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東秩

陶東秩(1887—1956),名文進,河南南陽宛城區溧河鄉三十里屯李崗村人,教育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東秩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87
  • 逝世日期:1956
  • 籍貫河南南陽宛城區溧河鄉三十里屯
簡介,生平,社會評價,

簡介

生平

其先祖天章公曾為清朝大學士,祖父大化以教家館為業。其父應元務農,無力供子讀書,故上學較晚。初受業於南陽宿儒王可亭先生門下。由於他天資聰穎,奮發勤學,數學、語文成績突出,得王可亭先生資助,進入豫南師範(1909-1913年)。在校成績優異,當時與同學燕仁山、許玉卿被譽為“宛南三傑”。
陶東秩畢業後,從26歲至69歲的43年間,長期從事教育事業。1914年最先在南陽教私塾、國小,後到南陽私立預備中學及南陽縣立師範任算術、語文教員,前後12年。這時期他受五四運動新思潮的影響,經常閱讀《新青年》雜誌,孕育愛國主義思想,給學生講述《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義。由於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凡聽過他課的人,無不佩服,因此在南陽教育界影響很大,成為深受尊敬的教育工作者。
1926年,陶東秩受聘於北倉女中,以後在省立第一女師、省立一女中、信陽二女師和安徽潁州中學等處任教,並在省立一女中與潁州中學任事務主任(兼),總計10年。其間,1928年投考訓政學院,先後相間離校當過四任縣長,都為時短暫,因此從1926年至1938年絕大部分時間仍是教書。在此階段,他對當時的軍閥混戰,外患頻仍,哀鴻遍野,國民黨腐敗的現實不滿。在思想上希望有個清廉政府,在行動上同情開封學生運動,支援革命青年去解放區。在1929年回南陽的詩中,流露出“不見災情重,但覺人煙稀”的悲思。這一時期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漸臻成熟,教育行政管理亦顯示出很強的組織才能。1932年至1933年曾回南陽任縣教育局科長,協助孫文青先生改革教育,聘用新人,整頓學田,增加教育經費,提高教師生活水平和發展社會教育。
另外,他曾任宛屬十三縣學田經理處長,秉公辦事,深得宛屬教育界文人尊重。他明斷眾議,在撥歸宛中、女中約135公頃學田中,又抽出15公頃的經濟收入資助魏烈丞在開封創辦的北倉女中。他在任期間,學校經費充足,面貌亦大為改觀,不僅惠及宛南學子,亦大有功於中州桃李。

社會評價

陶東秩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通過長期教學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培養了大量人才。
在校務行政方面,他明確學校後勤工作的任務是為教學服務,不僅組織學生參加勞動,管理生活,建立制度,而且身體力行。為了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他辦合作社使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相結合。他在焦作工學院、開封女中和開封藝師任事務主任期間,使學校出現新的面目,為當時省內教育界所稱道。陳浴春在《南陽文人陶東秩》一文中回憶:“1933年我任潁州中學校長時,特請東秩到潁中任教併兼理全校總務,為時不久,即將學校整理得有聲有色,而成為安徽有名的中學。”
陶東秩重視人才,獎掖後進,關心窮苦學生生活,親自過問,挽救學生失學之虞。在他的精心教育與資助下,培養了很多人才。後來,成為革命幹部的有大學校長徐鳴岐(任言),大學教授、講師陶文藻(辭如)、王荷清、鄭雪山、徐奉台、王肅環及作家曾克(曾佩蘭)等,成為革命烈士的有陶文萃、陶文柱、許文鵬、許文桂等。由於陶東秩與一些進步教師的直接影響,在抗戰初期奔赴革命根據地的,開封女中一校就有100餘人,北倉女中去的更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