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公傳說

陶朱公傳說

陶朱公傳說源於山東定陶,廣為流傳於我國的民間及世界華商中,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陶朱公,本名范蠡,字少伯,楚國宛城三戶(今河南省南陽淅川縣)人,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營思想家。相傳,范蠡棄官離越後,經齊國西行至陶(今山東省定陶縣),以陶為“天下之中,諸侯四通”,遂定居於陶,開創偉業。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其中所涉地理位置、農家民俗、引典佐證、歷史記載都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

2008年6月,山東省定陶縣申報的陶朱公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陶朱公傳說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山東省定陶縣
  • 遺產類型:民間文學
  • 遺產編號:Ⅰ-42
歷史淵源,主要內容,版本一,版本二,傳承價值,

歷史淵源

范蠡(約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45年),字少伯,楚宛三戶(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年政治家、軍事家、大商人,後世尊稱為“商聖”。
史載:“文種為宛令”,聞其賢“得蠡而悅”,後同至越國出仕,共同輔佐越王勾踐,俱為著名越國大夫。
公元前494年,吳越兩國發生戰爭。吳王夫差大破越軍,勾踐偕妻入吳為奴,范蠡伴越王赴吳為人質。范蠡用計取得吳王信任,使勾踐得以順利歸國。歸國後,輔佐勾踐臥薪嘗膽,以圖強雪恥。經過十餘年努力,越國終於轉弱為強。公元前479年,吳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黃池會盟諸侯,留太子與老弱守國。在范蠡建議下,勾踐發奇兵伐吳,襲破吳都(今江蘇蘇州)。公元前473年,終於滅吳興越。
在功成名就之後,范蠡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達齊國海濱,改稱鴟夷子皮,在海濱耕作,圍海煮鹽,捕魚養殖。經過苦心經營,終積資達數十萬,名聲遠揚。這時,齊人發現了他的才能,又請他出任齊相三年。范蠡具有“富好行德”思想,曾對人說:“治家能置千金之產,做官能至卿相之位,這已達到極限了,長期享受這樣的榮華,是不吉利的。”於是,他歸還相印,散盡家財,贈送親友和鄉鄰,又悄悄離開了海濱,到陶地定居,重新經商,又擁資產千萬,成了遠近聞名的陶朱公。
身後事,在河南商丘柘城縣引龍聚水,以文韜武略為千百年後可繼承其從商衣缽埋線伏筆。
范蠡在經營上“夏則資皮,冬則資糹希(細葛布),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等樸素的中國古典經濟理論,千百年來被歷朝歷代的商賈所尊崇、效法,一直在影響著後人,被中外經濟學家奉為圭臬。
在國內,許多城市凡有廟宇的地方,也都供奉財神的神位。北京相國寺里所敬的財神之一就有陶朱公。

主要內容

版本一

關於范蠡在定陶經商致富的史實,不少歷史巨著和文藝作品中都有記載。最有權威當屬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浮於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於貧交疏昆弟”。註解中《孛隱》服虔雲:“陶,今定陶也。”《定陶縣誌·人物誌》以1010字長的篇幅記載了范蠡在陶隱居經商、生少子、救中男未果、卒老於陶等內容。
定陶的陶朱公傳說主要是關於范蠡居陶十九年間的民間傳說故事,內容上可謂豐富多彩,既有關於其出身來歷的傳說,又有其經商致富和處世理家的傳說,還有和陶朱公有關的地方風物傳說。陶朱公傳說在定陶民間流傳很廣,主要存在於當地百姓的口耳相傳中,在與他有關的眾多典故、風物中也多有記載和反映。這些傳說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陶朱公的為人哲學和經商思想,也體現了人們發家致富的願望和定陶乃至魯西南一帶的風土人情。

版本二

相傳春秋時,范蠡幫越王滅掉吳國後,棄官同西施逃到了宜興丁山一個叫台山的村子隱居下來。他發現當地黃龍山的泥土可以做陶器,就教大家采泥做坯、築窯燒陶。俗話說:“萬事開頭難。” 范蠡雖然把陶器燒出來了,但燒的不是歪貨(陶器變形),就是黃貨(陶器沒有燒透),而且陶器上有許多裂縫。一時范蠡也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有一天,西施淘好米,動手燒飯。范蠡見火苗很旺,射得很高,心想這不是浪費柴火嗎?就把墊在鍋底的三塊石頭拿掉。西施說,鍋子壓在火上,火就燒不旺了。果然,三塊石頭拿掉後沒,火就萎了下去。范蠡想:假如燒窯時泥坯不著地,墊空燒,是不是容易燒透嗎? 按照此法,燒出來的黃貨少了,後來,人們稱這種石頭叫“腳石”。
又有一天,范蠡做完活回家,西施正在燒飯。燒著燒,飯鍋滾了。西施趕緊把灶里的木柴夾出來,只留幾塊在裡面。范蠡問:“為什麼把柴夾出來?” 西施說:“飯燒滾後要悶一悶,要‘還火’。如果一直用大火燒,時間短了做成生飯,長了燒焦。等到西施還了火,開鍋盛出飯來,粒粒似珍珠。范蠡吃著吃著,突然想:燒陶器不也和燒飯一樣嗎?如果一直用猛火,米粒吃不消,就燒焦了;陶器吃不消,就燒裂了。假如燒燒,悶悶,既可燒透,又不裂了嗎?
後來范蠡照著這個方法做,果然成功了。他把這些方法教給當地百姓,從此丁蜀窯場就興旺起來。後來,人們尊奉他為“陶朱公”,在蠡墅崇福寺塑了他的像(抗戰時被日軍所毀),每年陰曆四月初七(范蠡生日),隆重紀念他,他居住過的地方就改名為“蠡墅”了。
以上是民間傳說,宋代水利學家單鍔著《水利說》云:“宜興東有蠡河,橫旦荊溪東北通甚瀆,東南接罨畫溪,昔范蠡所鑿。”一九三0年《工商半月刊》的《宜興之陶業調查》一文記載:“宜興之陶業,相傳為春秋范蠡所創始。蜀山之西有地名蠡墅者,既為范蠡別墅只故址。昔范蠡居此,見近旁泥土有耐火性,且粘力極強,察其可制陶器,因制為各種器皿,築窯以燒之,殆為陶業之權輿也。今蠡墅附近地名蠡匠(牆)圍者,尚有古窯十餘所。”

傳承價值

《經商十八利》《經商十八忌》《陶朱公造秤》《陶朱公名的由來》等傳統民間傳說故事,已成為陶朱公文化與研究的重要來源。加強對陶朱公傳說的研究和保護,有利於倡導儒商文化和富而好德的傳統美德,也有利於發展和弘揚傳統民間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