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邦瑞

陳邦瑞

陳邦瑞(1855年-?),字瑤圃,一字輯侯,浙江慈谿掌起橋陳家村人。清末政治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邦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855年
人物簡介,陳姓起源,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殿試金榜,晚清那桐、陳邦瑞、黃侃、孫寶琦等信札冊,掌起文昌閣,

人物簡介

光緒元年(1875年)中式己亥科舉人,次年(1876年)聯捷丙子科進士。歷官戶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度支部右侍郎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出任袁世凱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

陳姓起源

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所載 ,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媯滿於陳,媯滿為陳侯,稱胡公滿,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厲公的兒子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
圖片圖片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是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是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3、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是為萬年之陳氏。
4、劉矯的後裔也有改陳姓的。
5、南北朝時,鮮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複姓為漢字單姓,稱陳氏。

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殿試金榜

第一甲 賜進士及第 共3名
圖片圖片
曹鴻勛-王賡榮-馮文蔚
第二甲 賜進士出身 共156名
吳樹梅-章志堅-顧璜-戴鴻慈-劉中策-陶福同-春溥-唐椿森-殷李堯-倪恩齡
金星桂-謝祖源-吳兆泰-龐鴻文-高釗中-賈聯堂-朱卓英-王錫蕃-徐瑋文-陳琇瑩
黃紹謀-陳兆文-馮汝騏-黃國瑾-茅景容-張世恩-黃群傑-張炳琳-廖廷相-朱一新
周材芳-潘寶鐄-陳贊圖-陳翥-管廷鶚-謝家政-劉心源-聞福增-陳懋侯-魏晉楨
陳樹勛-裕德-黃彝年-馮金鑒-楊澄鑒-莫峻-張主敬-陳履亨-李桂林-應振緒
陳邦瑞
陳邦瑞
陳邦瑞
吳福保-周楨-崔登-王元超-黃汝香-袁鎮南-羅經學-顧其行-曹昌燮-王用欽
劉宗標-葛之覃-陸寶忠-尹錫綸-路朝霖-王炳燮-傅錕-張繼-陶方琦-楊鴻元
葉慶增-陳邦瑞-鄭紹成-況桂馨-朱鏡清-張汝熙-鐘德祥-黨蘭修-李士瓚-申尚
黎榮翰-張曾鏞-高維岳-余嵩慶-李郁芬-王舒萼-孔憲曾-周盛典-王鴻誥-朱善祥
徐致靖-張志龍-林啟-王開甲-鄧倬堂-張端-王步瀛-林其翔-宗室會章-高賡恩
潘江-趙樹禾-黃瀠之-萬際軒-楊兆麒-錢祿泰-陳思相-沈恩棨-吳燾-彭倬
周照-黨蒙-袁昶-鄭衍熙-樂理瑩-呂賢楨-徐桂辛-胡瀛濤-魏起鵬-李持柏
蔡文田-李應紫-廷傑-蔡寶善-繆荃孫-林元賡-葉愈-陶銳-段榮勛-宋漢凌
周錦心-常山-金學獻-施典章-黃輝齡-湯子坤-鄭思贊-陶清安-黃肇宏-周景曾
王敞-但弼-梁億年-王豫修-曹榮-黃秉均-於登瀛-陳熙愷-聶興禮-黃顯瓚
羅配章-陳一鶴-嚴欽-黃均隆-王炳奎-楊際清
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共165名
何德溱-施士潔-蘇統武-曾長治-劉世昌-高寅生-陳圖-李鶴亭-張懋澄-沈霖溥
塗廉鍔-王金映-王裕齡-錢文驥-榮光世-唐選皋-艾廷選-呼鳴盛-陶縉綬-安永松
貴賢-艾慶瀾-劉一桂-李濂-趙宜琛-鄭子齡-張仲良-陳德熏-孫常春-廖熏
陳嘉謨-區士彬-陳毓麟-朵如正-劉曾騄-王贊元-馮嵩生-郭萬俊-路履祥-周兆璋
蔣元傑-劉藜光-高廷煃-劉鋒-劉成誦-周紱麟-塗景濂-丁毓琛-李念茲-裕祥
王炳章-白昶-李國賡-楊鳳朝-鄭芝-龍朝言-彭學皆-鄭樹榮-朱啟鳳-林穗
屈傳銜-顏豫春-劉鴻逵-郭汝材-歐炳琳-路敬亭-張維翰-王弼藩-塗官俊-任祥麟
徐振翰-李日躋-顧家相-徐錫祉-廖廷珍-郭廷謹-王寶書-酒龍章-陳自新-惠登甲
歐景芬-許涵度-萬永康-陸筠-善慶-莊福-余麟書-盧樂戍-謝元俊-閔荷生
王善澤-林嵩堯-何明璋-慶恩-郭敬佑-李廷實-張旭東-楊德馨-鄭天章-樊春林
陳煥新-王寶田-劉鏞-朱彭年-王齊海-竇光儀-胡俊章-馬鑒-徐允升-賈國楨
唐肇午-姜渭春-師義方-周繩武-李延訪-唐大琬-傅超衡-柯祖培-徐玉山-武達材
陸殿鵬-薄紹緒-王朝俊-袁希璋-翁錫祺-謝立本-杜寶善-鄧思哲-封汝弼-楚登鰲
王建言-熊繼軒-阮佩蘭-景瀛-宋德澤-袁葉茂-劉際唐-李應奎-楊超松-譚維鐸
王瑀-劉琪棻-崔奎瑞-尹椿-凌兆熊-李清鑒-藩江-張振期-誠鑒-承蔭
周華林-陳南-凌錦章-石壽祺-邵謙和-李日章-汪麟昌-胡瀛-聶江-李步雲
秀蔭-那桂-張向辰-楊翼孫-郝世俊

晚清那桐、陳邦瑞、黃侃、孫寶琦等信札冊

冊箋紙本提要:此冊含晚清至民國名人往來信札數十頁,多箋紙書寫,裝訂成冊。黃侃(1886-1935)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國學大師。初名喬鼐,後更名喬馨,最後改為侃,字季剛,又字季子,晚年自號量守居士,湖北省蘄春縣人。在東京師事章太炎,受國小、經學,為章氏門下大弟子。1914年後,曾在北京大學、武昌高等師範、北京師範大學、山西大學、東北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學校任教授。那桐(1856―1925)字琴軒,葉赫那拉氏,隸屬內務府滿洲鑲黃旗人,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光緒十一(1885)舉人,歷任內閣大學士、戶部尚書、外務部尚書、編纂官制大臣、曾辦稅務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軍機大臣、皇族內閣協理大臣、弼德院顧問大臣等職。陳邦瑞,字瑤圃,一字輯侯,浙江慈谿人。光緒元年(1875)舉人,次年(1876)聯捷丙子科進士。歷官戶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度支部右侍郎等職。宣統三年(1911)出任袁世凱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其餘數人不一一列舉,望藏家諒之。

掌起文昌閣

在掌起鎮陳家村下橫支河與快船江相交的十字河口,西南角上有一座三層尖頂樓閣凌波而立,風姿綽約,這就是遠近聞名的文昌閣。
文昌,又名文曲星,其原型是創造文字的倉頡,後被人尊為主宰功名之神,舊時多為求功名的讀書人所崇祀。文昌閣原名水閣亭,據說為晚清鄉人陳邦瑞所倡建。陳邦瑞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勤奮好學。十八歲中秀才,第二年鄉試中舉人,三年後,清光緒丙子年(1876)進士及第。經殿試取為二等,授內閣中書職。歷任戶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度支部右侍郎,1911年任袁世凱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陳一生經歷洋務"新政",甲午戰爭,戊戌維新,義和團運動及辛亥革命,身居高位卻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深受鄉人愛戴。相傳,陳年輕時欲為趕考的學子辟一聚會學習、研讀詩文之所,曾與鄉里七秀才籌集資金,發起了崇盟會,又名文昌會。造起了樓閣,又塑了一位文昌菩薩,這就是文昌閣的由來。
而據光緒《慈谿縣誌》記載:"文昌閣,縣北四十里,掌起橋南,國朝道光三十年陳庭桂建,同治元年重建"。道光三十年為1850年,陳邦瑞尚未出世,(陳邦瑞生於1855年),同治元年為1862年,陳邦瑞也只有七、八歲,不知是記載的時間有誤還是陳邦瑞進行了第三次修建,或許是因陳邦瑞位高權重,名聲響亮而為鄉人所附會。
文昌閣原址在十字河口的東北角,僅平屋三間,中塑文昌菩薩,1980年11月被拆毀。2002年在原址河的斜對面,鎮、村投資150萬元,重新建造仿古樓閣與百米長廊。仿古樓閣為四角之檐攢屋頂建築,翹檐欲飛,造型優美。共有三層,分別供奉文昌菩薩、孔子、魁星圖像,由洪否漠先生題寫"文昌閣"匾額。百米長廊依快船江而建,廊隨水曲,取勢自然,饒有情趣。廊檐瓦當及地面石板皆為舊物,長廊西邊牆門更是一磚一瓦都是原物遷建而來,古樸素雅,耐人品味。
陳邦瑞
掌起文昌閣,原稱水閣亭,建在十字河口據說與風水有關。風水,又稱堪輿、圖宅、青囊、山水之術等,是東方神秘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風水一詞最早出於伏羲時代,太昊伏羲根據自己研創的簡易圖,推理出地球有過一段是風與水的時期。晉人郭璞《葬經》謂:"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按照風水理論,出於"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目標,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的關係,追求優美的、賞心悅目的自然和人為環境。
慈谿民間有許多與風水有關的傳說,如孫鬼頭呈祖墓風水圖,沈國公破龍脈風水等。確實,我國歷代皇帝對風水大多極為重視,清朝還設有國師府,專門為王朝尋找好的風水寶地,破壞民間地理風水,使之不敢向朝庭造反,奪取皇位。
好的風水能破壞,壞的風水也能改造,當山形水勢有缺陷時,為了"化凶為吉",通過修景、造景、添景等辦法達到風景如畫的完整和諧。有時調整建築出入口的朝向,有時改變溪水河流的局部走向,改造地形,山上建風水塔,水上建風水橋,水中建風水墩,名為鎮妖壓邪,實是修朴風景缺陷及改造風水。
舊時,三北地區幾乎村村都有風水墩。在上快船江兩岸,鹽倉基附近有鳳凰潭風水墩;鳴鶴場岳廟對面有岳廟風水墩;鳴鶴場東首有陡塘橋風水墩,把湖水攔一部分到街河。宓家埭的童家漕頭有座風水墩,攔截湖水進童家漕。東北有東諸風水墩,橋上王家風水墩和花門頭王家的嚴家風水墩;七三房西面白馬岙口的風水墩在典渡橋村的大溪坑出口處,原風水墩的遺址上至今還留有一個四、五人合抱的大樟樹,據說這樟樹為唐代種植。老新屋馮家直河中也有風水墩,把直河水分流至馮家內河。洪魏魏家祠堂門口有風水墩,與祠堂同時建造;袁家有上文昌閣風水墩,建於南宋,墩上有合抱的娑朴樹和柳樹;東埠頭後水倉風水墩,南首與岸相連;洞橋南首風水墩,俗稱烏龜風水墩,舊時夏天常有不少烏龜在墩上乘涼。
快船江附近,後橋頭方家通向觀海衛的河道中有座"丁"字形風水墩,俗稱官帽風水墩,為福山人造福。沈師橋當店對面的快船江上有一座蜈蚣精風水墩,據說有時會冒出煙霧;快船江拐彎處,有一座檀樹彎頭風水墩,墩下打滿松樁,三面砌石坎,上面種檀樹。淹浦大古塘壩閘南首河有座二分大腰子形風水墩;洞橋虞家唐荔橋西有虞家風水墩,造在淹浦與快船江交界處,北面與岸相連,形成一個虞家漕。蔣家大橋東有蔣家風水墩;田央柴家祠堂南邊的快船江中有一座與快船江並行的長達五十米的風水墩,東首與大路相連,把東流的江水分一部分流進柴家田央漕。後因漕里農船進出不便,於民國年間把風水墩中間掘通,變成二個風水墩。周家段翁家前的快船江南首有一座"火赤鏈"風水墩,"火赤鏈"蛇頭正對沈家蛤蟆祠堂;南面一塊樹灘田上有"犁饞撲"風水墩,為周家段劉姓所建。周家段朱家有兩座蟹觸鬚風水墩;戎家有河角風水墩;大浦沿黃家夏社廟前有座頭朝西仲入快船江的風水墩;古窯浦大古塘壩閘的南首河中有一腰子形風水墩,約二分地大,南北兩頭是半圓形,下用松樹打樁,周圍駁上牢固石駁坎,墩上種滿柳樹、娑朴樹。戴家風水墩,頭伸進古窯浦,把向北流的河水攔進戴家河漕頭;厲家風水墩在古窯浦上閘橋南首;掌起文昌閣,建在十字河口,頭朝西伸入快船江,使快船江東流之水進行攔截分流,其實也是風水墩,因陳家多官宦與豪富之家,是以在風水墩上不種樹而建造了三間房子,稱為水閣亭。這其實與東邊獅子橋葉家的七間橋風水墩是相同的,七間橋風水墩上曾建有一間房子,作為過往船隻停泊休息之所,也是村民的一項善舉。
據說是因水閣亭風水墩的作用,攔住了好風水不外泄,使得掌起橋陳家快船江南岸人家人才輩出,東隔壁、西隔壁、老車子屋、前同泰、河南大屋、河南大夫第等紛紛湧現出諸如陳邦瑞、陳雪楞、陳琴艙、陳遐安、陳承綸等官宦重臣與商界巨子。而光芒四射的一位位人物又促使當地儒學的盛行,也使水閣亭成為莘莘學子祀文昌菩薩尋求心靈寄託之所,慢慢演變為文昌閣.
文昌閣是文化的象徵,而陳邦瑞則是陳氏成功的文化人代表,陳邦瑞曾發起文昌會,促進當地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所以把修建文昌閣之事說成是陳邦瑞,也是人們心目中理想的答案。
書法作品書法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