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遺址扁壺

陶寺遺址扁壺

2007年在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H3403區域發掘中,發現的一個已殘破的扁壺上,有朱書的兩個字元。

其字元與後來的甲骨金文中常見字“文”等,極其相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寺遺址扁壺
  • 時間:2007年
  • 總面積:約600餘萬平方米
  • 發現時間:20世紀50年代
陶寺遺址,扁壺發現,扁壺釋讀,

陶寺遺址

陶寺遺址位於襄汾縣東北大約6.5公里的陶寺鎮南側的塔兒山下,總面積約600餘萬平方米。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1978~1985年連續發掘,2001~2004年,為進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研究”課題再次進行勘察和發掘。
兩次發掘清理出數量較多的房址、道路、水井、陶窯、灰坑,以及包括不同等級墓葬的大型墓地、城址、疑似觀象台的夯土基址。出土鼉鼓、特磬、蟠龍紋陶盤、石制工具、陶容器、裝飾玉器等,在陶寺遺址發現了紅銅燒造成的鈴形小銅器、銅齒輪形器、朱書文字、不同等級的墓葬、禮樂重器等多種與文明起源密切相關的物質遺存,由此確立了“陶寺文化”,年代在公元前2600~前2000年之間。對探討中華文明起源和國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扁壺發現

2007年開始的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發掘,已有重大收穫。
扁壺扁壺
在H3403區域發現的一個已殘破的扁壺上,有朱書的兩個字元。
依據其文,可以判定正面之字元,當為在甲骨金文中常見之“文”字無疑。

扁壺釋讀

而最主要的在後面的一個字的考釋上,學者們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看法。以發掘學者何駑先生為代表的部分學者認為當為“堯”字,筆者認為直書聯盟首領名號於器皿的隨葬物,可能是當時的首領堯給予部屬的一個賞賜器皿。為了稱頌首領的美德,從而器物主人朱書寫下表達對首領的祝辭(《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有‘經緯天地曰文’,以及文是美德的代表,那么可意為“崇德天下的帝堯啊!”)。這有可能是中國德治的最發端,同時這也是比較符合商周以來眾多器物銘文內容中的情況。
此外,在早期語言中,尤其陶語表達簡練,可能是當時文字套用可能還十分有限的緣故,根據“文”字的字形來看,顯然與甲骨文有著一脈相承的情況。而對於“堯”的釋解,仍有待有關文字研究的進一步發現。但依據其字形,比較傾向於“昜”說。“昜”應通“陽”,與“文”合成為“文陽”二字。根據帝王世紀以及竹書紀年有關記載,從“堯都平陽”出發,筆者以為“文”者當可讀為“平”(簡單而言,如馮(feng)亦可讀為(ping)),當指器物生產之地,即為古堯時期的都城。
扁壺扁壺
不管由在對後一字的釋讀中,是否根據未來的發現有所定論。但就此兩個單字而言,已可稱為目前中國所發現的最早的單字。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陶寺遺址其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1900年,當在中國先秦堯舜以及三代早期,大大超出了對殷商甲骨文字的認知。因此,對於這一發現,可以將中國文字套用推進一千多年,也比較符合文字發展成熟的變遷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