國民黨遷江縣府,後因泄密而放棄。同年12月,韋鴻基到貴港、玉林找中共鬱江特委書記陳岸不果,1948年除夕夜,韋鴻基從賓遷貴游擊根據地潛回那譚村,正月初一清晨被國民黨當局殺害,其頭被割下拿到遷江縣城門懸掛示眾,犧牲時年僅29歲。
鄧善軍,大鄧村人,原區體工大隊手球隊員。1982年在印度參加第九屆亞運會獲金牌,1986年第十屆亞運會獲銀牌。1996年10月因車禍不幸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