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燒制技藝(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

陶器燒制技藝(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

陶器燒制技藝(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廣東省潮州市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潮州朱泥壺原產於潮州楓溪,以朱泥制手拉壺,源於潮州楓溪,明末萌芽,清中期鼎盛,傳承到現在。在製作時採用特有的手拉坯成型法,並且融合眾多當地美工元素,展現出獨特的風姿及藝術魅力。在中國特有的茶文化的影響下,潮州朱泥壺獨樹一幟。再加上潮汕有著眾多朱泥壺追隨者,使得潮州制壺業有著很好的發展勢頭。

2014年11月11日,陶器燒制技藝(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9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器燒制技藝(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廣東省潮州市
  • 遺產編號:Ⅷ-98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材料挑選,製作流程,成品裝飾,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楓溪手拉泥壺當地俗稱“土罐”,是潮州工夫茶主要選用的茶具,清代中期以前多仿製宜興名壺。清初詩人陳恭尹有《詠潮州茶具》詩:“白灶青鐺子,潮州來者精。潔宜居近坐,小亦利隨行。”光緒間金武祥著《海珠邊瑣》亦云:“潮州人茗飲喜小壺,故粵中偽造惠逸公小壺觸目皆是。”晚清詩人丘逢甲在《潮州春思》中詠及工夫茶,也明確寫到紫砂壺:“曲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小砂壺瀹新鷦咀,來試湖山處女泉。”近年來,潮汕、閩南地區尤其是漳浦地區常有朱泥壺出土,皆為清中後期潮汕地區出產。
楓溪手拉朱泥壺一直以祖傳作坊的方式傳承。各家的泥料配方及製作手法秘不外傳,較有名的商號主要有吳氏的源興號和章氏的安順號。其中源興號作坊設於大路頂紅罐鋪內,創始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安順號作坊位於西塘,創始於清末,傳承至今均已有五代。

工藝特徵

潮州朱泥壺的原料為天然礦料的朱泥,因其富含氧化鐵,所以呈現出土黃色,但是在燒制過程中會慢慢退黃化紅,因此,朱泥也被稱為紅泥。由於其可塑性強,故被用來製作多種物件,潮州朱泥壺便是其中一種。潮州朱泥壺外觀平滑但是有透水性和吸水性,並且保溫性能良好。用其泡茶烹茗香醇,經久耐放,越宿不餿。壺身在一定的使用期限內不會出現裂痕,並且其屬於材料天然,綠色健康。因此,用潮州朱泥壺泡茶實在是上佳之選。潮州朱泥壺製作手法多為手拉坯,這種手法可以清晰地表現出製作者的創作思維,而後於壺身雕刻裝飾,使得茶壺不但具有了較高的藝術性,同時兼具實用性。
楓溪手拉朱泥壺選用本地陶礦紅泥,採取手工拉胚成型的制陶技法製作而成,是一種依靠轆轤旋轉成形的傳統制陶方法。其製作過程要經過拉、修、批、上水、上槳、燒等近60道工序,燒制的成品具有線條簡練,色澤豐勸記霉潤,光滑度高等特點。楓溪朱泥壺題材廣泛,以山水、瓜夜贈故多果和水族飛禽為主;造型精美,有梨形壺、水平壺、扁燈壺、扁鼓壺等。款識常見的有老安順制方印、源興炳記方印、祥記、榮記、懷德興記方印、捷普玉蘭方印、楓溪印、孟臣圓印等,印款內容有人名款、地名款、圖案款等。

工藝流程

材料挑選

除了製作手法外,潮州朱泥壺在原材料選擇與調配上也十分謹慎。在傳統意義上,紅色代表了喜慶,燒制而成的潮州朱泥壺色澤紅亮,十分契合民間的審美特色。而其製作並不只是為了藝術和收藏,更重要的是商業價值。因此,在潮州朱泥壺設計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市場盛套背需求和認知度,並且根據市場回饋調整上釉壺與無釉壺的生產比例。上釉壺與無釉壺有著不同的特徵表現,其面對的消費人群自然不同,如果多是面向欣賞壺體明亮光滑的民間市場,則多製作無釉壺。在茶壺的使用過程中,要十分注重養壺,在經過長期的使用沖泡後,潮州朱泥壺能自然形成明亮光滑的壺面,有著較高的耐用性,進一步擴大了該壺的市場需求。

製作流程

與宜興紫砂壺製作方式不同,潮州朱泥壺的製作技藝獨特,多採用手拉坯法製作。在製作過程中,將紅泥放在製作台上旋轉,依靠製作者的手法,製成有層次感的圓形壺身。壺藝家依靠獨特的技藝手法,開欠遷戲創了“圓非一相”這種新的表現形式。而在這種堡敬促手法之下,潮州朱泥壺擁有了鮮明的外觀特點,其壺身較小,壺體偏薄,有著較長的蓄熱時間,因此保溫效果良好,且散發茶香效果顯著。壺身連線手把,便於斟注。蓋子和壺口以蓋壓式接合,由於壺體偏薄,壺蓋沿與壺口沿都比較狹窄。蓋牆較高,而蓋內壁有著明顯的手拉痕跡,壺底則是“一捺底”做法。潮州朱泥壺由於其原材料以及製作手法容易顯現出天然底色的肌理效應,而這更增加茶壺的美觀性和藝術性。

成品裝飾

在潮州朱泥壺製作完成後,壺藝者多會對壺身進行裝飾,以增強茶壺的觀賞性,絞泥是最常用的永廈裝飾方法。即用多種不同顏色的泥料進行壺身裝飾,通過手拉成色調對比強烈且不規則的線條,使得壺身色調豐滿,而圖案可以選擇多種樣式,可以是形狀各異的飛禽走獸,也可以是變化莫測的自然風光,還可以是豐富多彩的人文生活。多姿多彩的裝飾花紋,可以創造一種意境,讓茶壺無論是在直觀感受還是內心觸動上,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未裝飾的留白空間在畫面襯托下會給人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人們在使用潮州朱泥壺時,不但可以盡享其功能帶來的飲茶享受,同時還能觀賞茶壺所具有的藝術魅力,這就使得潮州朱泥壺擁有了很高的收藏價值。
傳承狀況
較有代表性的老字號僅存數家,原有的手工作坊也多改造為現代化的工廠,從業人員急劇萎縮,技藝較高的藝人汽凝備微多年事已高,技藝傳承急需加強。
傳承人物
謝華,男,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陶器燒制技藝(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申報地區為廣東省潮州市。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潮州市楓溪區文化工作辦公室獲得“陶器燒制技藝(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0年11月11日,“多彩非遺文化傳承——楓溪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活動”第一期“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公益培訓班在潮州市裕德堂壺藝研究所開班。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6年5月20日,第12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深圳完成舉辦,活動上展現了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
2019年5月16日,在第十五屆深圳文博會上,潮州在8號展館搭設了潮州主題展館,展館中展出了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作品。
2020年11月1日,深圳市舉辦了第三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在此期間,2020第三屆“深圳非遺周 非遺在南園”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於11月1日在深圳南園非遺館舉行。活動上展現了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

製作流程

與宜興紫砂壺製作方式不同,潮州朱泥壺的製作技藝獨特,多採用手拉坯法製作。在製作過程中,將紅泥放在製作台上旋轉,依靠製作者的手法,製成有層次感的圓形壺身。壺藝家依靠獨特的技藝手法,開創了“圓非一相”這種新的表現形式。而在這種手法之下,潮州朱泥壺擁有了鮮明的外觀特點,其壺身較小,壺體偏薄,有著較長的蓄熱時間,因此保溫效果良好,且散發茶香效果顯著。壺身連線手把,便於斟注。蓋子和壺口以蓋壓式接合,由於壺體偏薄,壺蓋沿與壺口沿都比較狹窄。蓋牆較高,而蓋內壁有著明顯的手拉痕跡,壺底則是“一捺底”做法。潮州朱泥壺由於其原材料以及製作手法容易顯現出天然底色的肌理效應,而這更增加茶壺的美觀性和藝術性。

成品裝飾

在潮州朱泥壺製作完成後,壺藝者多會對壺身進行裝飾,以增強茶壺的觀賞性,絞泥是最常用的裝飾方法。即用多種不同顏色的泥料進行壺身裝飾,通過手拉成色調對比強烈且不規則的線條,使得壺身色調豐滿,而圖案可以選擇多種樣式,可以是形狀各異的飛禽走獸,也可以是變化莫測的自然風光,還可以是豐富多彩的人文生活。多姿多彩的裝飾花紋,可以創造一種意境,讓茶壺無論是在直觀感受還是內心觸動上,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未裝飾的留白空間在畫面襯托下會給人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人們在使用潮州朱泥壺時,不但可以盡享其功能帶來的飲茶享受,同時還能觀賞茶壺所具有的藝術魅力,這就使得潮州朱泥壺擁有了很高的收藏價值。
傳承狀況
較有代表性的老字號僅存數家,原有的手工作坊也多改造為現代化的工廠,從業人員急劇萎縮,技藝較高的藝人多年事已高,技藝傳承急需加強。
傳承人物
謝華,男,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陶器燒制技藝(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申報地區為廣東省潮州市。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潮州市楓溪區文化工作辦公室獲得“陶器燒制技藝(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0年11月11日,“多彩非遺文化傳承——楓溪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活動”第一期“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公益培訓班在潮州市裕德堂壺藝研究所開班。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6年5月20日,第12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深圳完成舉辦,活動上展現了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
2019年5月16日,在第十五屆深圳文博會上,潮州在8號展館搭設了潮州主題展館,展館中展出了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作品。
2020年11月1日,深圳市舉辦了第三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在此期間,2020第三屆“深圳非遺周 非遺在南園”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於11月1日在深圳南園非遺館舉行。活動上展現了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