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冷月

陶冷月

陶冷月(1895—1985),中國畫家。原名善鏞,字詠韶,號鏞、宏齋、五柳後人、柯夢道人,江蘇蘇州人。二、三十年代歷任長沙雅禮大學藝術系教授,國立暨南大學藝術系教授兼系主任,河南大學藝術系教授,國立四川大學教授,又與謝公展、呂鳳子等創辦南京美術專科學校。擅長山水、花卉、走獸、游魚,尤善畫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會員。 傳世作品《松雪》、《月梅》等藏上海博物館;《雙松明月圖》、《月夜千葉梅花》等藏蘇州博物館;有《冷月畫集》三冊行世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冷月
  • 別名:原名善鏞,字詠韶,號鏞、宏齋等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蘇州市
  • 出生日期:1895年
  • 逝世日期:1985年
  • 職業:中國畫家
  • 主要成就:與眾不同的格局代表“新中國畫”
    創作最負盛名的是月景、雪景山水
  • 代表作品:傳世作品《松雪》《月梅》《月夜千葉梅花》等;《冷月畫集》等
人物生平,早年從藝,冷月教授,新中國畫,風雨樓,東風時雨之樓,被遺忘的歲月,溪山雨霽,從藝經歷,人物軼事,相關圖書,

人物生平

陶冷月,字善鏞、鏞,字詠韶、詠韶,號宏齋、五柳後人、冷月、柯夢道人。齋室曰閒閒園、蓮韜館、北河樓、北河小樓、豐裕樓、風雨樓、東風時雨之樓、綠苹硯齋、明月山房、小亦吾廬、紅葉山莊、雙梅花館、藕花書屋等。1895年11月5日(光緒21年乙未九月十九日)生於蘇州市甫橋西街。1985年12月3日逝世於上海寓中,享年91歲。
陶冷月(1895~1985),原名善鏞,字詠韶,號鏞、宏齋、五柳後人、柯夢道人,江蘇蘇州人;二、三十年代歷任長沙雅禮大學藝術系教授,國立暨南大學藝術系教授兼系主任,河南大學藝術系教授,國立四川大學教授,又與謝公展呂鳳子等創辦南京美術專科學校。
1932年後定居上海,以賣畫為生;1949年後在中學任教;1958年被錯畫為右派,1962年摘帽,1978年得以糾正。
繫上海文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會員。
擅長山水、花卉、走獸、游魚,繼而練習西法,尤善畫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早年在蘇州、上海、南京等地舉辦有20餘次個人畫展,並有作品參加日本東京書畫會、美國費城博覽會、萬國美術賽會 。
1984年,為慶祝其九十壽辰,上海、蘇州分別為其舉辦畫展 。
傳世作品《松雪》、《月梅》等藏上海博物館;《雙松明月圖》、《月夜千葉梅花》等藏蘇州博物館;有《冷月畫集》三冊行世 。

早年從藝

陶冷月的祖籍原為江蘇興化,明末遷吳中的周莊;陶冷月的祖父名然(1830-1880),號芑孫,鹹豐11年(辛酉,1861)拔貢,性耿介,擅詞章,富詩名,著有《味閒堂詞鈔》、《味閒堂詩文集》等。曾任光緒吏部尚書,在蘇州創辦紗廠的陸潤癢,就受業於芑孫。
近代著名詩人陳去病、詞家吳梅等,對芑孫人品與才學都極為推重。陶冷月的伯祖陶燾,字詒孫(1825-1900),是一位畫家,《寒松閣談藝瑣錄》、《海上墨林》、《吳門畫史》、《周莊鎮志》均有記載,說他"善畫山水,學董其昌,蒼茫渾厚,不落恆溪",晚清著名畫家吳大澄陸恢等,都是他的學生。陶氏曾經營米行,陶然一支為"東恆升號",陶煦、陶燾兄弟一去為"中恆升號",總稱"陶恆升商號"。幼時的陶冷月喜塗鴉,以臨摹伯祖陶燾的畫稿為入門。
陶冷月的父親名惟垂(1870-1920年),字雲叔,庶出,因早年喪父,靠生母做女紅撫養,讀書"輪香局"(孤兒讀書之地)。陶惟垂16歲考中秀才,以教私塾、處館和學堂養母。鼎革後歷任蘇州市立、縣立國小校長,因工作優異,曾一再得到縣、省、部各級視學的嘉獎。
他逝世後,民國政府教育部特發一千銀元撫恤金,教育總長傅增湘題授"盡瘁教育"匾。家境的貧困,父親的發奮和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對陶冷月產生了深刻影響。陶冷月幼年即隨祖母何氏學字,8歲從父讀書,10歲左右就能寫400百字的短文,12歲(1906年)入元和縣立高等國小堂(後改名草橋中學)。學堂美術教師羅樹敏兼通中西畫,在多所學校任教,又在家中設繪畫補習班,陶冷月以平日積攢的零用錢作學費,進入這個補習班學習。班上十餘人,其中就有顏文梁吳湖帆樊少雲
陶冷月晚年回憶時說羅樹敏的繪畫教學,"是以古法新化,結合科學的方法,有時候讓我們臨摹一些作品,特別指明投影、透視和光線……說實在話,如果當初沒有在羅老師那裡的幾年學習,我是不可能在今後的一段時間裡,構想中國畫的改革,搞東西方的融合"。羅樹敏特別喜歡顏、吳、陶三人,說他們遲早要"吃先生的"(崇明話"超過先生"之意)。事實還超出了他的預料:三人之外的樊少雲也把先生"吃"了。這使我們對這位默默無聞而又出色的啟蒙導師產生由衷的尊敬。元和高小為四年制,陶冷月因成績優異,兩次跳級,只學了兩年就畢業了,14歲(1908年)升入江蘇兩級師範學堂(後改為江蘇省立第一師範)本科。該學堂的堂長(校長)初為著名甲骨文學者羅振玉,後為江衡
晚清的學堂是由舊學轉變而來,授課內容既有傳統文化,也有西方科學知識,學堂的青年學生也由追逐科舉仕途而成為社會變革的生力軍。位於上海、南京之間的蘇州,既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又是反清革命輿論迅速傳播的地區。陶冷月四年的學校生活,經歷和感受了清廷恢復"新政"和辛亥革命這些社會大變動,閱讀了《民聲》、《民主》等宣傳民主、自由、男女平等、破除迷信等新思想的報紙,參加了鼓動剪髮辮、放足諸革新行為的"學生宣講團",但這些並沒有使年輕的陶冷月對政治發生過多興趣,他的愛好始終在藝術方面--尤其醉心於水彩畫。

冷月教授

1912年至1917年,陶冷月任吳縣第三高等國小教員,併兼任第二高小、大同女中的國文、國畫及理科諸課。這五年,國內發生了二次革命、北洋政府鑑定"21條"、袁世凱稱帝、《新青年》雜誌創刊、討袁戰爭、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學等一系列大事,但陶冷月除教課之外,就是專心於畫--畫寫實風格的水彩與油畫。還創辦了一個傳授繪畫的畫社。
1918年秋至1922年春,陶冷月被聘為湖南長沙雅禮大學美術教授,兼任湘雅醫專、省立農專、縣立師範、周南女師、福湘女學、明德中學的圖畫課。雅禮大學是美國"雅禮會"辦的一所教會學校,湘雅醫專附屬於湘雅醫院,也是雅禮會的美國傳教士主持的(名義上與湖南省地方當局合辦)。兩校設備完善,教員待遇較高,聘有外籍教師、師生們的思想十分活躍。晚清近代中國的政治文化大事,從鎮壓太平天國(曾國藩)、倡導"中體西用"(張之洞)、推行變法維新(陳寶箴)、鼓吹激進改革(譚嗣同),到辛亥革命(黃興)、反對復辟帝制(蔡鍔),湖南及其有著"卓厲敢死"傳統的士人,都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陶冷月在湘的四年,北洋政府實行了嚴酷的思想統治,中國還是發生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愛國學生運動,知識界、思想界煥發了空前的熱情、活力與智慧,新式美術學校和美術社團,也增加了許多。安分於教學和作畫的陶冷月,除參加顏文梁等在家鄉組織的"蘇州畫賽會"之外,沒有介入任何社會政治活動。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蔡元培。1920年春,蔡元培、吳稚暉、李石曾到長沙講學,陶冷月多次與他們相遇,有機會請他們看畫,並得到了蔡氏的賞識。
在雅禮大學,陶冷月一直沿用他的本名陶詠韶。一次,一個美國教授指著他的一幅描繪月色的風景畫,開玩笑地稱他為"Professor Cold moon(冷月教授)",此後他便自號冷月,或諧音Cold moon稱"柯夢道人"。他這幾年畫,包括國畫、水彩畫、油畫、鉛筆淡彩寫生,開始出現用油畫和中西融和兩種方法描繪月景的作品。雅禮大學和湘雅醫專多美籍教師或接受過西方教育的教員,為陶冷月提供了研究西畫、進行中西合璧探索的環境。

新中國畫

1922年2月,28歲的陶冷月辭去長沙教職,3月,經國立暨南大學前任校長柯箴心介紹,聘為暨大藝術教授。當年秋,與婁新華女士結為連理。婁氏生於湖南,先人曾任湖廣提督,善繡,鄭逸梅在《陶冷月與新中國畫》一文中說:"婁新華也善丹青,夫婦合作,儼然趙松雪管夫人。"1928年,暨大設中國藝術系,陶冷月被聘為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29年初夏因病辭職。其間,暨大由南京遷往上海真如,陶冷月往來於蘇州、南京、無錫、上海之間,有了更多機會參與藝術界的活動,他的"新中國畫"探索也引起了藝壇的廣泛關注,畫名鵲起,家庭經濟生活也大大好轉了。
這幾年,陶冷月利用假期多次舉辦個展,計有無錫公園池上草堂展(1924年)、蘇州東吳大學林堂展(1925年)、蘇州青年會展(1925、1928年)、常熟虞山公園展(1927年),展出作品包括油畫、水彩畫、傳統國畫和中西融合的"新中國畫"。師友同好如王同愈、胡汀鷺、范煙橋、周瘦鵑、程小青等,均以"贈言"或評論的方式加以推介。評論關注的焦點是其中西融合的探索,並首次稱之為"新中國畫"。古文學家王同愈說,中西畫"其理一也,所異者,國畫苦不真,西畫苦不韻。余欲溝通之而未由。陶君冷月,毅然辟此途徑,於藝術史上開一新紀元。抑何神勇乃爾!(1924年)但陶氏畫是否達到了又"真"又"韻",沒有說。畫家胡汀鷺表示了充分肯定的意見:"蓋先生之畫,既合於舊又合於新,既合於作家又合於社會,所謂雅俗共賞、無美不備者也。"(1924年)老畫家吳觀岱聯繫郎世寧表示了另一種意見:郎世寧,義大利名畫家也。康熙間以繪事供奉內廷,見吾國歷代名畫,遂刻意臨摹,終不脫其西習。久而能融為一家,至今為世寶。今冷月陶子,家學淵深,研求西畫,每為山川寫照,刻求形似,靡不畢真,私心欽佩。敝人於西畫實是門外,豈欲以好好二字相諛,質之西畫鑒家,必確有評譽也。甲子大暑揮汗,梁溪吳觀岱,時年六十有三。吳觀岱承認郎世寧的畫"為世寶",但仍有"終不脫其西習"的批評。對陶冷月,僅從"研求西畫"的角度稱其"刻求形似,靡不畢真",表示"私心欽佩"卻不願以"好"字稱讚。這正代表了一般傳統畫家的觀念與立場。對陶冷月繪畫的最大鼓勵與支持,來自蔡元培。
1926年5月1日,蔡元培為陶冷月定潤格,為《冷月畫集》題簽並作長篇贈言。其潤格寫道:冷月先生夙精繪事。先民榘矱,海外見聞,分別研練,各還其是。近進一步互取所長,結構神韻,悉守國粹;傳光透視,特采歐風。苦心融會,盡化町畦;生面別開,知音非寡。為寫潤格,以便應求。扇面 每葉自5元至10元。堂幅 四尺以內每方尺自5元至15元。四尺以外每方尺自8元到20元。潤資先惠。
《冷月畫集》的題辭,是一篇完整的短文。文中提出兼取中西采"西方所長而創設新體"的主張,並把陶冷月視為這一主張的有力實踐者。他說:陶冷月先生本長國畫,繼而練習西法,最後乃基憑國畫而以歐法補充之。試作數十幀,一切布景取神以至題詞蓋印悉用國畫成式,惟於遠近平凸之別、光影空氣之變,則採用西法。町畦悉化,體勢轉遒,洵所謂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他日見聞愈博,工力漸深,因而造成一新派,誠意中事。
蔡氏書贈陶冷月的名聯是:"盡善盡美武韶盡,此心此理東西同。"--所表達的仍是融合中西的主張。蔡元培一向關心和支持有作為的青年藝術家,但像對陶氏這樣有力地推介,乃是鮮見的。陶冷月深知蔡元培的期望,自此後逐漸放棄水彩和油畫,把精神集中於融合中西的探索上。
蔡元培和諸名家的褒揚,使陶冷月名聲大振。他陸續加入一些重要藝術團體,不斷出品國內外展覽,時常受邀作藝術演講,畫也賣得越來越好。1926年至1927年間,袖珍本《冷月畫集》和《冷月畫集》甲種第一集、第二集先後由蘇州新中國畫社出版。三種畫集收入作品44件,有39件屬於"新中國畫",俱以珂羅版精印。其中袖珍本《冷月畫集》刊10幅新山水,26篇序、跋、題辭、題詩和畫贊,設計和開本別具一格。1929年,新中國畫社又推出《冷月畫冊》第一集和《冷月畫屏》第一集,其中《冷月畫冊》第一集俱為傳統山水,《冷月畫屏》則仍以融合型新山水為主。 1938年5月,陶冷月識徐悲鴻。徐氏上一年從法國歸來,任教於中央大學教育系藝術科和南國藝術院,常奔走於南京、上海之間。時陶冷月正籌備暨大藝術系。端陽節前後,徐悲鴻寫信給陶冷月,推薦湯臨澤到暨大任書法篆刻教員,又請陶冷月向暨大校長薦其岳父蔣梅笙任國學教席。大約同時,徐悲鴻又介紹黃賓虹兼任暨大國畫理論課程。
1929年4月,所作《月景山水》參加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並刊於《美展特刊》第6期。5月,陶冷月因病辭去暨大教職,9月,由友人介紹到河南開封中山大學(即河南大學)任美術講座。與陶冷月同時受聘於中山大學的,還有梁漱溟(哲學講座)和傅斯年(古物學講座)。其間,曾游黃河,觀壺口瀑布,登嵩山。第二年2月返滬。在汴其間,他傳授畫法,指導畫會,使學生的美術活動興旺一時。後來以編校《畫論叢刊》、《畫史叢刊》諸書聞名的於安瀾,便是當時跟隨陶冷月學畫的學生。于氏60年代寫給其師的信中提到,1930年2月陶冷月離汴南返時,與學生有重來之約,學生們擔心老師不返,擬把他的畫箱留下。後團黨因戰事阻隔,終未踐諾。

風雨樓

1930至1932年間,陶冷月閒居上海貝勒路(今黃陂南路)家中,作畫賣畫。其間,發生了"9·18"事變和"1·28"抗戰。"1·28"抗戰,指駐守淞護的19路軍在1932年1月28日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者之戰,上海各界人士組織了抗日救國會、義勇軍、運輸隊、救護隊,支援前線。一向不大關心政治的陶冷月也受到激勵,"心甚振奮,曾以食品、衣服等支援戰士"。1932年秋,陶冷月在暨大的同事、時任四川大學教育院院長的鄧只淳,邀其任該教育院藝術教授,於是陶冷月出行四川,又在江輪上巧遇黃賓虹,到重慶後,遇上四川軍閥劉湘、劉文輝開戰,滯留重慶朋友家,未能赴任。黃賓虹冒險到了成都,為他代了兩個月的課。1933年2月初,陶冷月經武漢赴長沙,探望病於岳丈家的妻子,居三月余,其間,曾再游湘江、衡山;同年6月,赴江西遊廬山,經九江回上海。這次蜀湘之行,飽游飫看一路寫生,留下不少畫稿,成為其進入創作盛期的轉折點。
1933年,陶冷月開始了在滬、寧、蘇等地賣畫為生的生涯。此後十多年裡,他陸續在蘇州青年會、南京青年會、上海八仙橋青年會、上海大新公司、上海王星記扇莊等處舉辦個展或聯展。1933年,《清代畫史補編》(上海有正書局)編入陶冷月,並摘引了《吳縣誌》的評介:幼承家學,兼習西畫。繼參宋元筆法,復由唐人沒骨法而直師造化。能發揮新意,洗滌陳趨,為近代畫家革命巨子。好遊歷,足跡半天下。所至名勝,必對景寫真,以發山川之秘。尤擅畫月,因以得名。閒喜吟詠。1935年,章太炎、李印泉、吳稚暉、于右任等著名人物為陶冷月畫展題寫橫披或對聯,其中李印泉題:"冷月畫法,能融古今中外為一,又游蜀湘豫魯,山川靈秀,奔臥腕底,故其所作,傑出一時。"陳健中編輯的《冷月畫評》也於此年出版。1936年在南京青年會的個展,出品二百件,他的表侄、國民黨元老之一的葉楚傖出面,邀請了程潛、邵力子、孫科、朱培德、陳靄士等政界要人到場參觀並訂畫件,他的聲名和賣畫達到了頂點。抗戰爆發的1937年,陶冷月原想避難湖南,夫人婁氏攜三子一女回長沙,不久交通中斷,已在途中的陶冷月又折回上海,繼而又婁氏夫人在湘病逝的誤傳。1939年,陶冷月續娶薛昌文女士。薛女士原為國小教師,婚後專操家務,撫育子女。在上海淪陷的年月里,陶冷月繼續他賣畫生活,但堅決拒絕參加汪偽組織的"大東亞藝術展覽會"和"中日文化協會",他跟汪德祖女史一樣也斷絕與日本畫商的聯繫。
為此,他受到敵偽分子的威脅迫害,曾三遷其居;1937年,從貝勒路同益里自宅遷北河路友人尤彭熙家,齋名曰"北河樓"、"北河小樓";1939年,遷鳳陽路同春坊,畫室仍用"北河樓";1943年冬,遷英士路(今淡水路)豐裕里98號2樓,齋名曰"風雨樓"。困境中,一度隨友人念經學佛。1944年50歲生日,"星社"蔣吟秋、范煙橋、周瘦鵑、程小青、鄭逸梅、嚴獨鶴、徐碧波諸友在"風雨樓"聚會,為他祝壽。大家紛紛感懷歲月,援筆沉吟。如徐碧波詩:"相誤儒冠老此身,項強未必肯言貧。生逢亂世多歌哭,敢托楚狂昧夙因。"抗戰勝利,陶冷月先後被聘為文化保管委員會委員、上海美術館籌備處徵集委員會委員;1947年《美術年鑑》刊印了他的小傳、《野屋臨溪圖》、《冷月畫室同門錄》,還刊登了其《國畫的研究》一文。"小傳"稱他的作品"不背古亦不泥古,不違自然又超於自然,令觀者如身入其境,而又有詩意在畫中"。又說"其為人耿介爽直,而富感情,重氣節。日冠陷滬,不與合作,凡遭重禍,終不屈志。尚信義,遇慈善公益,無不慨然命筆"。同年在蘇州圖書館舉辦的畫展上,陶冷月《耄耋富貴》一畫以30兩黃金的價格賣出。但幣值暴跌,物價飛漲,戰事日緊,長子陶為治因參加革命活動在武漢被捕入獄,他的生活和心情也並不平靜。

東風時雨之樓

1949年,新中國成立。社會劇變,百廢待興。由於藝術市場的迅速萎縮,不少以賣畫為生的人遇到了生活困難。陶冷月有六個未成年的孩子,妻子沒有工作,賣畫不能維持,須另尋他路。好在他有三個子女參了軍或有了工作,作為軍屬,他被選為1951年嵩山區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又報名參加了上海新教育學院的學習,三個月後,被分配到復興中學當教員(次年調五愛中學)。但月薪加上政府每月發的16斤優撫糧,仍難以維持生活,一度靠變賣舊衣服或借貸補其不足。他嚮往進步,努力工作,積極參加"三反"、"五反"、"思想改造"、"肅反"一系列政治運動,努力使自己適應急速變化的時代;其齋號,也由"風雨樓"改為"東風時雨之樓"。
他在1956年"思想改造"運動中寫的《自傳》說:人民政府對烈軍屬優待照顧,慰問救濟,介紹職業,使我感動,加強了我自力更生的決心。……新中國成立後各方面的偉大成就,財經統一,物價穩定,人民生活逐漸安定。治淮工程,荊江分洪,成渝鐵路的偉大建設成就,使我相信只有共產黨的領導,勞動人民才能發揮無窮的力量。全國各族人民空前大團結,是大公無私的政策的果實。外交嚴正,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中華人民抬起了頭,使我欣喜鼓舞,也深感為人民服務是光榮的。他在《自傳》中總結了自己的"優缺點";優點:老實,有決心,有進步要求,肯幫助人,熱忱(此二字又勾掉)。缺點:好表揚自己,喜鼓勵怕打擊,看問題不能深入,自由散漫。這些話是真誠的,道出了許多知識分子在那一特定時期的心跡;而坦然解剖自己的"優缺點",正是"自我思想改造"運動中最普遍的程式化現象。這不意味著他們沒有困惑和不滿。
在評級評薪時,家人說:"你如果還在大學當教授,當評十級左右,現在做一個中學教員,級數不過二十以下,永難提高了。"這話觸痛了陶冷月。他想:"既然提倡'不要有勞動等級觀,為什麼工資等級又這樣懸殊?既然講'德'、'才'、'看貢獻',為什麼在中國小作出了貢獻不能得到大專那樣的等級?既然民主評級,為什麼又不許人比人?"經過了一番思考,他終於以"必須不惜犧牲個人的名譽地位,才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理,使自己安下心來,克盡中學教師的職守。剩下的唯一苦惱,是這份工作如何"把研究數十年的繪畫技術充分發揮出來"。一個經歷了晚清、民國的著名藝術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但還能如此想、如此做,凸現出中國士人視國家社稷高於個人得失的老傳統,以及接受了進化觀念而不斷求進步、順潮流的新傳統。1957年夏天,陶冷月創作了一幅《光風霽月》,以松風明月為象徵,頌賀中國共產黨建黨36周年。但半年後,陶冷月被劃為"右派",民盟也把他開除了!

被遺忘的歲月

50年代前期,陶冷月是美術界熟悉的畫家。1956年3月,他的國畫《暄妍》(畫紅、白梅)入選第二屆全國美展,並被中國美術家代表團作為禮物贈送莫斯科大學,同年9月的上海市美展,他和劉海粟、吳湖帆賀天健同獲二等獎。但從那以後,畫家陶冷月就銷聲匿跡了,再沒有個展與聯展,全國美展甚至上海美展也再沒有他的作品,上海美協和上海中國畫院,也沒有出現"陶冷月"這個本應是會員和畫師的名字。對這些,他都泰然處之,依然認真教課,關心學生。1961年(67歲),從五愛中學退休,但他身體硬朗,堅持作畫--畫給自己、家人、醫生,畫給像顏文梁、包天笑、鄭逸梅、鄧只淳這樣的老友。多年的寂寞也帶給陶冷月意外的"幸運"--文革期間未被抄家,因名聲不大,夠不上"反動權威",身體和精神沒有受到過重傷害,大部分畫作得以保存。
1974年秋,陶冷月80歲。老友鄭逸梅也80歲。兩位老人相互賀壽,陶作了一幅《紙帳銅瓶室圖》,鄭則寫了一篇《東風時雨之樓記》。與他們同庚的老友還有作家周瘦鵑。三人屬羊,都是蘇州同鄉、星社社員,被稱為"三羊開泰"。60歲時,諸友曾在冷月畫室為他們"稱觴祝壽";70歲時,又曾在南京路新雅酒店"縞紵聯歡"。文革開始不久,周瘦鵑因忍受不了批鬥而絕命黃泉。過80壽誕的兩位老人大有黃墟鄰笛之感,不再慶敘,一畫一文,互致心意。《東風時雨之樓記》是一篇熱情洋溢、文采飛揚的古文,名曰記樓,實為記人,它追述了陶冷月在藝術上的創造性探索、蔡元培的支持與欣賞,描繪了他退老東風時雨之樓"冥思獨坐"、"以丹青自娛"的情狀。最後寫道:
是故疏林繞郭,崇堞依岩,東風時雨之樓忽為山水之窟,垂柳棲禽,柔條止蝶,東風時雨之樓頂頃成花鳥之鄉。盎然而春煦,蕭然而秋爽,霞舉飈發,更忘其擾擾喧喧之在其前在其側也。則此,東風時雨之樓能不稱為佳境乎哉。陶子盤桓其間克家有子,頤壽無涯。庶足以藐蔑矜詡軒眉嘯傲者矣。
在陶冷月被強迫遺忘的日子裡,正是這樣的老友還知道他的價值和意義,還給他以支持和鼓勵。但在這段不乏逸興、逍遙和自重的文字後面,也可以感到一種無形的無奈和悲哀。

溪山雨霽

1978年,上海五愛中學宣布了"關於陶冷月同志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的改正結論"--這一年,"陶冷月同志"84歲,距劃"右派"的1958年初,整整20年。
此後,上海朵雲軒、上海文物商店、南京友誼商店等,開始到他家中收購或訂購畫作。老人感到了解放,愈加勤奮作畫。1980年,陶冷月準備籌辦一次個展,興致勃勃地在潔而精飯店請鄭逸梅、錢君陶等友人相聚,又寫信請老友郭紹虞為畫展書題。郭紹虞與陶冷月是元和縣立高等國小堂的同窗,他在題字的同時,還寫了一首詩:平生與俗異酸鹹,冷月孤芳亦自甘。莫道名心蠲未盡,只因畫理有真詮。
一句"冷月孤芳亦自甘",道出了陶冷月被"淡出"畫壇後的真實情狀,這和陶冷月本人在文革中用"綠苹硯齋"名其室的含意恰好相近--"綠苹"(或寫作"綠苹")有諧音"樂貧"之意。樂貧樂道,這是中國士人的思想傳統,也是一切真藝術家所具有的胸懷。
耄耋之齡患白內障的陶冷月,仍把筆不輟。1983年初,他因消化道出血住院,出院後就長臥病榻了。在病床上,老人回憶自己的一生,特別是早年學習繪畫的情景,口授了《我的老師羅樹敏先生》一文。
直到1983年,陶冷月還不是中國美術家協會的會員。解放後,取消自由藝術社團,畫家接受國家的統一管理。中宣部直接領導的中國美術家協會暨各分會,是美術家身份的最高標誌。陶冷月始終在美協大門之外,連上海分會的會員都不是,只能"孤芳自甘"!身邊的七子陶為衍看到老人垂暮之年還未加入美協,心有不平、不忍,便寫信給分管文教的上海市委副書記陳沂和上海政協文委,請求關照。回應出乎意料的迅速,陳沂和政協副秘書長葉元接信後到家中看望了老人。
當年秋,陶冷月被吸收為中國美術協上海分會會員,冬天,又被聘為上海文史館館員。會員、館員,表示了一種承認,也象徵了歷史的變遷,記錄了生命的滄桑!
陶冷月
在那些日子裡,陶冷月硬是下了床,畫了最後一幅水墨《溪山雨霽》。"雨霽"即雨後初晴。老人是不是感到遲暮初晴,而有所寄寓呢?
次年6月,陶冷月畫展在上海文史館舉行。上海市各界負責人魏文伯夏征農陳沂趙祖康、肖車、周克、葉元,著名美術家沈柔堅顏文梁應野平張充仁程十髮錢君陶,老友鄭逸梅、徐碧波、陳念雲等,都出席祝賀。8月,畫展移蘇州博物館。年底,陶冷月將自己的代表作16幅,分別捐贈給上海市文史館、上海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
1985年底,陶冷月暨弟子畫展在蘇州群藝館舉行——展覽開幕那天,他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途,在風雨樓逝世,終年91歲。

從藝經歷

陶冷月先生幼從祖父陶治孫學畫(陶治孫是“小四王”之一的王椒畦的學生,《清代畫史》稱其“工山水,筆意峭拔,皴擦疏簡,蒼茫渾厚”,吳大澄陸恢也曾出其門下)。
中國名畫家全集·陶冷月中國名畫家全集·陶冷月
早期接觸“四王”系統的山水畫,後又鑽研了米南宮黃公望王蒙沈石田文徵明諸家的山水畫技法,以及王冕徐渭陳淳蔣廷錫惲壽平諸人的花卉畫技法。在蘇州元和縣高等國小讀書時,學習投影、透視,光線等西方繪畫知識,後又從美國人特朗教授研習油畫、水彩畫。
20年代任暨南大學的西畫系主任,還任南京美術專門學校的西畫系主任。創製出熔中西畫法於一爐的“冷月山水”。
1927年蘇州新中國畫社出版《冷月畫集》,標誌著其新中國畫形成,以一種與眾不同新格局,享譽二三十年代中國畫壇。最負盛名是月景雪景山水。為真實地表現雲月的韻味,他用積墨積色之法漸層著色,因而其畫遠看融渾,近看筆筆有致。
為了有別於日光下的山水畫,畫月色朦朧中的景物時,參照張僧繇、楊升的“沒骨”法,吸取水彩畫中乾畫法等技巧,逐層著色,採用勾、皴、斫、擦等筆法,形成了他的藝術特色。
為了表現雪的質感,他冒著嚴寒對雪景觀察寫生,以畫出雪的清朗、厚實、疏鬆的神韻和凜冽之感。也愛畫梅。他吸取前人楊補之、王元章等人的畫法,參以徐崇嗣的沒骨花技法加以發展,並用自己擅長的月影、雪景相襯托,使人有置身花海月影中的美感。
對於傳承和教育先生教誨無數,其子陶為浤和李雲昌繼承了他的“冷月畫派”,並培養了顧志范等優秀學生。
由於他特別以畫月聞名畫壇,一外籍教授稱他為“Professor Cold Moon”(意即冷月教授),他以後也一直用此為名。

人物軼事

二十年前,我無意之中看到了盧灣區五愛中學退休圖畫教員陶冷月先生1926年的畫冊,其中附有蔡元培先生親筆書寫的《陶冷月先生作畫潤格》。讀後肅然起敬,沒想到圖畫教員陶冷月,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在繪畫領域“打通中西”,深得教育家、美學家蔡元培的賞識,破天荒為他書寫“潤格”。
陶冷月作品陶冷月作品
冷月先生之子陶為衍忽然來訪,他興奮地告訴我:早在25年前,日本有一位美術評論家鶴田武良就開始研究陶冷月。鶴田先生訪問上海,找到了陶為衍,對他說:“1978年初在東京買到了一幅《江空秋月圖》,這幅用當時中國畫技法中從未見過的手法描繪的月景山水,深深地吸引了我,產生了研究陶冷月的興趣。”《江空秋月圖》是冷月先生1938年創作,贈給好友邵松齡先生的,不知怎么傳到了日本。鶴田先生得此圖後,用十五年時間收集研究冷月作品,於1993年在日本《美術研究》上發表了著名的長篇論文《陶冷月研究》。鶴田指出:“民國初期有一位畫家,曾力圖表現月光映襯到雲彩和水面上的情景,他就是陶冷月。這個名字幾乎已被遺忘,知道他作品的人好像也沒有,但他曾是民國時期相當有名的畫家。”鶴田先生在詳細分析了陶冷月的《江空秋月》、《瀟湘夜月》、《瀑布圖》、《月梅圖》後,發表了獨特見解:“沒有一個畫家能像陶冷月那樣巧妙地表現出光線的反射現象……至今能確切地表述陶冷月畫風特徵的是蔡元培———民國十五年的《冷月畫集》撰寫的序言。”蔡元培在序言中說:“陶冷月先生本長國畫,繼而練習西法,最後乃基憑國畫而以歐法補充之。試作數十幀,一切布景取神以至題詞蓋印,悉用國畫程式,惟於遠近平凸之別、光影空氣之變,則採用西法,洵所謂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他日見聞愈博,功力漸深,因而造成一新派,誠意中事。”
陶冷月先生作品陶冷月先生作品
1926年蔡元培作序鼓勵後,冷月先生探索更勤,見聞愈博,功力漸深,終於打通中西,自成新派。我有幸找到了1928年冷月先生在蘇州青年會暑期學術講演會上的講稿,看到了他“洋為中用”的精彩議論:“蓋歐西學科中,透視學可以明遠近之理,投影可以知明暗之分,光學可以悉色彩之原理,色彩學可以詳調色之方法。凡是皆為西畫之要素,亦大可為我國畫法他山之助。而明乎此,則繪月者未嘗不能繪其明,繪雪者未嘗不能繪其清矣。”最後一句是針對宋朝畫家羅大經言“繪月者難繪其明,繪雪者難繪其清。”西法之長,為我所用,就能有所突破,就能超越前人。冷月先生的理論與實踐,融通了中國畫中西結合的新路。

相關圖書

陶冷月藝術評傳內容簡介
冷月先生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中西融合派的有志之士,有為之士。本書從史實出發,史論結合,介紹了陶冷月的人生軌跡、藝術道路和民族品格,探討了他的美學思想和藝術觀點,論述了他善於繼承和敢於革新的事實,分析了他的藝術風格和特點。由於陶冷月生前備受冷遇,所以長時期缺乏對其的研究,因此本書具有相當程度的開創性。
陶冷月藝術評傳陶冷月藝術評傳
《陶冷月藝術評傳》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根據事實,將冷月先生的生平事跡和藝術道路真實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陶冷月的作品情致幽淡閒放,意境空靈超逸,既有傳統筆墨,又有現代風貌,融中西繪畫與一爐,在美術史上有一席地位,可與徐悲鴻林風眠及嶺南派諸家相互輝映。陶冷月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中西繪畫交流影響,早在二十年代初,就開始致力於中西融合的藝術創新,獨創“新中國畫”。以傳統風神和現代感統一的冷月畫風,得到蔡元培、黃賓虹等文化界、藝術界人士的高度評價,對中國畫的革新和發展有傑出的貢獻。
陶冷月先生雖然是最早成功的嘗試融合中西繪畫的畫家之一,大乃過去近五十年中,他的作品一直湮沒無聞。在盛行20世紀早期的中國繪畫的今天,陶先生的作品無疑具有研究和欣賞的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