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標

陳鳳標(1873——1952),字稚塘,又名霞城,號臥虎山農,平陽府臨汾縣大韓村人(今臨汾市堯都區大韓村)。近代著名書畫家政治家。清光緒二十三年平陽府唯一舉人拔貢、在同年的鄉試中又中舉人,歷任趙城縣知事、山西大學校長教學秘書、懷仁縣縣長等職務。晚年寓居灌縣、蘇州等地。有多幅書畫作品傳世。當代著名書畫家董壽平為其外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鳳標
  • 別名:霞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平陽府臨汾縣大韓村
  • 職業:書畫家、縣長等
  • 畢業院校:天津法政專門學校
  • 主要成就:趙城縣知事、懷仁縣長等
  • 代表作品:《洪洞大槐樹記》碑文、《重修大中樓記》碑文額等
人物簡介,生平介紹,清朝末期,辛亥革命後,

人物簡介

陳鳳標(1873——1952),
字稚塘,又名霞城,號臥虎山農,今臨汾市堯都區大韓村人。近代著名書畫家政治家

生平介紹

清朝末期

陳鳳標出身於官僚詩書之家,其祖父陳夢麟為太學生,其父陳履亨,字硯塘,光緒恩科進士,官授翰林院編修,後任河南陳州府知府。精《周易》,工書法,尤其擅長工筆花卉,著有《香雪巢詩集》。陳鳳標與其妹陳雲樓(適洪洞大戶杜戊村董氏,夫董幼樵、子董壽平均為書畫名家)自幼聰穎,臨池不輟,在父親及兄長悉心教導下,詩文書畫無所不通,堪稱一代書畫名家,有“字蓋平陽”之譽。其書法作品蒼勁有力,飄灑超脫,特別是左手行草書法,更為時人稱道;花卉作品則結構嚴謹,清逸秀麗,以梅花蘭竹菊見長。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適逢丁酉科舉考試,由於此次科考時隔12年才得以進行,因此,應考者甚多,陳鳳標以其文章、書法優異,成為平陽府唯一的舉人拔貢,在同年的鄉試中又中舉人。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其父陳履亨任陳州知府,陳鳳標隨父居陳州。當時的中國,雖然名義上是光緒帝親政,但實際統治中國的是西太后,時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非常看重陳鳳標的才智,一心想讓陳鳳標做他的幕僚,還專程到陳州邀請。對此,陳履亨婉言相拒:“三子不過初通文墨,且囿於世故,恐難擔當總督大人交與之重任,一旦失職,誤軍國大事”。此後不久,陳鳳標進入天津法政專門學校讀書,畢業後去關中入陝西布政司樊增祥幕下,深得器重。

辛亥革命後

1911年辛亥革命後,陳鳳標首任趙城縣知事(縣長),因性耿直,不隨時俗,一年後辭去。此後,經常往返於臨汾、洪洞之間,曾在洪洞晉宏當鋪入股經商,其間曾支持股東關富之子關修貴與浮山縣女青年陳節貴衝破種種磨難,爭取婚姻自由,此舉被伊壁村秀才尉俊編寫成十二回《玉戒指》一劇上演,後又被說書藝人五子誦成口書《關公子投親》,廣為傳唱。1916年,與楊徐榮(土門人)同受山大學校長王錄勛之聘,任教學秘書一年有餘。1918年,出任山西懷仁縣縣長,居官清廉,頗得好譽。1921年卸職後,先去北京,又返故里,其間自己出資在臨汾刻制木板,印刷《朱子治家格言》楷書貼一冊,寓有對青少年臨摹習字和處世教人的雙重意義,風行一時,影響極大。洪洞大槐樹修葺,曾為撰寫書丹《洪洞大槐樹記》碑文。1928年5月,北伐戰爭勝利後,陳鳳標任河北省政府建設廳簡任秘書。1937年,返鄉隱居臥虎山下林泉,潛心書畫、中醫,在城市開設“和順昌”藥店。1933年,臨汾重修大中樓,陳鳳標撰寫《重修大中樓記》碑文和“紫氣騰臨”匾額,字高八尺,氣勢磅礴,世人譽之為傑作,至今懸掛於臨汾大中樓。今散見於臨汾一帶的對聯、條幅、碑記等,多為這一時期作品。1937年,抗戰爆發,太原淪陷,陳鳳標舉家遷至豫西,不久再遷四川灌縣(今都江堰市),居於外甥董壽平寓所,其詩書作品又隨之遠播河南、四川一帶。日偽政權統治期間,多次讓其任職,但陳鳳標誓不俯仰日寇,這一時期,他多次以正楷和行書默寫文天祥的《正氣歌》,以表達自己崇高的民族氣節。1948年,年屆75歲的陳鳳標定居於蘇州,由其子陳綬奉養,仍以詩書自娛。1952年春,陳鳳標病逝並葬於蘇州,終年八十歲。
陳鳳標一生勤勉,興趣廣泛,不僅以其書法兼有王(王羲之)、趙(趙孟頫 )之風而稱於世,且熱愛生活,既擅長絲竹說唱,又喜好設計創作,據其子陳綬回憶,“每屆初春,輒動手自製紙鷙,與家人同樂,雖休閒遊戲之作,足體現公之多才多藝也”。其為人,性情耿直,講究信義,不隨時流,深為鄉人稱頌。特別是在民族大義面前,能夠不貪名利甘受顛沛流離之苦,其愛國之心,浩然正氣,值得後人尊敬。
陳鳳標書畫作品,由其子陳綬結集印行,流傳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