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遵媯

陳遵媯

陳遵媯(1901~1991)中國現代天文學家。字志元,福建省福州人。1901年9月16日生。1991年2月2日,陳遵媯先生逝世,終年九十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遵媯
  • 別名:字志元
  • 出生日期:1901年9月16日
  • 逝世日期:1991年2月2日
簡介,平生經歷,家庭背景,天文學學習生涯,研究,任職,北京天文館正式開館,被打成右派,堅持不懈的努力,作品,平反,不畏困難,加入中國共產黨,著作,

簡介

1926年畢業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數學系,同年回國。從事天文工作五十多年,對中國現代天文事業的創建作出了貢獻。三十年代,他先後參加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昆明鳳凰山天文台的籌建工作。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員。擔任過中國天文學會總秘書理事長、《宇宙》雜誌總編輯等職務,主持過《天文年曆》的編算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兼上海徐家匯觀象台負責人。1955年籌建北京天文館,並任館長。
陳遵媯陳遵媯

平生經歷

家庭背景

陳遵媯童年在家鄉讀私塾。少年時代為跟隨在京城謀事的父親,來到北京師大附中讀書。學生時代的陳遵媯好運動,甚至很調皮,有時還搞點惡作劇,很惹老師生氣。但他很聰明,成績也很好,老師又拿他沒辦法。他喜歡讀書,但討厭當書呆子。當時他深受福建同鄉嚴復科學救國思想影響,決意奮發圖強,以科技振興中國。一九二一年他二十歲時,考入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院,主修數學。在日本留學期間,就注意到日本明治維新後大力抓教育、科學,使日本變成強國的經驗。決心也往這方面努力,使祖國強盛起來。他與中國同學組織合一社,宣揚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觀,相約日後以所學報效祖國。

天文學學習生涯

有一年暑假陳遵媯先生從日本回國探親,在火車上偶然遇到父親的摯友高魯先生。高魯先生是個天文學家,當時擔任北京中央觀象台台長。他與陳遵媯交談之後,建議這個剛二十出頭的青年把數學和天文學結合起來,將來從事天文學研究。而後高魯先生還特別安排陳遵媯先生到中央觀象台做天文觀察實習,並且送給他一本書《圖解天文學》做紀念。而這就成了陳遵媯先生此後一生從事天文學研究的啟始萌芽。
留日五年之後,陳遵媯先生在1926年學成歸國,先後在北京高等女子師範學校、國立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保定河北省立農學院做教授。同時還在中央觀象台兼職,負責曆書編算工作。一九二八年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在南京紫金山成立,陳遵媯先生被聘為該所專任研究員,併兼該所算學組主任。於是他正式進入中國天文學界,開始了他六十餘年漫長的天文學生涯。

研究

1937年陳遵媯先生偶然收到日本天文學家、京都大學花山天文台台長山本一清教授的來信,說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委託山本主持收集中國古代天文學史料,希望中國天文研究所予以幫助。陳遵媯先生讀信之後非常生氣,收集中國古代天文史料,為什麼要找日本人來做。從那時起,陳遵媯先生便開始收集史料。他花了兩年多時間,編寫出《中國天文發達史》,準備交商務印書館出版。不幸由於戰亂,書稿遺失,他的第一本中國天文學史著作終於未能問世。 他的髮妻和三個孩子也在這場戰爭中不幸全部遇難,但越是在這種艱苦卓絕的環境中,越能激發他報國的滿腔熱血。即使是在顛沛流離的轉戰途中,他也不忘進行科學探測和研究。1938年,他參與籌建了昆明天文台,這是戰時國家最為重要的天文觀測設施之一。1942年,他隨研究組到貴陽考察日蝕。1944年,又參加甘肅臨洮日食觀測隊,負責編輯觀測資料,用變星儀拍攝造父變星,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研究工作積累了寶貴的資料和奠定了基礎。

任職

抗戰勝利,中央研究院搬回南京。陳遵媯先生受命擔任天文研究所代理所長。還出任中國天文學會總秘書長、理事長,國立編譯館天文學名詞委員會委員,中國天文學會變星委員會委員,中國日食觀測委員會委員,以及《宇宙》雜誌主編。這一雜誌為宣傳近代天文知識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中國科技界很有影響。國民政府為表彰他抗戰期間公而忘私的豐功偉績,頒發給他一枚勝利勳章。可是陳遵媯先生對國民黨政府的貪污腐敗深惡痛絕,所以新中國成立,他感到由衷的高興,欣然擔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併兼任上海徐家匯觀象台台長,積極參加新中國的科學建設事業。

北京天文館正式開館

1955年中國科學院的竺可禎和吳有訓兩位副院長,把陳遵媯先生從南京邀請到北京,把創建中國第一座天文館的重任交給陳遵媯。“天文館”這個名稱是陳遵媯提出的。在國外,具有天象儀的單位名為“天象館”,它僅起天文電影院的單一作用。陳遵媯考慮到中國的國情:天文科學比較落後,人民大眾天文知識很少,應該要把天文館辦成為既有研究,又有普及的單位,重點放在人才的培養上。天文館籌建組的同志一致同意了陳遵媯的看法。因此,新成立的“北京天文館”,就以天象廳為中心,配有天文觀測台、氣象台、天文展覽廳和演講廳,並沒有物理實驗室與光學車間(為未年製造天文教具與天文望遠鏡作準備)。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建設,1957年9月29日,新中國第一座天文館——北京天文館正式開館。
陳遵媯陳遵媯
北京天文館的成立,成為當時國內、外的重大新聞,吸引成千上萬參觀者。1957年10月,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毅賀龍郭沫若竺可楨等先後到館視察。劉少奇主席、周總理對天文館的發展作了重要指示,給陳遵媯館長與全館人員以極大的鼓舞。1956年底,陳遵媯率中國天文考察團,赴蘇聯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等地考察蘇聯天文館。

被打成右派

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很多知識分子都不幸被打成了“右派”。本來陳遵媯先生還在東歐訪問,完全不接觸國內的大鳴大放。待他歸國之時,反右運動的熱潮剛剛退去。可是學者的良知、愛國的熱情,促使陳遵媯先生依然給中共提意見。於是在一九五八年,天文館又給陳遵媯先生補了一頂右派的帽子,並撤去他的一切職務,包括天文館長和《宇宙》雜誌主編。

堅持不懈的努力

陳遵媯始終認為,中國這么大的國家一直靠翻譯國外天文年曆為己用是個恥辱。編纂出版天文年曆,不僅出於天文學的需要,而且對國計民生、國防建設等都是大有用途。他為中國獨立編算曆書,曾四處奔走呼籲,且做了長期不懈的努力。1964年,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這一年紫金山天文檯曆算組編算出1969年《中國天文年曆》。標誌著中國依賴“洋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此後每年編算出版《中國天文年曆》。

作品

他又陸續出版《流星論》,《天文學概論》,《宇宙壯觀》,《恆星圖表》,《大學天文學》,《日食簡說》,《天文學家名人傳》,《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清代天文儀器解說》等三十餘種著作或譯著。另外還有百餘篇在報刊雜誌發表的文章。現今有不少天文學家和天文工作者就是當年讀了陳老先生的著作,而走入天文界大門的。

平反

一直到1979年10月,組織上才宣布對陳遵媯徹底平反,並恢復館長職務。在這長達20年的時間內,陳遵媯仍然關心天文館的事業,做了許多工作,他曾經談到:“我相信黨,相信自己,相信事業。不讓我當天文館館長,我正好寫書。人生只有幾十年,官可以不做,但要有事業,事業才是人的真正生命。我寫作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史》所依賴的資料,有相當一部分是在那個時期賦閒在家時蒐集的。”

不畏困難

文革浩劫以後,陳遵媯先生眼疾加重,一目失明。可他宿志不泯,於七旬高齡開始,又遍集資料,整理編寫《中國天文學史》。為求精準,每次稿草寫完,必送上海請國學巨匠王蘧常先生校對古籍,書題也由王蘧常先生手書。1980年陳遵媯先生七十九歲,《中國天文學史》第一冊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然後幾近十年,坎坷多多,直拖到1989年底才將四冊出齊。全書2300頁,170多萬字,堪稱巨著。《中國天文學史》是中外少見的研究巨著,是祖國文化庫中的寶貴資料。
陳遵媯先生為人正直、爽朗,待人熱情。特別關心年輕科技工作者的發展,關心青少年天文愛好者的成長。在他的家裡常有客人,其中不少是研究生與中學生。人們向他請教,請他給予業務指導,他都樂意承擔。即便是耄耋之年,走路不便,但總是送客人到大門口。老一代科學家的平易近人,熱情禮貌,給拜訪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2年,陳遵媯以82歲高齡,申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平生的一個宿願。他表示,在他有生之年,一定以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標準要求自己,爭取為祖國建設事業多做點貢獻。他覺得,他要做的事還不少。要趕寫回憶錄;要編一本天文學辭典;要寫一些研究論文。只有日夜努力,才能完成。同時,他仍經常到北京天文館,關心天文館的建設,向年輕的天文工作者傳授天文知識和工作經驗直至去世。

著作

陳遵媯著譯甚多,主要有《流星論》、《大學天文學》、《恆星圖表》、《中國古代天文學簡史》等專著,普及讀物有《星體圖說》、《宇宙壯觀》等。近來又完成《中國天文學史》的編著工作。
陳遵媯著作陳遵媯著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