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唐鄉

陶唐鄉

陶唐鄉位於永豐縣中部,距離縣城46公里,昌寧高速縱貫南北,居於永丰南出口處。東鄰樂安縣境,南連本縣石馬鎮,西北與藤田鎮接壤。總面積7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4220畝,山林地76947畝,轄9個村委會,全鄉人口17800餘人,均屬漢族(江右民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陶唐鄉
  • 外文名稱:Taotang Township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源南、金溪、謝坊等村委會
  • 政府駐地:源南村委會
  • 電話區號:0796
  • 郵政區碼:331509
  • 地理位置永豐縣中部
  • 面積:74平方公里
  • 人口:1.78萬(2016年)
  • 方言贛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大仙岩
  • 車牌代碼:贛D
歷史沿革,地理氣候,經濟發展,農業,工業,基礎設施,文化底蘊,旅遊資源,大仙岩,天台山,教育狀況,發展前景,

歷史沿革

八藤河流經的洲上河段,蘊藏著豐富的菊花水石,在黛黑色的岩體中,為舉世稀少的石中珍品。
境內石倉、園內、謝坊、元南、洲上等村還有儲量豐富的無煙煤。
旅遊資源亮點頻閃。境內有全縣最早的佛寺——天台山蘭若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1986年後,由民間捐資,進行大規模維修擴建,現共有寺廟三幢九間,新建的大牌坊巍峨壯觀,屹立寺前。每年農曆正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為天台山廟會,朝拜觀光的人車水馬龍,絡繹不絕,平時也有很多遊客登山攬勝,觀光拜佛。
自古以來,園內村與連在一起的洲上村、中洲等村合稱為中沙陂,村民以吳姓為多。據傳,春秋時,吳公子季杞“推位讓國,有虞陶唐”,民國二十八年,國民黨設鄉、里、保、甲,吳氏子孫為紀念遠祖,遂以“中沙陂”改稱為“陶唐”設鄉。
永豐縣陶唐鄉
新中國建國前,屬塘湖鄉金溪鄉
1953年為陶唐鄉、金溪鄉。隸屬永豐縣第四區;
1956年撤區並鄉,與金溪鄉合併為陶唐鄉;
1958年成立陶唐鄉人民公社,轄14個大隊;
1960年7月併入藤田公社;
1961年6月與藤田公社分開;
1968年擴社並隊,又併入藤田公社;
1972年調整社隊規模,又與藤田公社分開,設定陶唐公社,轄11個大隊;
1984年,改公社為鄉,稱陶唐鄉。

地理氣候

陶唐鄉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北俱山區,西南較低平。最高山峰有東北與樂安縣境交界的高龍山,海撥1038.2米,最低點為洲上村西南端的松樹坪內,海撥133米,主要河流為八藤河,由東南石馬入境,流向西北藤田鎮,再流經烏江,匯入贛江。
這裡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氣溫18℃,年均降雨量1627.3mm無霜期279天,氣候濕潤,適宜各種生物繁衍生長。

經濟發展

境內有金溪和園內兩個集市,金溪街為十日三街,逢三、五、九為趕集日,自明朝洪武年間進士、安慶知府徐尚文首倡金溪設圩以來,周圍十餘里的本鄉和石馬鎮、藤田鎮和樂安縣金竹鄉的商賈雲集,主要從事木竹及其製品交易。現已成為藤田地區的木竹專業交易市場,同時也兼營農副產品等。
園內街為朝朝街圩,每日清晨趕集,以蔬菜、肉類和農副產品交易為主,1996年新建棚市面積210平方米;1998年開始,通過折舊建新,進行改造,使街道拓展加寬,街區新樓林立,現有店面32戶,街道全部實現了硬化、亮化、美化,為溝通城鄉物資交流,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發揮了重要作用。
陶唐鄉礦產豐富,已探明儲量110億噸,轄區東南北三面均為石灰岩山脈,裸露地表達24平方公里,並有方解石、大理石、白雲岩等伴生礦,故有“石鄉”之稱。年採石量達40萬噸。因為石灰石資源豐富,同其他鄉鎮比較,落戶陶唐的企業最多。石灰立窯企業29家,灰鈣企業12家,重鈣企業9家,輕鈣企業2家,採石場30家。其中投資上億元企業2個,即南方水泥和億旺礦業。八藤河流經的洲上河段,蘊藏著豐富的菊花水石,在黛黑色的岩體,嵌鑲著朵朵以白為主、又呈或黃或紅的菊花形化石。石質細膩,花形優美,是加工硯台、筆架、印章和其它工藝品的上等原料。為舉世稀少的石中珍品自1998年以後,正在開發利用。
境內石倉、園內、謝坊、元南、洲上等村還有儲量豐富的無煙煤,均系民窯開採,因存在諸多安全隱患。2003年以後,已全部關閉,禁止採挖。
2011年,全鄉工農業生產總值達1.65億元以上,現有民營企業55家,完成協稅護稅任務2215.65萬元,其中國稅完成 1045.16萬元,地稅完成 701.94萬元,財政完成 504.55萬元,物流稅完成302.98萬元。人均年收入2900餘元。2011年度榮獲全縣鄉鎮綜合考評二等獎,被多個部門評為先進鄉鎮。

農業

陶唐鄉的經濟結構主要由農業、工業、礦產加工業、採礦業和物流運輸業構成。農業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紅薯、花生、扁蘿蔔、西瓜、百合等,也是本鄉的傳統特產。2011年,農業生產總值1982萬元。

工業

工業主要有礦石開採,燒石灰、生產重質碳酸鈣、輕質碳酸鈣、薯冬粉加工等。境內有中國建材大型央企—南方水泥,大型民營水泥公司——鷹鵬水泥,以及投資億元的國豐化工、億旺礦業等企業。永豐縣第三工業園即將落戶我鄉。通過改制優勢企業,發展民營企業,引進外資企業。年內先後新增物流公司2家,新增大型貨車30餘輛,運力900噸,加油站2家,勞務輸出公司2家。2011年底,已有企業55家,民營企業異軍突起,促進了陶唐經濟的發展。全年工業總產值達1.45億元以上,完成財政收入2215.65萬元,全縣排名第三。

基礎設施

2011年,投資100多萬元用於圩鎮美化亮化等配套設施建設,包括安裝太陽能路燈、修建休閒文化廣場、疏通下水管道以及街道綠化美化、圩鎮環境衛生整治等。為提升鄉里便民服務的規範化和便捷化,投資600多萬元新建了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的綜合便民服務中心,並已於11月順利封頂。與此同時,也加大對民政和教育的投入,投資40萬元對敬老院進行改建,投入40多萬元新建陶唐中學學生宿舍,投資100萬元完善金溪、中洲、石倉村級活動場所建設。

文化底蘊

陶唐鄉自古文風鼎盛,名人輩出,進士以上7人,其中有宋景帝年間太尉謝雲甫、明萬曆年間禮部侍郎邱士毅等,土地革命時期湧現出以“纏江七烈士”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烈。邱坊儺舞、石灰石手工燒制工藝、園內吊絲燈被列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祠堂文化豐富多彩,農民劇團十分活躍,其中園內村村民吳金福創辦的農民劇團是全縣最早的業餘演出劇團,常年在縣內外演出,曾被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報導。
永豐縣陶唐鄉農民吳金福正在拍攝戲劇永豐縣陶唐鄉農民吳金福正在拍攝戲劇

旅遊資源

陶唐鄉旅遊資源有開發前景,境內有全縣最早的佛寺——天羅山蘭若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1986年以後,由民間捐資,進行了大規模維修擴建,現有寺廟三幢九間,新建的大牌坊巍峨壯觀,屹立寺前。每年農曆正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為天羅山廟會,朝拜觀光者車水馬龍,絡繹不絕,平時也有眾多遊客登山攬勝,觀光拜佛。
距天台山1公里處,有全省最大的石灰岩溶洞——大仙岩;洞長3000多米,洞高最大長處達70多米,洞內遍布鐘乳石,怪石嶙峋,形狀奇特,千姿百態,洞寬幽深,一步一景。並有潺潺泉瀑,夏濕秋旱,故有“懸岩滴水晴凝雨,涼氣襲人夏似秋”之說。
2002年,由福建蒲田客商陳建新投資開發,2003年開張營業,當年接待遊客2萬多人。2005年又通過修建,2006年接待遊客3.4萬人,創門票收入10.2萬元。

大仙岩

大仙岩,洞口高10米,寬9米,主洞全長約3公里,為江西省最大溶洞之一。 景區內有大仙岩、小仙岩、觀音岩、鐘鼓洞、燕子洞。洞內曲折迂迴,有小溪從洞內流出,其源不詳,投以石,轟然如雷。最為奇特的夏季流水寒冷刺骨,清澈見底。母子洞內石乳、石筍遍布;石桌、石墩、石像、奇岩怪石,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堪稱人間奇境。

天台山

天台山,最早叫天羅山,位於永豐縣陶唐鄉黃泥壟村的西北,與樂安縣境交界,海撥802米,範圍約4平方公里,距大仙岩洞出口處1公里,山上茂林修竹,競相生長,各種山花野草,爭奇鬥豔,環境幽靜,景色秀麗,空氣清新,氣候宜人。
天台山最早建庵是在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始建者為碧雲大法師,碧雲,系浙江仙居人,學佛於浙江天台,學成之後,即芒鞋衲衣,雲遊天下,尋覓修行勝地。一日,來到此山,見此地層巒疊嶂,松竹奇幽,奇花似錦,百鳥和鳴,且又遠離塵俗,不禁大喜過望,連聲讚嘆:“此處有靈鷲(印度一佛教名山)之氣勢,天台之靈秀,真乃吾息杖參禪之美境也”。遂選定此山稍東一塊園形平地,此地似銅鑼,故稱天羅山。碧雲在此結茅為庵,暫作棲身之地。然後拜訪山主,告以自願在此山上建寺,並建議改名為“天台山”,山主感其願力宏大,允其建庵,並得善男信女相助,遂於貞觀二年動工建寺。兩年後竣工。相傳,建成之後,寺院充滿奇香,多日不散,故佛寺命名為“香城院”。寺院建有九幢二十七間,十八閣,七十二殿。
寺院建成後,碧雲開闢佛堂,廣收僧徒,由於他學識淵博,四方僧徒,無不慕名前來求教,不到兩年,僧徒達四、五百人。
自從碧雲在天台山建寺之後,天台山就有了許多優美動聽的風物傳說。
一、伏虎坡
昔日天台山,由於森林茂密,蘆葦叢生,致使虎豹成群,經常下山傷害人畜。山下黃泥壟、婁元等村居住的山民,無一戶沒有遭此厄運,眾多山民為避虎豹之害,陸續投奔他鄉。
就在碧雲尋覓修行勝地,打算在此結茅為庵時,黃泥壟村一位青年,趕忙上山勸說碧雲,說此山虎豹極多,不可一人在此安身。法師卻滿不在乎地回答說:“出家人,閒雲野鶴作伴,飛禽走獸為友,請放心吧,不必為貧僧擔心。”
茅庵架設後,那個青年生怕虎豹傷害法師,特意帶上獵具,上山保護碧雲。果然,第一個晚上,一群餓虎竄到茅庵前,那個青年正欲舉起獵具,與餓虎搏鬥,碧雲即制止,說:“我乃出家之人,素以慈悲為本,怎能讓你無故傷害生靈”,青年說:“法師,虎豹本性兇惡,殘害人命,自古道,獸性難改,對它怎能講慈悲呢?”碧雲不以為然,雙手一合道:“阿彌陀佛,佛法無邊,我自有辦法。”
於是,他就盤腿端坐在老虎出沒處,誦經念佛,念了七七四十九個時辰,滴水不進,茶飯不思,終於使虎豹銷聲匿跡。
從此,天台山再也沒有發現虎豹出沒的蹤跡,山下離開故土的村民又紛紛返回故里,重振家業。後人把碧雲法師降虎誦經念佛處稱為“伏虎坡”,即2014年寺院左上方的竹林內,後在此建一亭閣,更增添了天台山的神秘色彩。
二、袈裟段
碧雲法師在天台山建庵收徒,開闢佛堂,僧眾與日俱增,永豐、吉水、樂安等縣的僧人居士紛至沓來,天台山成了三縣最早的佛教中心。
唐貞觀8年(公元634年)起,江南連年發大水,永豐、吉水、樂安等縣也洪水暴漲,“潰壞田廬,居民漂歿無算”。雖然唐太宗實行“貞觀之治”,對農民輕搖薄賦,但下層官紳地主和投機商人卻乘機囤積穀米,牟取暴利,一時米價大漲,永豐境內,出現饑民衝擊縣衙,搶劫倉庫存米,被裊首,被關押的饑民不計其數,饑民暴動殘遭鎮壓的事件,傳到清靜佛門的天台山,深深地刺痛了碧雲法師的心,他哀民生之不幸,恨苛政猛於虎,他看到寺院香客愈來愈少,靠施捨度日越來越難,僧多粥少,坐吃山空。於是決定讓僧徒避世自耕,解決衣食供養,也好讓僧徒專心修戒。
碧雲主意打定,就又拜訪山主,懇求給點土地,山主一聽,斷然拒絕,碧雲再三懇求,還是不依。碧雲見他尖酸刻薄,就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就給一點袈裟大的地塊,也免我沒有白求你一場,也算你功德無量。”山主便回答道:“好吧,就依你,脫下你的袈裟,任你遮蓋一塊地,遮蓋多少,給多少”。碧雲馬上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大施主說話一定要算數呀。”碧雲忙把袈裟脫下,揮手一抖,袈裟立即變大,再抖二下,袈裟便鋪天蓋地,把天台山從半山腰到山腳的二百畝良田和山林全部遮蓋了。這下,山主象丟了性命一樣,急得直哭,但看到碧雲如此法力,又不敢發難。後來,碧雲還是作了讓步,僅將香城院附近的七七四十九畝良田和山地劃歸寺院所有。
從此,碧雲帶著眾僧,春種秋收,耕織學佛,修行悟道,安得其樂也。
後人便把這四十九畝農田和山地稱為“袈裟段”。
三、拜泉
天台山香城院,自碧雲法師創建後,雖歷經滄桑,屢遭兵焚。但經歷代重建修葺達十多次,建築規模不斷擴大,氣勢更加恢宏。寺院飛檐翹角,雕樑畫棟,殿宇雄偉,金碧輝煌。到了元代,又形成了以香城院為中心,東西相照,南北貫通的、具有傳統建築特色的寺廟庵堂,即:東庵、西庵、上禪寺、下禪寺、圓清寺等。當時,天台山有“進屋皆寺,逢人皆僧”之說,香火極為鼎盛,成為聞名遐邇的佛教勝地。
無末,由於元朝廷統治者窮奢極欲,荒淫腐敗,又推行“排漢”政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紅巾軍起義波及全國,至正12年(1352年),江西境內陳海部和羅昭部也先後在天台山占山建寨,高舉反元義旗,歷挫元軍。縣令派兵圍剿失敗,便幾次放火燒山,使天台山“草木成灰,地皮成炭”。唯留下庵堂寺廟。相傳,因有菩薩保佑,大火燒到寺廟處,便煙銷火滅。數年間,一個若大的天台山寸草不生全是光禿禿的。此後,山泉乾涸,水溝斷流,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用水奇缺。
時年,東庵有個法號叫妙蓮的尼姑,人長得非常漂亮,瓜子臉,柳葉眉,朱唇杏眼,面如白玉,身材苗條,婷婷玉立。尤其是她那雙眼睛,恰似兩潭汪汪的秋水,清澈照人,雖是出家人打扮,卻依然顯露出十分俏麗的風姿。很受庵主和老尼姑們的寵愛。
她看到滿山草木絕跡,水源缺流,多次向庵主提出,去化緣募銀,買樹苗花種,裝點荒山,涵養水源。徵得庵主同意,妙蓮遂身背香袋,手敲木魚,走村串戶,山棲野宿,軟求硬討,一路上,飽嘗了人間風霜冷暖之苦。
一日,在永豐縣城化緣,恰巧碰上縣令的兒子,縣令公子見妙蓮長得如花似玉,頓生歹心,意欲占鳳為巢,便緊跟妙蓮,並厚顏無恥地提出要娶妙蓮為妻,還說:“嫁給我,保您享不盡榮華富貴。”妙蓮聽了強按住心中的怒火,婉言回絕說:“我乃出家之人,已皈於佛門,剃度為尼,就應奉行佛門五戒,決不邪淫而沾污佛門,請別在貧尼身上打主意吧。”說完,妙蓮拚命逃走,趕回天台山。
妙蓮在外化緣有三個多月,討得了一些銀兩,便交給庵主,買來樹木花草種子。第二年春天,東庵的僧尼和香城院、園清寺的僧徒、居士們都親自動手,挖山打穴,插苗播種,苦幹了一個多月,天台山終於布滿了綠色,重現出盎然生機。
都說縣令的兒子自從看上妙蓮後,整天朝思暮想,鬱鬱寡歡,並幾次上天台山尋找妙蓮,妙蓮總是避而不見。結果,縣令兒子想思成病。縣令得知事情原委後,一天,竟帶著一幫衙役,騎馬來到東庵,要庵主交出妙蓮,並遞給庵主一千兩銀子,讓妙蓮還俗下山,與他兒子成親。庵主是個老尼姑,懾於縣令的權勢千兩銀子的誘惑,便找來妙蓮,勸她還俗破戒,到縣令家享榮華富貴,妙蓮生死不依。縣令喝令眾衙役綁架妙蓮,欲強行搶親,妙蓮怒道:“吾寧持戒一日而死,決不一生破戒而生”。言畢,衝出庵門,一頭撞死在庵旁巨岩上。
據傳,每遇大旱之年,四處地面幹得開裂,而這塊岩石總是濕淋淋的。人們說:“妙蓮生前為水源操勞而招來橫禍,死後還要化作甘霖滋潤天台山。足可以看出她修行堅強,持戒嚴謹的法心。”
明弘治年間,有高僧真鏡(又名象虛大師)來主此寺,真鏡曾受皇帝御賜依缽和環杖,故遠近僧徒慕名而來求學。
時年,又逢大旱,水源枯竭,真鏡看到東庵門旁那塊濕淋淋的岩石,又聽老和尚講過妙蓮撞石而逝的故事,就斷定此石下面必有奇泉。於是,他每日卯時至酉時,就跏趺坐於岩石之下,手敲木魚,口誦佛經,唱頌:“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聖號,祈求賜予甘泉,日日不輟,虔誠祈拜七日後,就在這塊岩石的隙縫中,終於出現一股清泉,如銀蛇般地躍出,清澈甘甜,汩汩流向寺前,流向農田。此事一傳出,遠近無不稱奇,前來祈禱求福者絡繹不絕。後人遂將此水稱之為“拜泉”。仍然四季噴涌,常年不竭。
妙蓮、真境普濟眾生,功果圓滿的業績,贏得了後世人們的愛戴和尊敬,後人又塑造了他們的佛像,供奉在天台蘭若寺,從而使二位高僧名垂千秋,彪炳佛史!

教育狀況

陶唐鄉有一所初級中學陶唐中學。還有陶唐鄉中心國小,園內國小,邱坊國小,謝坊國小等5所國小。

發展前景

陶唐鄉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豐富的礦山資源,山清水秀、風光旖旎,特別是有一個精誠團結、求真務實的黨政班子,有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鄉村幹部隊伍。雖然陶唐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還很重,雖然陶唐社會穩定還有很多的不穩定因素,雖然陶唐發展的速度有待於進一步提升,但有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陶唐充滿著生機和活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